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日本經濟産業省六大部門九名負責人組團對話跨國調研組。陳奕凱攝
山口勝彥分析中、日、德、美四國製造業升級路徑的異同。李慧君攝
←近年來,佛山企業對智慧製造需求較大。 戴嘉信 攝
穿上用腦電波控制的“機器人西裝”,傷殘人士可以恢復行走。日本Cyberdyne株式會社的醫護類服務機器人,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至今已研發超過20年;
當前風靡全球的特斯拉汽車,其電池係由日本名企松下提供,而松下早在30多年前就開始研發籌備該項技術。
“近些年來,日本企業沉澱了一些技術。”日本參議院議員、經濟産業委員長小見山幸治説,中日産業界已開始技術轉讓轉移的合作。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迎來了以技術合作為導向的新一輪並購熱潮。在日本ESJ株式會社董事長山口勝彥看來,日本企業有技術儲備,但內需不足,兩國企業之間在技術合作上有一定的空間。
而佛山不少企業對日企的收購舉動,正在印證這一點:4月初伊之密宣佈擬購買日資控股的上海川口機械80.09%股權;3月底美的一舉收購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
從2000年前後“到中國辦工廠”,到當前廣東一些企業“去日本買技術”,兩地産業界的合作內涵有所改變。在這一趨勢下,南方日報與佛山市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專程奔赴日本,調研日本的産業變革以及跨國經濟協作的新動向。
走進日本第一工業大縣
走進愛知縣縣廳,在主管該縣新興産業的次世代産業室門口,一幅預告2017年機器人足球世界盃(RoboCup)的海報首先映入調研組眼簾。
RoboCup目前已風靡全球,這項致力於以機器人足球賽來推動全球機器人技術競爭發展的國際性賽事,第一屆正是由愛知縣名古屋市在1997年發起。隨後,包括中國蘇州、合肥在內的多國城市都舉辦了該賽事。20年後,RoboCup將重回誕生地愛知縣。
“愛知縣機器人産業迎來了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該縣次世代産業室主任都築秀典説。
愛知縣是日本第一工業大縣,擁有汽車、航天航空等尖端産業,也是豐田等世界名企的所在地。順應全球新工業革命的最新趨勢,這個日本傳統製造業中心正進行一次全新的産業轉向:主攻工業類機器人、醫護類機器人和無人飛機三大新興産業。
其中,機器人産業被愛知縣視為全新的增長點。都築秀典介紹,該縣機器人出貨量已佔全日本的20%,2013年銷售額達988億日元。2014年,愛知縣機器人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的銷售額,一部分原因是中國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增長。“我們非常看好中國技術升級帶來的市場需求。”
日本ESJ株式會社董事長山口勝彥説,日本企業有技術儲備,但內需不足,兩國企業之間在技術合作上有一定的空間。
除愛知縣外,聯合調研組在此次日本之行中,多次感受到日本企業界、研發界對與中國企業展開新技術合作的期待:
在築波市,由Cyberdyne開發的醫護類服務機器人用腦電波進行控制,行動有障礙的傷殘人士穿上這套“機器人西裝”,將能恢復正常行走。“醫護類服務機器人是日本機器人産業的新熱點,我相信這在中國會有很大市場。”Cyberdyne現場工作人員説。
“近些年來,日本沉澱了一些技術。”小見山幸治説,日中兩國很近,中國是非常巨大的市場,擁有超過日本十倍以上的人口,在一些新産業方向上,有不少合作機會。
中國企業的後發優勢
在日産橫濱工廠博物館,一台使用了20多年的工業機器人已經從日産生産線上“退役”。但類似技術結構的多軸機器人,卻還被其他國家的企業所引進。
這種技術應用的“時代差”,給跨國技術合作帶來空間。
日産橫濱工廠博物館館長河村,是日産與廣東合作史的見證者。2003年,河村曾前往廣州參與籌建日産廣州基地。彼時的廣東,正值引進日資汽車産業的高峰期。本田、豐田、日産以及日野四大日係品牌的整車生産基地相繼落戶廣州。
“此前,日資企業在中國設廠,看中的是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但這樣的階段已經基本完成。”小見山幸治説,近年來,中日企業合作模式逐步轉向技術轉讓轉移。
佛山不少企業的實際舉動佐證了這一觀點。今年,裝備製造企業伊之密擬以自有資金購買日資控股的上海川口機械有限公司80.09%股權;家電巨頭美的動作更大,一舉收購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
節能環保、智慧製造等技術合作,是日企與佛山企業之間的另一個合作點。去年,堅美鋁材與日本郡是集團簽署了節能合作項目;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與佛山市廣工大數控裝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等合資設立佛山凱爾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而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還與美的集團成立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
“通過並購或合資等方式,運用資本手段就能引入日本積累多年的技術,這是中國企業的後發優勢。”山口勝彥説。
“日本市場有限,我們在2010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日本大和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董事長土井潤一説。目前,大和化學已在佛山成立合資公司,主營VOC在線檢測儀器研發與製造,以及負責活性碳再生中心的建設及運營。
從“來中國辦工廠”到“去日本買技術”,廣東與日本兩地産業界的合作內涵有所改變。
尋找創新協作的機遇
但在這一廣東和日本産業界新的協作方式中,珠三角企業還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廣東與日本經貿往來十分密切,2015年廣東對日進出口額超過600億美元。但在國內,長三角在牽手日本企業開拓合作新空間上處於領跑位置。
在位於日本知立市的富士機械總部內,執行董事江崎一指著眼前的機器説,全世界60%的手機電路板是用富士的機械來貼裝的。而中國是富士機械最重要的産品市場,其中長三角是該公司當前佈局的重點。2012年1月,富士機械獨自出資,在江蘇省註冊成立昆山之富士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500萬美元。
不僅富士機械,很多日資企業都會把長三角作為進入中國的首選地。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有2萬多家日資企業,其中有一半集中在上海。
而前往上海面向日企招商,已經成為珠三角一些城市的一種選擇。
今年4月,佛山市南海區在上海正式設立廣東·南海駐滬投資促進代表處。“我們主要瞄準總部在華東,且有意向在國內進行二次投資的日本優質企業。”佛山市南海區科技和經濟促進局(經貿)常務副局長伍慧英説。
“但總體而言,從日本來華進行首次投資設廠的日企已大幅減少,在華的日企已逐漸過渡到技術轉移等方向。”工場網信息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商務拓展諮詢部部長周建均説。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迎來了以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産為主體的新一輪並購熱潮。周建均認為,若日本企業不在這個時候與中國企業合作的話,很可能再過幾年,等中國企業技術提升上來後,就未必看得上了。
佛山市南海區副區長劉銘恩認為,珠三角的工業産業配套在國內最為完善。在邁向“創新驅動”的大背景下,珠三角城市與日本企業的技術合作前景廣闊,這也是日本高科技中小企業擴大在粵投資的新機會。
就在去年,美的集團與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宣佈雙方將各自斥資2億元成立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其中之一是服務機器人合資公司,專注研發推廣輔助人類的助老助殘、康復護理機器人,目標是成為國內服務機器人龍頭企業之一。
服務類機器人研發合作,有望成為珠三角企業與日本企業進行創新協作的一個新熱點。
■對話
日本ESJ株式會社董事長山口勝彥:
為精益生産注入IT靈魂
當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發展工業互聯網,另一個製造業傳統強國日本在作什麼探索?“在日本,我們的重點是為精益生産注入IT的靈魂,讓TPS(豐田生産方式)與工業4.0相融合。”日本ESJ株式會社董事長山口勝彥説。
山口勝彥此前在日本一家大型製造業公司從事IT設計30年,對運用IT技術提升日本製造業有過長期的實踐。近年來,他開始對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以及“中國製造2025”進行比較研究。
也因此,聯合調研組與山口勝彥的對話,便圍繞世界製造業大國的趨勢對比、日本精益生産的升級方向,以及對中國製造有何建言來展開。
將工業4.0
融入到現場改善之中
南方日報:“工業4.0”已經成為全球工業界的一大熱詞。日本企業是怎麼理解它的?
山口勝彥:德國提出的工業4.0將工廠作為起點,把顧客和供應商的信息公有化,而美國稱之為工業互聯網,主要集中在大數據方面,通過分析大數據,構築新的顧客價值觀和商務結構。在日本,我們的重點是在精益生産的基礎上融入工業4.0。它將是一個超級大的可視化系統,涵蓋客戶、供應商和生産過程的整個供應鏈,使得工序變得更快速。
但根本還是要靠“改善”,要通過大數據,讓人與人、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更加充分,將工業4.0融入到傳統的現場改善之中,加快改善的速度。
南方日報:在工業4.0時代,日本將如何繼續提升精益生産水平?
山口勝彥:很多日本企業擁有高水平的工藝技術,但卻很少關注客人是否需要這種技術和品質,並認為要把産品做得越高級越好。比如説,過去日本企業在電視和電腦行業非常領先,現在卻衰敗了,原因就在於産品做得太高級,價格太高,客人不接受。
因此,我認為,日本企業要將TPS(豐田式生産方式)與工業4.0相融合。如果不補齊在IT等層面的短板,日本製造很難走上成功的道路。比如,豐田製造業很強,IT方面弱,這就是問題。
中日企業有合作空間
南方日報:你認為,這對於中國企業來説有何借鑒意義?
山口勝彥:目前中國製造業企業對IT的應用還不夠,工作人員之間、企業之間的精密協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如果出現不良品,一些企業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供應商沒有提供好産品,或者工人沒有做好,而很少會自己反省進而尋找背後的“真因”。長久下去,工廠的情況不會得到改善,這是中國製造業企業要注意避免的問題。
從精益生産的角度,運用信息技術,結合客戶訂單做出來的排産計劃,精度很高,能夠減少浪費。所以現階段,中國企業應該從準時化生産、自動化方向進行改善,從而降低成本。
南方日報:中日製造未來有何合作的新空間?
山口勝彥:對中國製造2025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政府有非常強的推進能力的,我相信中國企業也會最終實現這個目標。同時,我也感受到中國企業有後發的優越性。一些日本企業花了十年研究開發的設備,中國企業拿錢就能買回來,這意味著兩國企業的技術合作有不小的空間。
但我要提醒是,現在德、美講的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是要多年後才會實現的事情。問題是在此之前,企業需要做什麼?對於企業來説,要做一家能在這段時間裏賺錢的企業才能活下去。工業4.0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工具和系統,具體到一家企業來説,除了要放眼未來,眼光還要放在現在的“改善”上來。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林煥輝 李慧君 趙越 陳奕凱 高綺樺 發自日本
總策劃:莫高義 張東明 總指揮:王垂林 姚燕永 郎國華
統籌:胡智勇 何又華 劉江濤 執行:林煥輝 鄭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