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一名藍軍炮長的“勝負觀”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 2024年11月28日 11:39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 2024年11月28日 11:39
原標題:軍營觀察丨一名藍軍炮長的“勝負觀”
正在加載

    ■解放軍報記者  奉雲鶴

  記者第一次遇見小有名氣的藍軍炮長劉珞陽,是在一場拔河比賽上。

  長長的拔河繩橫亙在訓練場中央,等待著“決戰時刻”的到來。現場觀賽的官兵簇擁在一起,一張張被寒風吹紅的臉龐上,寫滿了興奮和期待。

  作為第78集團軍某旅某營的“拔河指揮員”,劉珞陽氣定神閒地站在隊伍一旁,沉著自信。“劉班長指揮拔河有方法,這一戰十拿九穩!”一旁的官兵告訴記者。

  之所以被稱為“拔河指揮員”,是因為劉珞陽對攻防時機的把握總是恰到好處。這是拔河比賽勝利的關鍵,也蘊含著戰場制勝的訣竅。

  哨聲驟然響起,拔河繩瞬間被雙方隊員拉得筆直。劉珞陽快節奏地揮舞著手中小旗,指揮隊員全力向己方拉。看到對方發起猛烈攻勢,他果斷抓住旗幟兩側,將雙手伸向前方,示意隊友靜態用力。收到劉珞陽的指令,隊員們扎穩馬步、身體後傾,雙腳死死蹬住地面,一點點消耗對方體能。

  隨後,劉珞陽冷靜地觀察態勢。注意到對方隊員表情逐漸吃力,拉繩的力度開始減弱,他立即用力揮動旗幟,指揮隊員有節奏地發力,一鼓作氣拿下勝利。

  “拔河也是一種對抗,某種意義上,指揮策略跟演訓場是共通的。”劉珞陽告訴記者,“實兵對抗中不能一味地比拼力量,要有計謀和戰略,總結起來就是快、活、準。”

  快,意味著先發制人——

  “在拔河中佔據先發優勢,就像是在對抗中奪取戰場先機。”劉珞陽還記得那次,對抗訓練剛剛打響,他們就向對方某陣地全力加速,打亂對方部署計劃,成功掌握了戰鬥初期的主動權。

  活,意味著靈活思考——

  “藍軍的打法要是一成不變,就稱不上‘磨刀石’。”劉珞陽感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拔河和對抗都是如此,對方攻勢猛烈,就要避其鋒芒;發現對方弱點,就要猛追猛打。”

  劉珞陽告訴記者,每次對抗訓練前,他們總會先進行模擬推演。指揮員提前分配好陣地與任務,後續該怎麼攻、怎麼守,都由各車組官兵自行研究,再展開集中討論,倒逼每名官兵主動鑽研戰術戰法、強化全局意識。

  準,意味著精準發力——

  “拔河時要是不懂施力,再好的戰術也是紙上談兵,打仗同樣如此。”劉珞陽記得,一次對抗訓練中,紅方部隊判斷他們會從平坦區域展開突擊,專門佈置了重兵把守。他們卻精準鎖定一條防守薄弱的山間小道,果斷從此處撕開防線,以較小代價成功“殲滅”對手。

  在劉珞陽看來,拔河比賽的戰術思維與實兵對抗有許多相似之處。“當然,打仗遠比拔河複雜得多。”他説。

  作為一名炮兵,劉珞陽以前覺得只要把單兵作戰能力練強,就可以上戰場、打勝仗。直到加入藍軍分隊後,因為常常紮在藍軍資料室裏研究對手、研究作戰,他逐漸理解了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思考戰場、懂得研究對手、切實提高自身本領,才能將部隊磨礪成真正的常勝之師。”

  “部隊要過硬,藍軍先過硬。”這些年來,劉珞陽曆經30多場對抗訓練,鮮有敗績。他的個人“殲敵”數常常高居首位,戰鬥射擊成績連續3年取得優秀。一次重大任務中,劉珞陽成功“殲滅”13個裝甲目標與55名單兵,創造了該旅藍軍單車“殲敵”的最高紀錄。

  演訓導演部評價他是“一個有指揮頭腦的藍軍炮長”,交過手的官兵説他有勇有謀、難以捉摸。在劉珞陽的進階之路背後,我們能看見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之變。

  一名藍軍炮長的“勝負觀”

  ■劉  鵬  解放軍報記者  奉雲鶴  張東盼  特約通訊員  張光軒

  第78集團軍某旅組織實戰化對抗訓練。張居俊 攝

  “當好藍軍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對抗輸贏的包袱”

  談起第一次擔當藍軍的經歷,劉珞陽至今還感到懊惱。

  那年,第78集團軍某旅模擬藍軍分隊剛成立不到一年,官兵們首次以藍軍身份參加一場紅藍對抗訓練。

  “前方發現‘敵人’向我方逼近。”聽到身旁車長的報告聲,劉珞陽不由緊張起來。步戰車裏,戰士們表情十分凝重,他感到車內的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靜得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就在這時,對手發現目標、率先開火,藍軍各步戰車迅速轉移陣地。還沒被對手發現的劉珞陽卻陷入猶豫:是該一同轉移掩護戰友,還是繼續隱蔽準備偷襲?

  這個隱蔽地點是他們預先精心挑選的,視野比較開闊,而且偽裝後很難被發現。為了穩妥起見,劉珞陽還是決定繼續隱蔽。他心裏清楚,選擇這個保守方案,主要是怕貿然移動被對手發現,更是怕在對抗中輸給對手。

  於是整場對抗中,劉珞陽和戰友就像是躲在草叢中的狙擊手,一直在隱蔽襲擊對手裝甲目標。最後,藍軍以微弱優勢贏得勝利,可劉珞陽怎麼都高興不起來。

  講評會上,該旅領導並未對此次勝利給予表揚,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隊形混亂、各自為戰,沒有打出藍軍該有的戰術戰法。如果受訓部隊不能在我們這裡得到應有的磨礪,那建設藍軍的意義是什麼?”

  聽到點評,劉珞陽頓時感覺臉上無光。

  為履行好藍軍職責,旅裏專門建立藍軍資料室,彙編下發《攻防戰鬥知識手冊》,讓官兵圍繞對手的戰術原則、戰法運用展開研究。然而,到了演訓場上,他們卻被眼前的勝負較量衝昏頭腦,把平時研究的成果拋諸腦後。

  “歸根結底,是我們對新戰術戰法的運用不夠熟練,不能很好地模擬強大對手,不能很好地發揮不同的鏡鑒作用。”認真復盤第一次對抗全程,劉珞陽和戰友找到問題所在。

  那段時間,他們頻繁出入藍軍資料室,有針對性地展開學習探索。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劉珞陽愈發體會到作為“磨刀石”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不同的作戰理念催生出不同的戰術打法,如果不讓部隊在平時對抗中研究破解招式,到了戰場上可就來不及了。”

  “當好藍軍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對抗輸贏的包袱。”劉珞陽真切地領悟到,作為藍軍,他們不能只顧眼前勝負,忘記了未來戰場的要求。“否則,真正面臨挑戰那一天,就不是‘丟面子’那麼簡單了。”

  “僅僅適應一種拳法,不足以在擂臺上打敗對手”

  “藍軍越來越‘狡猾’了!”近些年,與他們交過手的部隊時常感慨。

  對抗中,由於來不及在防禦陣地布設障礙,藍軍將一輛工兵車橫在道路上,阻礙紅方部隊前進;明明發現紅方偵察兵,藍軍卻沒有採取抓捕,而是故意透露假情報,誘導紅方決策失誤……

  雖然嘴上説藍軍“狡猾”,但官兵們其實十分讚嘆他們的精妙招法,對炮長劉珞陽更是“打心眼兒裏佩服”。

  還有一次演訓任務中,紅方裝甲目標從左翼進攻,上級要求劉珞陽車組前出支援。接到命令,劉珞陽的頭腦快速運轉,冷靜作出判斷:貿然突進可能會陷入“敵人”包圍圈。他立即和車組人員達成一致,指派另一輛步戰車正面佯攻,自己則從樹林後側向左翼防守陣地迂迴機動。

  不出劉珞陽所料,紅方安排了兩輛突擊車和兩個戰鬥班在左翼防守陣地埋伏。而他帶領步戰車利用樹林和土丘掩護,悄然繞至紅方突進部隊後側,在極限距離果斷開火,成功將對方車組“殲滅”。

  “僅僅適應一種拳法,不足以在擂臺上打敗對手。我們的職責,就是多變招、多換打法,讓部隊在變幻莫測的戰場對抗中磨煉本領,倒逼他們研究更多應對招法、加速戰鬥力生成。”劉珞陽告訴記者,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想法,更是藍軍分隊所有官兵反復琢磨的課題。

  近年來,旅裏專門設置“戰法研究日”,成立戰法攻關組,讓官兵持續關注對手作戰思想、作戰特點,依託具體作戰背景研究新戰法。每次對抗任務前,他們總會瞄準紅方部隊薄弱點擬製作戰計劃,同時通過換位思考,預判部隊可能作出的決策,提出針對性打擊方案,並在沙盤上反復推演論證。

  劉珞陽與戰友將全部心思投入戰法研究中,一心想著如何給部隊出難題,讓部隊在險局、危局、困局中錘煉打仗能力。有時邊走邊討論得興起,他們甚至會直接蹲在地上,用手指寫寫畫畫。

  去年,他們迎來一位老對手——某合成旅。

  在這次“重逢”的3年前,該合成旅曾擔負紅方主攻任務,組織幾十輛裝甲車向藍方發起進攻。藍方卻見招拆招,頻頻出其不意,讓該旅官兵“有苦説不出”。最終,紅方部隊因戰損比例較大,遺憾敗下陣來。

  令劉珞陽沒想到的是,闊別3年,老對手已今非昔比。

  那場對抗中,劉珞陽車組受領任務,負責襲擾紅方正面突擊力量。戰鬥剛打響,車組便接到上級命令:“速回某高地,殲滅紅方機降力量!”

  聽到這話,劉珞陽心頭一緊,該高地是藍軍指揮所的所在地,難道紅方想要實施“斬首行動”?來不及多想,他和戰友火速返回馳援。就在這時,紅方數輛坦克和步戰車在煙幕遮障掩護下驟然出現。

  原來,紅方利用空中力量支援,採取空地協同作戰方式發起奇襲,憑藉強大火力支援和快速機動能力開闢了數條通路,成功突入藍軍前沿陣地。

  同樣的對手、同樣的任務,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戰鬥結果。這場遭遇戰,讓劉珞陽和戰友既欣慰于部隊作戰能力的升級,更感到前所未有的迫切:“我們的打法還要繼續創新,決不能讓對手把我們的底給摸透了!”

  對抗結束,劉珞陽和戰友立即走向沙盤室,馬不停蹄展開戰法推演,努力鑽研新的招式招法。近年來,這支藍軍分隊先後與20多家友鄰單位進行了30多場實兵對抗訓練。劉珞陽和戰友在一次次對抗中不斷探索創新,研究出20余種戰法打法,並在實戰訓練中得到檢驗。

  “高明的戰術要靠過硬的基礎能力來支撐,否則只是空中樓閣”

  作為全旅知名的“神炮手”,如果問起劉珞陽有何過人之處,戰友們幾乎可以脫口而出:打得快、打得準、打得狠。

  “‘神炮手’是炮彈喂出來的。”一名指揮員告訴記者,“因為劉珞陽打得好,所以對抗時經常讓他打頭陣,而越是衝在前面,他就越能得到歷練。”

  “‘磨刀石’不硬,就磨不出尖刀利刃。”為了獲得“打頭陣”的資格,劉珞陽下了不少苦功夫。

  步戰車火炮具備快速轉動與提高準度兩種不同工況,為了讓兩種工況切換自如,劉珞陽分秒必爭,發現、定位、發射一氣呵成,總是比別人快幾秒。為了提高夜間射擊精度,他精益求精,熟悉掌握所有裝備在夜視儀中呈現的圖像,以便實戰時能快速找到瞄準部位,精確鎖定目標……

  憑藉多年擔任炮長的經驗,劉珞陽總結出打擊目標“三先三後”的關鍵順序,並毫無保留傳授給其他戰友。但每次授課完畢,他總會補充一句話:“高明的戰術要靠過硬的基礎能力來支撐,否則只是空中樓閣。”

  去年冬日,他們與某旅官兵展開對抗訓練。演訓場上,大雪紛飛,能見度極低,給部隊判別進攻方向和進攻道路帶來了極大挑戰。

  “極端惡劣天氣,正是檢驗作戰能力的絕佳機會——不僅檢驗紅方部隊的作戰能力,也檢驗我們的作戰能力。”早在對抗開始前,劉珞陽和戰友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駕駛員減速,右前方發現可疑目標!”機動過程中,劉珞陽利用熱像儀發現前方有靜止熱源,初步判斷是紅方裝甲目標。他迅速把情況報告給排長,並對使用彈種提出建議,以確保能一發“斃敵”。

  “殲滅!”隨著排長下達戰鬥指令,多輛戰車同時開火,紅方3輛裝甲車被“摧毀”,成功檢驗了藍軍分隊官兵在極端複雜天氣下的作戰本領。

  藍軍分隊指揮員告訴記者,為提高陌生地域駕駛能力,駕駛員會在平時訓練中故意關閉周視鏡,依託任務終端地圖展開機動;為提高車組人員協同能力,官兵們常常一整天“鉚”在訓練場,車長、駕駛員、炮長之間配合愈發默契,成功實現眼到、車到、火力到,宛如同一人操作……

  “我們不能滿足於在熟悉地形打出‘滿堂彩’,而是要鍛鍊在任何地域、任何條件都能打勝仗的戰鬥本領。”劉珞陽感慨。

  今年7月,他們時隔多年再次擔任紅方,與另一支藍軍部隊展開實兵對抗。對手是一支老牌勁旅,劉珞陽心中暗暗憋了一股勁:看看到底誰的拳頭更硬?

  隨著戰鬥打響,劉珞陽和戰友熟練運用新型裝備,與空中力量密切配合,發起猛烈攻勢。他們利用地形特點,採取“脫離誘逼、設伏殲敵”的打法,成功牽制對手,給對方製造了許多麻煩。

  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他們所在的紅方部隊取得了這次對抗勝利。

  這場戰鬥,讓劉珞陽和戰友自豪的同時,也更深刻理解了紅方與藍方的職責使命。“無論作為紅方還是藍方,我們所經歷的每一場戰鬥、獲得的每一次成長,都是在為打贏未來戰爭積蓄更多底氣。”劉珞陽堅定地説。

  銳視點

  藍軍扮得真 對抗不失真

  ■劉佩峰

  當前,對抗訓練已成為實戰化訓練的常態模式。通過強化對抗訓練,在實戰環境中摔打磨礪部隊,能更好地促進戰鬥力生成。打造一支模擬強敵、能抗善打的藍軍,正是提升對抗訓練質效、創新戰法打法的關鍵一環。

  藍軍扮得真,對抗不失真。“形神兼備”,始終是建設藍軍的核心課題之一。然而,“形似”容易“神似”難,如果藍軍不能真正做到“神似”,紅藍對抗就脫離不了“紅紅對抗”的窠臼,也無法讓部隊真正體會到強敵對手的實力水平。

  因此,藍軍不僅要學習掌握對手的作戰編組、武器裝備、指揮模式等數據參數,還要深入探索對手的作戰理念、思維習慣、戰術戰法等深層次思想,努力模擬對手的作戰“內核”,打破“藍軍不藍”的戰鬥套路。同時,“神似”要注重與時俱進,時刻關注對手的武器裝備、作戰思想等發展動態,緊跟形勢進行學習模倣,如此才能在全時多域條件下始終做到知敵、像敵、超敵、勝敵。

  除此之外,打贏現代戰爭,靶標的新鮮度至關重要,建設模擬藍軍必須在“新”字上做文章。要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將複雜電磁環境、網絡攻擊、有人無人作戰等先進作戰要素融入戰場、融入對抗,努力形成以網絡信息體系為依託的新型作戰能力。要充分運用“科技+”“網絡+”“智慧+”等手段,為部隊設險局、危局、困局,讓官兵在實戰化對抗中感知未來戰場,在難題檢驗中探索制勝招法,全面推動戰訓深度耦合、訓練轉型升級。

編輯:戴萌萌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正在閱讀:軍營觀察丨一名藍軍炮長的“勝負觀”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