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群眾路線——CNTV“陽光同行”愛心小隊走進涼山公益活動
原標題: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感懷歷史,學習群眾路線優良傳統
——這註定是一次夯實價值觀的活動。
在四大文明古國裏,中華民族是唯一從未中斷,至今仍在發展延續的一脈。這令人稱讚、值得自豪的中華文明,由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做好新時期少數民族新聞報道,激勵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CNTV肩負的媒體責任。
參訪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7月22日,“陽光同行”愛心小隊來到西昌市東南郊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參訪我國第一座民族博物館,也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座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
“涼山之鷹”雕塑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的建築帶有鮮明的彝族風格,以彝族繪畫的傳統色彩——紅、黃、黑三色為主色調。走到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一座名為“涼山之鷹”的大型雕塑巍然而立,雕塑塑造的彝族勇士腰佩長劍、吹響號角、昂首向天,彰顯出彝族人崇尚英勇的品格。
“彝海結盟”紅軍佈告
步入展廳,在關於“彝海結盟”的歷史資料陳列窗前,志願者們久久駐足、沉思,重溫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涼山,紅軍司令員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結拜兄弟的偉大瞬間。劉伯承代表紅軍送給小葉丹的那面書寫著“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旗,正靜靜地懸挂于陳列窗內,訴説著彝族人民一路護送紅軍順利通過彝區,衝出敵人的包圍的驚心動魄。此後數年,彝族人民拿起武器和敵人開展遊擊戰爭,無論斗轉星移、鬥爭艱苦,他們都千方百計地保住那面旗幟,並視之為民族團結和民族解放的希望。
“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紅旗
對於彝海結盟這一黨的民族政策和統一戰線政策的重大勝利,紅軍長征歷史上的光輝篇章,志願者姚磊表示,直觀面對曾經出現在課本中的歷史和文物,受到的衝擊和震撼難於言表。他認為,我國各族人民崇尚的都是幸福、安定的生活,共同的奮鬥目標是民族和諧的先行基礎,平等的溝通、友善的交往是“方法論”。彝海結盟不但對紅軍長征的成功具有戰略性的歷史意義,也對我國各族人民凝聚共識、實現中國夢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彝族同胞抵抗敵人用的槍械
志願者沈帥接著説:“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彝海結盟的文物,我們這些出生於和平年代的年輕人對於戰爭的認識,還只能憑藉想象力。小葉丹帶領彝族同胞與敵人開展艱苦鬥爭、保護紅軍的歷史,應該為更多年輕人所知道和熟悉,珍惜各族同胞共同創造的幸福生活。”
刻在獸骨上的彝族古文字
志願者繼續觀展的過程中,用羽毛刻在獸骨、竹簡上的彝族古文字,身披鎧甲手持兵器的近代彝族武士雕像,精美的漆器和雕刻藝術,獨特的紡織工藝……瑰麗燦爛的彝族文化讓他們嘆為觀止。
鑲著鷹爪的牛皮漆碗
作為歷史悠久古老的民族,彝族在長期的社會演進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並且積累了一套完整的歷算、法律和醫藥知識。
彝族28星宿測繪圖
然而,志願者了解到,彝族文化並非孤立流傳、自生自滅;相反的是,彝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得到漢族同胞的大力扶植,彝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和諧共生,水乳交融。早在漢唐時期,涼山彝族就與漢族等各兄弟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密切聯絡。數千年來,彝族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類活動,為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志願者一行在博物館獎章墻前合影
志願者邊看邊爭相發表感言。志願者吳怡用“不虛此行”來表達這次參觀學習的感受:“我在工作中主要負責黨工團和行政保障方面的事務,經常有機會接觸少數民族同事。我曾認為,在集體用餐時為他們單獨訂餐,尊重他們的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就是踐行民族團結。經過今天的參觀學習,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民族團結不是一句空話,是一點一滴交織在各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我們每個人用情、用心、用愛和少數民族同胞交往,才能增進民族和諧,維護祖國統一。”
搜索更多 群眾路線 核心價值觀 的新聞
- 2014-03-03 18:30:00 《內蒙古新聞聯播》 20140303
- 2014-03-26 22:35:00 《東南晚報》 20140326
- 2014-03-26 18:30:00 《吉林新聞聯播》 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