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 四川篇】全國首創精準扶貧新模式:“遠山結親 以購代捐”

央視網報央視網 2016年04月11日 12:0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岫雲村四面環山,生態環境良好,適合小農經濟的發展。

岫雲村四面環山,生態環境良好,適合小農經濟的發展。

  央視網訊(記者 何川)四川是全國六個重點扶貧省份之一,380萬貧困人口、11501個貧困村和88個貧困縣是橫亙在四川省實現全面小康面前的大山。在多年積貧面前,四川蒼溪縣岫雲村闖出了一條“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的扶貧新路,借助互聯網平臺,讓貧困山區跨時空對接高端生態餐飲鏈,從物質、精神兩個層面一起脫貧致富。

  “以購代捐”讓土特産走上市民餐桌

  岫雲村村支書李君。

  岫雲村村支書李君。

  四川的一萬多個貧困村中,岫雲村鄭慧一家是貧困戶之一。孫兒上學每天都要接送;遠在上海的女兒還沒有進廠;70多歲的老伴脊椎有病喪失了勞動力;修新房拿不出錢來的女婿一走了之,再無音訊……51歲的鄭慧天操心的事很多。

  鄭慧家的貧困,集合了岫雲村所有困難家庭面臨的難題:因病致貧,遭遇婚變,地理偏僻,勞動力流失。

  岫雲村村委會主任趙登偉説:“以前我們也想過辦法脫貧致富,號召大家種過柚子、梨子,結果銷路都不好。我們原地踏步的時候,人家進步了,我們就顯得更窮。”

  2008年,原籍岫雲村的大學生李君辭職回村競選成為村主任助理。

  23歲的李君四處籌款修路,縣道連接村道的路硬化以後,他們發現,村民出行是便利了,可是年輕人依然外出打工,岫雲村依然貧窮。

  2010年,李君成為岫雲村村支部書記。

  2013年,一位村民“你們有本事,能把我養的雞鴨換成錢嗎?”一句話提醒了李君。

  “讓城裏人和村民結成對子,他們出錢認捐村民家禽”的思路萌生了。

  李君説:“我們開始只做土雞蛋,挨家挨戶收購土雞蛋,搞上精美的包裝盒。然後到成都靠熟人,靠口碑以認捐的形式推出,這就是‘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最初的模式。”

  岫雲村的土雞蛋賣到成都,幾毛錢一個的雞蛋最高賣到10元一個。土雞、土鴨、土鵝相繼加入走出大山“認親”的行列。

  “以購代捐”讓岫雲村的百姓收入明顯增加,切實嘗到了甜頭。

  近幾年,3個附近村的大學生畢業後成為常駐村裏的上班族,平均工資三千左右。

  岫雲村模式讓更多人致富

  鄭慧家結對成功,公司員工給他們家貼“專屬門牌”。

  鄭慧家結對成功,公司員工給他們家貼“專屬門牌”。

  2014年,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老總對李君的路子很感興趣。提出願意投資成立專門的公司來幫助岫雲村完成升級,從簡單的“認親捐助”,升級到“私人訂制”。

  客戶選擇一戶村民,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養殖,而互聯網平臺剛好可以解決兩個終端信息溝通的問題。“一品一家”小農經濟互聯網合作平臺就此誕生。

  對於精準扶貧,四川省提出了“六個精準”: 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岫雲村“遠山結親、以購代捐”遇上“互聯網+”以後,對“六個精準”做了形象的闡釋。

  蒼溪縣扶貧移民局局長趙洪劍説:“岫雲村的做法,一是解決留守老人增收問題,二是把生態農産品直接送到了大城市的餐桌,三是在全國首創了一種社會扶貧的新模式。”

  趙洪劍介紹,2014年蒼溪全縣50多個村推廣了這種模式,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認親”行列中。

  李君打算,下一步打算在成都和幾個社區對接,再開兩家體驗店。他的願望是把“一品一家”做成一家上市公司,把這種模式推廣到全國。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