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從《故宮》到《外灘》 周兵奢侈地拍攝紀錄片

周兵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人物週刊 2011年09月20日 10:52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拍攝《敦煌》用了整整4年;拍攝《故宮》深入故宮的深宅大院;拍攝《外灘》耗資1300萬元。他是中國為數不多可以用“奢侈”方式拍攝紀錄片的導演。

周兵

周兵


 
  外灘3號,上海頂級地標,喬治·阿瑪尼低調尊貴的店堂再往上,電梯行至7樓。門開了,平靜得沒有表情的黃浦江和驕傲的外灘萬國建築在這裡一覽無遺。陽臺上的咖啡桌邊,流通的是意大利語、法語、英語。惟一一桌中國人,是周兵和他的團隊。一天之前,他們拍攝的紀錄片《外灘》作為上海MIDA國際紀錄片節的開幕影片,接受了全球紀錄片導演和觀眾的檢閱。他們收回了200份觀影調查問卷。
 
  “大概有80%的反饋是正面的,而且很多回答讓我特別意外,寫得很細,音樂怎樣,剪輯怎樣,用了怎樣的方法,可以看出觀眾也很專業。”上海SMG紀實頻道的甘超對導演周兵説,作為一個上海人,他以前並不怎麼喜歡這個城市,但看了《外灘》,他發現自己開始喜歡上海了。
 
  為拍片發願皈依佛門
 
  作為一部“非典型意義上的”紀錄片,《外灘》確實使用了一些別出心裁的手法和語言。它沒有局限于詳細解釋上海外灘的歷史沿革,而把膠卷用在了6個在外灘生活過的人物的命運上,用人之喜怒哀樂,勾勒出當時遠東第一城“冒險家樂園”的風雲流變。這6個人分別是: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民族商業巨賈葉澄衷、流氓大亨杜月笙、金嗓子周璇、金融家法諾、日籍電影明星李香蘭(均由演員扮演)。影片的旁白使用第一人稱,擬人化的外灘以一個老年男人的聲音自述平生。
 
  耗資1300萬拍《外灘》,周兵是中國為數不多可以用近乎“奢侈”的方式拍片的紀錄片導演。除了資金上的奢侈,還有題材、播出平臺和創作自由度上的奢侈:他拍攝《敦煌》前後用了整整4年時間,在紀錄片中出現了虛構人物;他的《故宮》首次敲開故宮博物院的門,展開了全方位深度合作與拍攝,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後創下了驚人的收視率,市場發行收入達數千萬--這也是國家地理頻道第一次主動購買央視出品的紀錄片;他的 《盧浮宮與紫禁城》,更實現了中國大陸拍攝團隊進入盧浮宮的零的突破。這種奢侈,周兵説,是上天的厚待,必須感恩。
 
  他的感恩並非説説而已,在拍攝《故宮》阻力重重的時候,一向親近佛教的他曾發願:如果《故宮》可以順利拍成,他願以身皈依,終生事佛。片子果然成了,他也正式成了佛家弟子。
 
  佛教徹底改變了他的速度。在工作中以火爆脾氣著稱的他從此慢了下來,哥們兒陳曉卿説他變了,曾在公開場合開玩笑地損他:“這傢伙常年吃素,也沒有緋聞,悶人一個。”白岩松説他,“穿布衣,少吃肉,讓自己平和,投師範曾門下,一切都像是為了拍攝故宮所做的準備。” 《外灘》殺青後不久,他收穫了一個女兒,這加深了他臉上的幸福感,因為常常不語微笑,他的臉出現了男生女相的柔和。有人認真地告訴他:你臉上現在開始有菩薩相了。
 
  紀錄片觀眾是失眠症患者?
 
  1987年北京廣播學院到蘭州招生,周兵報了名。2000個取一個:初試,復試,再復試。全甘肅取了兩人,他是其中之一。
 
  畢業後,周兵去了央視,曾是《東方之子》編導,《東方時空》、《紀事》欄目製片人,跟時間、陳曉卿、陳虻等人都是多年的戰友兼兄弟,見證了電視人輝煌的崛起。背靠央視黃金平臺,他在紀錄片領域獲獎無數。離開央視後,隨著身份轉變,他開始認真反思中國紀錄片的市場之路。
 
  中國紀錄片導演的生存現狀不樂觀,陳曉卿的紀錄片欄目,美譽度很高,但在央視播出時間被排到晚上12點半,目標觀眾類似失眠症患者:高知、多思--崔永元就是他們理想的目標觀眾。“老百姓的關注度、主流媒體的關注度、市場的認可度,都很邊緣。”周兵在廣州參加中國紀錄片10週年慶典,導演們都在訴苦:春天在哪?叫了那麼多年,還沒來!
 
  “我就有點生氣,我也是發言嘉賓,我説不要再抱怨,你不能等政策、等老闆……要做好自己,一定要走市場,我可以妥協,但我不媚俗,春天在每個人心裏,如果自己心裏有春天,就可以開花結果。”
 
  文化使命通過市場方式傳播
 
  人物週刊:在國內,你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大概就是《敦煌》。
 
  周兵:敦煌是中國文化中特別珍貴的遺産,特別精彩,但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
 
  人物週刊:《敦煌》中出現了一個虛構人物:舞女陳佛兒,引起不少爭議。你覺得虛構人物會影響紀錄片的真實性嗎?你是新聞記者出身,對真實性應該是有天然執著的。
 
  周兵:我覺得這並不影響對真實性的表達。我從1991年開始做新聞記者,一開始也覺得原生態的東西最好,特別是做《東方之子》,強調的就是紀實,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當時有兩部紀錄片《沙與海》、《望長城》在業內引起了巨大反響,掀起了紀實風潮。但97年起我們開始做實驗性的紀錄片,有演員參加表演,引起很多質疑,當時基本上被否定了。
 
  我們講唐代的舞蹈,但我不是科教片,我要講得生動好看,就虛構了一個陳佛兒,發生在陳佛兒身上的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用人物來講歷史,這方法不是我發明的,歷史學專業的學者也這麼幹。
 
  人物週刊:難道你覺得把歷史上真實發生在10個人身上的事情捏合到一個人身上,就不影響真實性了嗎?
 
  周兵:我不敢這麼説,這種方法是否影響真實性要看導演的能力和他運用歷史材料的功底。我們這一代人對歷史有某種真實體會和表達,到另外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又會有他們的體會和表達,歷史甚至在記錄的當下就是主觀的,連二十五史等所謂的正史都是經過篡改的。沒人可以做真實歷史的代言人。我們爭論了10多年,最後發現這是哲學命題,就爭論不下去了。
 
  人物週刊:你説觀眾的反饋有80%是正面的,那20%的負面反饋中,有什麼是你覺得值得反思的、讓你夜不能寐的?
 
  周兵:有人覺得這部片子不是紀錄片而是電影。還有個美國導演批評説教意味太濃,他説如果在美國上映,年輕人肯定不看。我已經儘量不去説教了。不過我想他是對的,如果是針對美國觀眾,肯定還會做不少修改。我還在跟發行商談怎麼修改,現在解説詞太多太滿,得再留點情緒的空間。
 
  我會針對播出方式另外做3個版本,9月國內的電影院公映的版本、5集電視的版本,和50分鐘的國際版。美國國家地理的播出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會有3.3億個家庭收看,《故宮》當時是2.6億--因為國家地理的網絡又升級了。
 
  人物週刊:為什麼《外灘》的自述是老年男人的,我們一向都覺得,上海是一個非常陰柔、女性化的城市。
 
  周兵:最初想讓陳衝配音,外灘仿佛母親的角色。但整個片子做完,我發現這片子很陽剛。我想人們一直以來對上海有誤解,他們看到了上海精緻、陰柔的一面,但這背後的本質,是經濟,是權力,是資本。上海是大氣、充滿冒險精神的。用自述的方式是因為我希望別人覺得:外灘是活的,現在依然活著,可以讓它自己來講故事。
 
  人物週刊:為什麼選擇這6個人物?《外灘》跟《故宮》,哪個更難拍?
 
  周兵:這6個人打動了我,所以用了非常個人的表達。我們看了很多故事,做了很多史料梳理工作,粗選了20多人,但一開始就決定要用人物串聯。故宮的時間跨度有1600多年,外灘只有160多年,但拍攝《外灘》更難,一是空間不封閉,二是人物更複雜,人性的掙扎和矛盾衝突更大。
 
  人物週刊:雖然脫胎于體制內,但你是國內紀錄片導演中較早市場化的,是什麼促成了這種變化?
 
  周兵:直到去年我還不承認。紀錄片人大多有點自戀,有點文人情懷,還有點以天下為己任,我也有。2003年我發過一個大願:我要成為世界一流的紀錄片導演。我一直在看國家地理、BBC和NHK的紀錄片,他們拍得那麼好,但我們中國人的紀錄片在哪?我漸漸認識到,必須走向市場,把文化使命感通過市場的方式傳播出去並打動人,而不是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裏,下一步是電影。我常常對我的團隊説,我們要完成兩點:一是産品優化,二是産業升級。而要實現這兩點,還有不少課要補。
 
  人物週刊:你可以很“奢侈”地用很多資金來拍片,這一點是不是很招別的紀錄片導演羨慕?
 
  周兵:我要把投資用到最好、用到極致,以前還有點不敢説這句話,還有點心虛,現在我絕對敢説,起碼在技術標準和影像品質上,我們的片子拿去跟國際最好的紀錄片相比一點不差。但是我們的表達、我們的結構、我們的藝術語言是否達到世界水平,那我還不敢説。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