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陽光家園安置房。
泰順無區域生態移民區
浙江在線6月3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記者 戚祥浩 徐齊)要問泰順縣城羅陽鎮品質最佳的樓盤,羅陽人的答案不約而同——“陽光家園”。這不是房地産開發商的項目,而是泰順下山農民的安置房。
這個初夏,“陽光家園”第二批推出566套公寓房,經過搖號認購,如今已有90余戶農民搬進了新房。買到這個黃金地段、一流品質、配套齊全的安置房,農民只需付出較低的房價。對於長期遊走在大山和縣城邊緣的下山農民而言,灑進生活的陽光,從未像此刻這樣明媚。
如何打造“小縣大城”,讓一個常住人口只有22萬人的山區小縣擁有一個高度集聚的“大縣城”?泰順通過農村宅基地的空間置換,著力破解此難題,過去的“趕農民下山”變成今日的“農民趕著下山”。
下得了山
一項政策打破障礙
羅陽鎮鶴聯村林水洋自然村,是一個位於大山深處的小村莊,木結構的老房子,山風吹過會嘎吱作響。
土生土長的村民韋開波18歲時就外出闖蕩。從打工到養殖,再到做小本生意,年近四十的他距離在泰順縣城置業這一夢想,曾經遙不可及。
祖祖輩輩都在泰順縣百丈鎮臺石村生活的陳世奎,在村裏耕種了3畝多水稻,還有蔬菜瓜果等。年逾五旬的他,連在縣城買房的夢想都不敢擁有。
讓韋開波和陳世奎都不敢想象的是,他們如今都成了位於羅陽鎮北面平安路的泰順縣無區域生態移民區(即“陽光家園”)的居民。“陽光家園”毗鄰泰順縣中學、泰順縣體育中心。農貿市場、公交車首發站終點站、城市公園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不久後都會陸續建成,在許多羅陽人眼裏,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地段”。
日前,記者沿著花崗岩鋪成的小徑步入“陽光家園”,小區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垂柳、亭榭相得益彰,自成一景。“綠城集團代建的房子,房屋細節品質確實讓人印象深刻。”隨行的羅陽鎮黨委委員陶志光自豪地説。
這段時間,韋開波基本都呆在新房裏和工人們一起搞裝修,邊忙邊哼著小曲。去年底,“陽光家園”第一批724套公寓房推出,吸引了1300多戶符合條件的農民報名申購,最後通過搖號認購。韋開波便是幸運者之一。
“沒有這個政策,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在縣城買房。這樣的好房子,更是不敢想。”韋開波説的“政策”,指的便是“泰順無區域生態移民”。
在泰順,絕大多數大山深處的農民有著和韋開波一樣的夢想:搬到縣城裏來。原因也出奇的一致,一是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二是自己也能謀得更好的發展出路。
泰順縣委、縣政府順應農民進城落戶的需求,把縣城作為農村宅基地置換的主平臺,同時整合下山脫貧、庫區移民、地質災害搬遷、抗震安居工作等項目,開展了一項“山區群眾向縣城聚集”的大工程,推進無區域生態移民功能區建設。
2011年以來,泰順選擇“黃金地段”,在縣城老城區北部劃出一塊作為移民安置區,總投資20億元,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泰順新城區的五分之一,集聚人口最大規模可達1.5萬人。截至目前,已建成的第一、第二地塊總用地120畝,建成可供置換的公寓房1290套。與此同時,通過置換,復耕農村宅基地270畝,
換得起房
低價住進縣城好房
落戶縣城,住上好房,需要多少錢?韋開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他的新房是小區“樓王”位置的“黃金套型”,面積116平方米的三室一廳兩衛,每平方米4000多元,總價約50萬元。韋開波説,他實際只需支付50%,大約25萬元,另一半用公積金貸款,每個月只用還1525元。因為老家農村的宅基地已經置換,所以又收到了近10萬元的政策補貼。幾項加在一起,韋開波需要“自掏腰包”的首筆購房款約15萬元。
羅陽鎮黨委書記李教説,為了讓農民買得起房,縣裏千方百計降低農民購房成本。“無區域生態移民區”土地實行國有劃撥,建設規費能免則免,所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由政府承擔。因此,“陽光家園”的房子均價每平方米3980元,比縣城商品房均價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低42.9%。
同時,為了進一步減輕農民購房負擔,泰順出臺相關政策,將縣域內百姓都納入城鎮居民職工待遇,享受公積金政策。
“沒有這個政策,肯定沒有辦法住進來。”經濟條件一般的陳世奎選擇了頂層一套83平方米的住房,通過躍層改造後,房屋面積也可以達到100多平方米。陳世奎打算房子裝修好後,將留守老家的母親接過來一起住。
已經建好的“陽光家園”一期公寓中,有120余套是70平方米左右的廉租房。“房租一年只需1000元。目的就是給暫時沒有經濟能力買房的下山農民留出空間。等今後有錢了,依然按原政策賣給他們。”李教説,這樣的人性化設計正是為了解決收入相對較低農民的住房問題。
富得起來
背靠“金山”就近就業
韋開波帶著記者敲開了朋友董夫足家門,只見三室一廳102平方米的空間內,佈置得十分精緻,沙發、茶几、液晶電視等一應俱全。
董夫足幹的是家裝行業,早年就來到縣城謀生。一家3口在縣城巷弄的民宅裏租了兩小間房,一租就是20年。今年2月19日,董夫足家搬入新房,成為小區內第一批入住居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家,談起在縣城謀生的這些年,董夫足無限感慨。
“現在的生活太方便了,離女兒的學校僅5分鐘路程,一下樓就是新建的體育館,羽毛球、籃球都可以免費玩,還有常溫游泳池,我女兒經常去玩。”對於周邊的設施,董夫足已經如數家珍。
下山農民不僅共享縣城優質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小區配套的小學、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農貿市場、公交車首發站終點站、公共停車場、城市公園等設施也正在規劃建設中。
按照“農民下山,産業上山”思路,泰順大力扶持生態農業。碑排獼猴桃産業基地、南院高山蔬菜基地……有的已經初具規模,有的正在有條不紊地打造中,通過各種政策,泰順盤活了土地和林地,通過有序流轉,為下山的農民找到了“靠山”。
在城關,小微企業創業園、縣電子商業孵化園、來料加工企業等都在規劃建設階段。建成後將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更關鍵的是,入城後,觀念意識都變了。”韋開波説。
如今,韋開波在溫州市區天雷巷、十八家農貿市場開起了泰順山貨門店。韋開波每天把蒐集的山貨通過車子托運到溫州,他準備以縣城羅陽為據點,繼續壯大自己的山貨事業。
“讓農民下得了山、住得起房,富得起、住得安,實際上是一種雙贏結局。”泰順縣委書記張洪國説,2011年以來,全縣通過農村宅基地空間置換復墾耕地911畝,城市化率從61.5%提高到2015年的68.5%,縣城常住人口從8萬人增加到10萬人,“小縣大城”戰略得以穩步推進。另一方面,珊溪水庫區、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重點地質隱患區、地震災區的群眾向縣城集聚後,有效減輕了重點生態區域的生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