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甘肅省華池縣南梁,是革命老區,紅色積澱深厚,但因為乾旱缺水、資源匱乏,老區人民多年來一直與貧困作鬥爭。如今,他們正奮戰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今天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讓我們來看南梁革命精神的新實踐。
南梁,位於甘肅和陜西交界處。上世紀30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以南梁為中心,建立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從鐵角城村進入陜西,最終到達吳起縣。
華池縣委黨史辦主任 齊勇進:正是因為山大溝深,便於中央紅軍在這裡隱蔽,和國民黨軍隊進行週旋。
但是,戰爭年代的地理優勢,在經濟建設時期卻成了劣勢。華池縣屬於黃土丘陵溝壑區,全縣80%是山地、丘陵,交通不便。
齊勇進:大概是到(一九)五四年的時候才建立了第一條可以通馬車的道路,在之前是沒有等級公路的。
鐵角城村距離縣城有近百公里,過去只能靠天吃飯,好不容易趕上個豐收年,糧食卻運不出去。
鐵角城村魚兒掌村民小組村民 何文琴:這一袋子都過20年了,你看,袋子都爛了。糧食賣不上價,所以人窮。賣不出去,現在沒人要了,純粹沒人打問,沒人要了。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老區脫貧攻堅工作擺在了突出重要位置,各級黨委政府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近年來,各級財政投入4億多元,讓華池縣111個行政村都通上了硬化路,各村組之間和入戶的道路也正在陸續修建。
鐵角城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第一書記 張建紅:這面堵上了,修路著呢,我們從這個小路上先過去,看一下他修路的狀況。
鐵角城村屬於深度貧困村。根據中央關於精準扶貧的部署,2015年,甘肅省派出了6200多個駐村工作隊,進駐全省貧困村進行精準幫扶。來自甘肅省體育局的張建紅被派駐到鐵角城村擔任第一書記。截至去年年底,鐵角城村還剩下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張建紅:就像習總書記所講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最吃勁的時候了。今年我們全縣貧困要摘帽,包括我們深度貧困村,就更難了。越到這個時候越要咬住牙關,咬住目標不放鬆,確保把這些硬骨頭啃下來。
這天,張建紅去的是村民章宗明的家。
張建紅:這兩天(身體)咋樣了?
鐵角城村章橋村民小組村民 章宗明:這兩天倒不行。
張建紅:咋又反倒不行了?
章宗明今年50多歲,2016年因患腦梗失去了勞動能力,成了貧困戶。趁著修路,張建紅打算讓工程隊給章宗明家門口推出一塊平地,幫他發展養殖。
張建紅:這兒有風,咱們從這兒開,一米二或者兩米。
一心為民、面向群眾,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時期形成的南梁精神的根基。在如今的脫貧攻堅戰中,這依舊是駐村幹部們的工作法寶。從城裏來的張建紅,一來到鐵角城村,首先要過的就是語言關。
張建紅:我剛開始給他們開會,跟老鄉溝通,普通話他們覺得很難懂。其實我自己覺得説得已經很清晰了,但他們覺得他們很難懂,我就開始慢慢學他們本地話。
這兩年,道路修通了,産業也逐漸發展了起來,鐵角城村還引入了湖羊養殖,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養殖業,今年九月,他們就可以從合作社領到分紅。
鐵角城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 樊建麟:比如這個合作社一年可以掙十萬塊錢,我們按1:3:6的比例(分配),一萬塊錢屬於集體經濟,三萬塊錢屬於合作社的利潤,剩下的六萬就拿出來給貧困戶分紅。
脫貧脫困靠産業,但要拔除窮根離不開扶志。村裏的學校,也是張建紅經常去的地方。
鐵角城村的章橋小學五個年級,有兩名支教老師,只能上語文、數學、英語這樣的主課。知道這個情況後,駐村工作隊主動給孩子們上起了興趣課。
鐵角城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 郝亞寧:我個人比較喜歡體育,運動方面的,所以我就給學生帶一些活動操、籃球課之類的。像我們這個王治偉同志,他學的是行政管理,但他唱歌特別好聽,所以就給學生們教音樂。
張建紅:他(學生)有可能為了這一個新鮮的事物去努力、奮鬥,激發孩子的那種(志向),只要一個孩子考出去了,考上大學了,對於阻斷一個家庭的代際貧困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鐵角城村原先的土房、窯洞已經換成瓦房,村裏沿街栽下了綠化的油松、雲柏,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張建紅:未來我們的願望是建立一個融體育、文化、旅遊,還有我們鐵角城有紅色革命元素,希望建成這樣一個綜合的美麗小鄉村,這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願望。
依託當年的紅色資源,南梁如今建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2018年,南梁紅色景區接待遊客172萬人次,周邊村民人均增收超過3000元。
南梁鎮荔園堡村村民 高文花:(以前)我們就靠種地,山上種地。
記者:一年能收入多少?
高文花:一年就是一萬來塊錢,全家我們有六口人。(現在我)一月一千二,一年一萬多塊錢,現在就能掙過去一家人掙的錢。
南梁紅色大景區管理委員會 李春香:未來我們將在南梁鎮以外的幾個鄉鎮,只要有紅色遺址,我們都會納入開發,讓其它鄉鎮也能像南梁一樣,享受紅色旅遊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