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這是外灘160年的歷史。沒有一個人物能夠貫穿始終,於是主人公便只能是外灘自己。在影片中,他將化身為一個歷史老人的畫外音,見證下面的故事,也見證故事裏包含不下的更大的外灘。在他眼中,各種人物從這裡登場,在上海的十里洋場展開自己的人生之劇,關於金錢,關於事業,關於愛情,關於歷史的戲劇。於是,外灘的故事分為四幕,好似一部經典的四幕戲劇一般起承轉合,它是外灘的初建、繁華、戰亂與重建。
第一幕
(1854年~1899年。外灘開埠,租界建立。來到這裡的第一批人可以被稱為拓荒者,外灘成就了他們,他們也影響造就了外灘。這一幕是關於財富的故事。)
1854年,一艘客輪正從香港駛往上海。在經歷了風暴、擱淺甚至流落荒島之後,本來一個月的旅程走了三個月。船上有一位19歲的年輕旅客,他只是為了一個使館翻譯的職位來到中國,而此時已經被暈船和迷航折磨得痛苦不堪,恨不得馬上回家。他不會想到,他在這裡實現的將遠比夢想的多得多——他將成為掌管中國海關50年甚至對中國近代化進程都産生影響的人物。
赫德(Robert Hart)懷出人頭地的夢想,踏上外灘。
在這裡,他見到了時任英國領事的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第一次感受到租界——這個國中之國。隨後,赫德作為領事官員被分配到了寧波,在那裏,他學習中文。同時,作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又掙紮在信仰與情慾之間,他有了一個中國情人——阿玉。喜歡記日記的赫德將他們認識頭兩年的日記全部銷毀了,直到1857年,他才打消了拋棄阿玉的念頭——隨著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的出生。
同樣在這一年,第一幕的另一個主人公葉澄衷還只是外灘的江面上一名劃著舢板兜售雜貨的小工,他將要遇到一件徹底改變自己命運的事……
一個雨天,他像往常那樣搖著舢板把一位英國商人從浦西送往浦東。英商下船的時候卻將裝滿外幣和文件的皮包遺失在葉的船上。當他發現並急忙趕回碼頭的時候,看到葉澄衷竟在原地抱著皮包等他。那滿滿一皮包的外幣足夠讓葉澄宗回老家搖身一變成為小地主,但他選擇了歸還。葉澄衷甚至沒有接受英國人表示酬謝的鈔票,但他得到了更多——英國商人的信任和一個建議——因為外灘各種輪船的增多,維修需要配件,英國人建議他做小五金生意。這讓他從此找到了自己的財富之路。
也許是因為有了中國情人,赫德比他的英國同事更熟悉中文,也更了解中國人。這使他在中國的官場左右逢源。1863年,29歲的赫德在替清政府購買炮艦的事件中,成為受益者,取代他的前任,成為中國海關的總稅務司。他帶來了與清政府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使得海關成為高效廉潔的部門,很多制度甚至影響至今。更難得的是,他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名中國政府的僱員,全心全意為它工作。
活躍的鴉片貿易正把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資金快速集中到這裡。這給赫德的稅務工作提供了絕好條件,稅收快速增加。同時,一大批外資銀行開始在外灘開設,其中匯豐銀行的建立最具傳奇色彩。而多年後,匯豐大樓與海關大樓並列成為外灘的標誌建築,每年海關收上來的關稅幾乎直接運進匯豐存起來,並以關稅作為清政府戰爭賠款的抵押。無論如何,海關和匯豐讓中國經濟與世界聯絡得更緊密了。外灘成了中國對外的一個窗口。
1866年英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到中國,中國第一次感到來自外面世界的經濟寒流。葉澄衷迅速收回在外的欠款,躲了過去。1883年,他以優惠條件獲得了美孚火油的銷售權,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火油銷售商之一。同年,國際蠶絲豐收,造成中國蠶絲價格大跌,以大商人胡雪岩為首的參與囤積蠶絲的錢莊紛紛倒閉,葉澄衷卻因此低價收購了大批沙船,將自己的火油和五金生意擴展到了廣大的中國內地。
在葉澄宗身上可以看到上海灘第一代華商的典型品質——勤奮、精明、誠信……又經過幾次漂亮的商業動作後,他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富豪。
1897年5月27日,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外灘6號成立,葉澄宗成為銀行首任經理。他的夢想幾乎已經實現了,如果沒有隨後的事情……
1898年,法租界藉口築路建醫院,要求徵用寧波祠堂的土地,拆除祠堂這對於中國人就好比挖祖墳,是絕大的侮辱。祖籍寧波的葉澄衷領導同鄉進行抗爭,遊行罷市,可沒想到法國人竟派兵圍了祠堂,還開槍打死打傷幾十人,此後經過中法雙方斡旋,寧波祠堂得以保存,但法租界借此將地盤擴大了將近四倍。這件事情,法國人肯定是勝利者,寧波人看似也是勝利者,但失敗者呢?——只有中國政府,而且作為中國人,這些寧波的商人也難感受到什麼喜悅。
這件事給了葉澄宗極大的刺激,第二年,便去世了。臨終時刻,他一直無法解決心中疑惑:為什麼英法日等國,不過彈丸之地,卻能一再令泱泱大國的中國受屈辱?
在朋友的建議下,他立遺囑開始興辦學校,它的學生名冊中能夠看到很多對近代中國影響深遠的名字:胡適,李四光,邵逸夫……
赫德也走了,他臨走時只在自己的辦公桌上留下一張紙條。他回國後被封為爵士,同時中國皇帝也追授他為“太子太保”,這是外國人在清政府得到的最高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