原標題:
唐宗秀的老伴(左)正在與建築工人商量進一步修建新房的事情。“富貴平安”的對聯與屋裏頭裝裱起來的“中國夢”垂直對齊。 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 攝
中國青年網保定4月26日電(記者 盧冠瓊)“房子蓋起來後,我和老頭住中間這屋,右邊那屋專門放東西,左邊那屋先空著,可以給來(家裏做客)的人住。”儘管家門口的三間平房還在修建,但是71歲的唐宗秀老人早在去年9月份動工前,就有了自己的安排。手指向還未裝上門窗的屋子,唐宗秀欣喜地告訴記者,“咱們農村堆的東西多,所以專門騰出一間放著。”老人這一樸實的計劃,在幾年前,卻是不可想象的。
唐宗秀與老伴在龍泉關鎮駱駝灣村一間不足30平米的土坯房中住了幾十年。直到三四年前,阜平縣城裏的一些居民甚至都不知道這一村莊的存在。這是一個位於太行山深處的特困村,全村共245戶563人,其中,貧困戶190戶525人。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駱駝灣村成了老人留守的村莊。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阜平縣,考察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等地,了解到曾是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的阜平,村民年均收入卻不足千元,這令他無比挂懷。
“窺一斑知全豹,到這裡就是要了解我國的真實貧困狀態。如果能看到真貧,從北京3個半小時的路程就值了。”迎風踏雪,習近平不僅為阜平送來了黨和國家的關心,還為阜平脫貧攻堅吹響號角,給人民帶來了“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巨大鼓舞。
三年多過去了,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組織記者探尋“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再訪阜平,發現昔日太行深處的真貧地區,如今有了全新的面貌。
阜平縣的山路如今有了新貌。 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 攝
精準扶貧路 一個都不能少
沿著新修建的平坦公路,記者分別走訪了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天生橋鎮等地。在總書記到當地拜訪的第一個貧困戶——唐榮斌老人的家中,“低矮陰暗”的房屋不復存在。原來的柵欄門已換成了木門灰瓦的門樓,門樓下還裝上了節能燈。去年10月,阜平縣的危房改造計劃惠及到了駱駝灣村,唐榮斌住了半個世紀的土坯磚瓦房被翻修一新。屋頂提高了60公分,門窗裝上了雙層透明玻璃。
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唐榮斌告訴記者,今年72歲的他和老伴一起生活,孫子孫女都在縣裏讀小學,“看病80%能用醫療保險報銷,村裏還給老伴找了份敬老院掃地的活兒。”對於這樣的生活,唐榮斌感到知足。如今,在駱駝灣村,每人每年的醫療保險費為150元,超過60歲的村民每年只交60元。除了養老金、低保與掃地兼職帶來的收入,唐榮斌家還參與了荒山土地流轉,每畝地一年能得到1000元的補貼,家裏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
記者來到唐宗秀老人的家中時,她的老伴正在與建築工人商量房子進一步修建的事情。“政府有危房改造專項資金,每平方米補貼240元。最高補貼100平米。”唐宗秀的老伴告訴記者,“房子還沒完全建起來,不知道總共花銷得多少。但是如果錢不夠,可以申請金融扶貧貸款。”看著村裏這幾年來發生的變化,他對未來的生活更是充滿了信心。
2013年以來,駱駝灣村新建道路6條共20多公里,省道382公路至駱駝灣瓦窯的旅遊公路已通車,村裏也早已鋪上了水泥路。道路兩旁裝有太陽能路燈,村民們愛曬太陽的地方還修建有健身娛樂措施。
提及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49歲的鄭秀花感觸最深。經營著村裏的第一家小賣部,經常要到外頭進貨的鄭秀花告訴記者,“路變好了,什麼都方便。” 以前村裏人買點油鹽醬醋煙酒等需要跑8里外的龍泉關,但是現在在鄭秀花家,很多東西都能買到。“多的時候一天掙二三十,少的時候掙兩三塊,但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鄭秀花還向記者透露,自家的小賣部,很快也將翻新。
沿村中水泥路而上,記者來到了滑梯、乒乓球桌、籃球架等設施齊全的“幸福院”。在這座院子的左側,住著包括劉春笑在內的5位老人。院子的右側,則是由5個6-8歲的孩子組成的兩個年級班。年輕人大量外出,老人和孩子是駱駝灣村扶貧最主要的幫扶對象。
坐在門口曬太陽的78歲老人劉春笑邀請記者進她的房間看看,除了空調和液晶電視,劉春笑老人指著兩張並在一起的床舖,告訴記者,“翻身怕掉下來,工作人員貼心地幫我並在一塊兒。”在幸福院,劉春笑每年只需繳納1500元,便可吃住在此,“這些錢,我的養老金和低保來交就夠。”笑容裏帶著知足,但是劉春笑老人也有自己感到遺憾的地方,“外面路修得那麼好,但是我的腿腳越來越不方便了,不能經常出去外面走走。”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一刻都不能等,習近平的指示與囑咐,給了基層幹部們強大的動力。
“再好的致富道路,也少不了青年。” 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曹建平最憂慮的是村裏青年大量外流的問題。 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 攝
農民要致富 關鍵靠支部
三年前,來到阜平與村幹部促膝相坐,共商加快脫貧致富之策,習近平強調,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農村基層的同志,工作在第一線,條件也不好,一年到頭操勞得很,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向你們表示誠摯的慰問。”他叮囑當地幹部和隨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要原原本本把黨的政策落實好,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一定要想方設法儘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近幾年,在各級幹部的帶領下,阜平縣貧困人口年均收入達到了翻倍增長。特色旅遊扶貧、互聯網+扶貧、新能源扶貧……一條條成功的道路都是辛苦趟出來的。
加強管理百畝蘋果種植基地、蘋果種植合作社、中藥材種植基地、藥材種植合作社,流轉農民土地,擴大蘋果、藥材、木耳種植規模,升級改造核桃200畝,發展優質葡萄園100畝……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曹建平最憂慮的是村裏青年大量外流的問題,“再好的致富道路,也少不了青年。”為了動員青年返鄉創業,曹建平甚至多次跑到北京做思想工作,“如果能回來,返鄉創業的政策非常好,而且村裏需要他們在外面掌握的見識和經驗。”動員了數月,至今已回來了5名青年,未來發展的前景也讓曹建平更有信心,“五月份第一茬蘑菇收成後,看到好效益,應該能動員更多人回來。”
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帶領村民們走的是特色旅遊扶貧路。“過去的老百姓,包括我小時候,住的都是土坯房,好不容易有條件蓋大一點的房子,都希望買瓷磚貼得漂漂亮亮的。不過,這樣的房子自己看著舒服,卻吸引不了遊客。”為了發展鄉村特色遊,綠色、可持續發展,陳國動員村民們統一修建“土房”,“雖然外面看起來是土坯的樣子,但是裏頭的裝修現代化。”僅僅是房屋的“外表”問題,要扭轉村民們的觀念卻並不容易。陳國為此曾數次組織村民到外頭去考察,“河南、山西、湖北,讓大家看看人家是怎麼發展旅遊的。一次不行就兩次,在切身體驗中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直到大家覺得,我們的房子按照這樣的規劃建下去,生活會好起來。”
阜平縣食用菌産業核心區建設在天生橋鎮。佔地1500畝的食用菌大棚年産能力達到3000萬棒。引進龍頭企業做好市場化運作,統一造大棚,統一制定技術標準,統購統銷……“阜平海拔較高,而且晝夜溫差大,經過多次調研實驗,我們發現種香菇效益最好。”天生橋鎮黨委書記吳平向記者介紹,“擁有勞動力的婦女在這裡每天能掙80-120元。壯勞動力能掙到150元,最高的能掙200。”而那些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可以通過三戶聯保貸款,將錢放到企業裏參與分紅,每年獲利3000元。吳平回憶,工作開展中最難之處在於説服村民參加土地流轉。“土地是農民的命根。雖然流轉出去比自己種糧食獲益更高,但是大家都不太願意。”在多次動員説服下,參加土地流轉的村民越來越多。
三位基層幹部一致向記者感慨,“解放思想”是精準扶貧道路上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使家鄉變好,青年也不願回來;為了發展特色旅遊,修整房屋外表,村民難以接受;土地流轉受益更高,但大家從此心裏沒了“底”……為做好村民們的思想工作,“白天搞産業、晚上挨家串門”成了基層幹部們的工作常態。扶貧攻堅戰,在實幹中穩步推進。
看真貧,是為了扶真貧、真扶貧。阜平縣是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後探訪貧困的“第一站”,為民服務的道路卻永無終點,山東臨沂、福建古田、陜西延安、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等革命老區都留下了習近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的足跡。4月24日下午,習近平還去到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同當地幹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窺一斑知全豹”,看阜平脫貧,我們也看到了整個國家從上至下在這場攻堅戰中的努力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