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領航新征程】冬季裏的綠色詩篇:來自寧夏退耕還林一線的報道

中國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17日 15:3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光明日報特派記者莊電一

  一株株楊柳、一排排檸條、一簇簇山桃、一墩墩山杏、一枝枝沙棘、一棵棵雲杉,都把自己的根係深深扎進山坡,每一個枝條都長得粗壯有力。昔日一覽無余的黃土地,都被這些植株所覆蓋——這是記者近日在素以乾旱少雨、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而聞名全國的寧夏南部山區見到的景象。

  “山是和尚頭,有溝沒水流”“天上無飛鳥,地上沙子跑”,這些昔日描述當地景象的句子,在現實中很難找到蹤影了。

  雖然是數九隆冬,寧夏大地草木凋零,但記者在這裡分明看到了勃勃生機,也絲毫感受不到蕭瑟、肅殺之氣。喬木、灌木、針葉林、闊葉林、混交林、生態林、經果林,在這裡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壯美圖景,演奏了一曲生態文明的大合唱。有的地方,雲杉、側柏、油松、樟子松、落葉松組成可觀的陣容,為大地抹上一片濃濃的綠色,以致讓人一時忘了這裡還是冬季。

  這一切,都是退耕還林的傑作。

  退耕還林,是迄今為止我國實施的政策性最強、投資量最大、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也是全國最大的強農、惠農項目。這項浩大工程涉及全國25個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僅中央為第一輪工程的投入就超過4300億元,全國受益農民1.24億人。寧夏第一輪完成了1305.5萬畝,其中,退耕地471萬畝、荒山荒地造林766.5萬畝、封山育林68萬畝。

  在西吉縣吉強鎮套子灣村和紅耀鄉井灣村海拔1900多米、年均降水量只有400毫米的陡坡上,記者看到,這裡的檸條、山桃、山杏、楊柳已經牢牢地把持住了水土,山頂、山腰、陽坡、陰坡都栽植了適宜的樹種,構成了水土保持的立體防護網。

  站在隆德縣神林鄉神林村南山的一個山坡上,退耕還林十多年的成果盡收眼底。林草茁壯,地表已經形成一層保存水土的苔蘚。記者看到,南北兩山上分別鑲嵌了兩行大字:“治理水土流失”“加強生態保護”,12個大字格外醒目,展示著當地人民的壯志豪情。

  在彭陽縣的麻喇灣,遠近的山坡都被各種樹木嚴嚴實實地覆蓋了,幾乎看不到裸露的黃土。

  退耕還林保持住了極易流失的水土,顯現出難能可貴的生態效益。

  西吉縣林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這裡水土流失嚴重,一下雨便泥沙氾濫,甚至摧毀農田、衝斷道路,形成一道道難以逾越的衝溝。現在,山坡上都栽上了樹,修建了多道攔泥壩,基本達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治理水平。

  在西吉縣境內,有一條時斷時續的爛泥河。過去,一下雨便形成一眼望不到頭的爛泥潭,氾濫起來更是令人苦不堪言。現在,爛泥河河床還在,只是難得再見爛泥了。

  在彭陽縣古城鄉高甸村,當地將退耕還林與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機結合,對荒山、荒坡、荒溝進行全流域治理,形成了喬木灌木配套、針葉闊葉結合,有近10個樹種的萬畝混交林。那裏的每個山頭都修建了一道道水平溝,所有山坡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魚鱗坑。彭陽縣林業局局長韓志琦對記者説:“彭陽縣的降雨雖然稀少,但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小雨,留在魚鱗坑裏;大雨,攔在了水平溝裏。由於雨水都被攔截了,地表也就形不成徑流了,自然也就沒有水土流失了。”

  在隆德縣神林鄉南山,2003年栽植的雲杉已經有4米多高了。縣林業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那裏的林草覆蓋率已經達到85%以上,長達47公里的渝河,已由季節河變成了不斷流的河流。不僅如此,縣境內發源於六盤山的7條河流也都由季節河變成了長流河。過去很少見到的野雞、豹子、豹貓和許多鳥類紛紛到這裡安家落戶,種群數量也在迅速增加。

  在記者走訪的幾個縣,多位鄉親講述了二三十年前鏟草皮、挖樹根的經歷。西吉縣紅耀鄉蔡廓坪村65歲的王發祥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的情景:那時,十年九旱,地裏沒有收成,牲口沒有吃的了,家裏沒有柴草做飯、取暖了,就上山鏟草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上山鏟草皮。鏟下來的草皮,好的喂牲口,不好的就留下來做飯燒炕。近處的草皮被鏟光了,就到遠處去鏟,最遠要走十來裏路,要花上大半天時間。結果,山上的草越來越少,環境越來越差,風沙越來越大,一下雨就成災。隆德縣沙塘鎮新民村51歲的張軍仁也有同樣的記憶:那時,家裏一沒柴燒了,就上山鏟草皮,兩三天就得去一次。鏟到最後,越來越難鏟了,許多山坡上都無草可鏟,費半天勁也只能鏟到一小堆。由於無草可食,許多山坡都無法放牧了。

  如今,生態環境好轉了,農民也用上了太陽能、煤氣灶等清潔能源,上山鏟草皮的事再也沒有發生,過去的噩夢也一去不復返了。

  已經在隆德縣沙塘鎮新民村當了16年村支書的李佐弼興奮地對記者説,現在,村周邊的樹長起來了,草也長起來了,風沙小多了,我們的日子越過越興旺了。

  韓志琦説,彭陽縣最好看的季節在四五月份,那時,桃花、杏花、刺槐花、檸條花漫山遍野地開放,山上山下都變成了花海。近幾年舉辦的山花節,前來賞花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有許多人甚至從北京、上海遠道而來,去年的遊客達到100萬人。生態旅遊,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新産業。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17日10版)

  原標題:【領航新征程】冬季裏的綠色詩篇:來自寧夏退耕還林一線的報道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