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縮短差距的加速器
——閩寧對口協作20年帶來的啟示③
東部支持西部,先富幫助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東西對口幫扶戰略的目標任務。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海固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中央先後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了“西部大開發”重大戰略,置於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看東部沿海省份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對口幫扶的作用?
六盤山下,賀蘭山麓,我們在閩寧協作20年的軌跡裏,尋找答案。
以東部之長補西部之短
這是一組20年來福建幫扶寧夏的數據——
組織動員各種力量投身寧夏扶貧事業,無償援助各類資金13.43億元;
幫助貧困地區打井窖2萬眼,援建公路385公里,解決了30萬人、10余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援建236所學校、323個醫療衛生院所、86個農村科技文化活動中心,使近60萬貧困群眾直接受益……
“真情真幫,真金真心”,寧夏的幹部群眾提起福建,由衷感激。
在固原市原州區實驗小學校長張福看來,福建的對口幫扶,絕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這些年,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很大,自治區自身的發展也提高了脫貧實力,錢,並非最緊缺的。”張福説,最煩惱的事,是學校的硬體上去了,師資卻依然薄弱。
像這所面向鄉鎮孩子的新建學校,一二期總投資規模為5600萬元,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央與寧夏的財政撥款。雖剛建完一期,但氣派的教學樓、現代的教學設施、先進的體育場,以及各種繪畫、音樂、手工興趣教室,讓大城市來的人也艷羨不已。當然,張福最高興的,在閩寧對口幫扶下,學校與福建省的優質學校結了對。上學期,他們選派了一名管理人員去福州結對學校交流,計劃每學期互派5名老師任教、研修;暑假,還將組織兩地學生交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區660多萬各族群眾的努力下,寧夏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但相較東部發達城市,一些問題仍難解決,甚至還有“更難”趨勢。比如,本就是“人才洼地”,“孔雀”又願意“東南飛”,導致本土人才力量不足、外來人才難以留住。
閩寧合作,通過創新扶貧機制,把東部擁有的人才力量,引了進來,有效緩解了這一矛盾。
在福建的援寧隊伍中,有來自沿海發達地市的上百名幹部,有來自全省醫療衛生、教育、司法、文化等系統的上千名骨幹專業人才,這樣的幫扶,不僅更直接更對口,援建人員的選派、輪替、任務,也因為有了制度保障而保持了連續性、穩定性。
原本連當地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都無法門診的固原市原州區醫院,在福建協和醫院長達8年的援建下,成為二甲醫院;福建先後選派17批共1056名優秀青年教師深入寧夏貧困山區學校進行一年支教,培訓山區教師7585人次……這樣的互動,推動了寧夏社會事業的發展,提高了當地的公共服務水平,更增進了兩地幹部群眾的深厚情誼。
以先發優勢促後發趕超
風從海邊來。福建作為市場經濟起步最早、中國最先開放的沿海省份之一,既經歷了發展的喜悅,也遭遇過成長的煩惱。經驗,可以成為後發者的“他山之石”,即使是煩惱,也是可貴的“前車之鑒”。
隆德縣沙塘鎮的張樹林村,與廈門大學結為扶貧對子後,經過“整村推進”工程,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山村。不過,沙塘鎮副鎮長李智偉看重的,不只是來自福建方面的援建資金,還有發達地區的理念。正是在對方的幫助下,許多村子已經實行了網格化管理,用電腦實現了村務信息化覆蓋,加快了村級文化建設。
“以前我們常説,一步步來。先解決喝水難,再説溫飽説上學,再談村裏的文化建設。”他説,“閩寧對口幫扶,可以使我們在很多時候齊步走,一邊脫貧攻堅,一邊引入最新管理,這才可能跨越、趕超”。
在閩寧幫扶的各縣區裏,“福建基因”廣泛注入:“馬上就辦”的作風、“效能建設”的理念,“網格化、精細化”的社會管理模式,“生態意識”“市場意識”的樹立……把社會管理的理念帶過來,把現代治理的方式帶進來,把依法行政的意識帶進來。來自福建的這些探索,成為開放與搞活的生動教材,加速了西海固地區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用開放視野辟發展新徑
打開思路,才有新的出路;放寬視野,才能擁有新的田野。
大批福建創業者、投資者的到來,對長期封閉、保守的西海固,形成了強烈衝擊。
“土蛋蛋”變成“金蛋蛋”的故事,讓西海固人大受刺激。
因為氣候和土壤的條件,西海固是全世界最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地區之一。滿地的“土蛋蛋”,易活,好種,是當地人的主要糧食。碰上乾旱糧食減産,土豆也成了“救命蛋”。不過即便如此,當地人並不把它放眼裏。
2010年,一位叫嚴國聖的福建企業家來到這裡後,調查市場,分析資源,嚴國聖看到了商機。他在西吉毅然投資上億元,引入兩條生産線,精深加工,開發出土豆餅乾、土豆薩其馬等29種休閒食品。6年時間,他打造了自己的“薯業帝國”,並著手融資上市。
寧夏人大吃一驚:這不起眼的土豆,還能這樣賺錢?
嚴國聖的侄兒、從英國留學歸來一直從事金融業的林少偉,毅然離開大上海,轉身來到西海固,作為國聖集團的副總,克服了氣候、水土、飲食等等的不適,一扎就是4年。連縣裏的幹部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這創業的拼勁、吃苦的勁頭,把我們比下去了。
“福建人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類似的話,我們時常從寧夏的幹部群眾那裏聽到,也常聽他們反思:福建人“認輸不認命”“敢拼才會贏”,這正是寧夏人欠缺的。“什麼是差距?這就是差距!西海固要脫貧,要跨越,首先是人的精神要‘脫貧’,進取意識要跨越。”
從南部的隆德,到北部的石嘴山,我們追尋著閩寧兩省區的攜手扶貧成果,感受到寧夏的巨大發展變化。一位寧夏文化學者告訴我們:“閩寧對口幫扶,幫的是錢,幫的是物,扶的是氣,扶的是志。”把人的內生活力和動力激發出來,把先發優勢與後發效應釋放開來,助力寧夏跨越發展,縮短東西差距,這,才是閩寧協作更深遠的意義。
記者:吳 焰 趙 鵬 李增輝 楊學博 朱 磊
大家都在看
他的這張笑容照火爆網絡,很多人卻看哭了…
這張照片刷爆朋友圈!中國空軍輻射全南海
退伍老兵紛紛被召回,解放軍公開回應!
(摘自人民日報)
主 編丨楊鴻光 編 輯丨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