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周兵:紀錄片讓全人類有了相互溝通的有效橋梁

周兵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紀實臺 2011年09月20日 11:10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周兵《外灘》工作照

周兵《外灘》工作照

      周兵,出生於蘭州,童年在四川樂山度過,祖籍蘇州,出生於1968年愚人節,四十歲之後將敦煌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紀錄片的創作開始於1987年中國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的熏陶和培養。1993年從蘭州電視臺加入東方時空,在那裏工作十多年,師從於時間先生,做過編導及製片人。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及各類藝術,尚佛,聽琴,喜茶,最常説的話:我們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一份子。編著出版過《梅蘭芳》《崑曲六百年》《影像記憶》《台北故宮》《記憶-中國百年人物》。目前為中央新影集團特別節目部主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史學博士,導師範曾先生。從事紀錄片創作二十年,導演作品有:《梅蘭芳》、《故宮》、《台北故宮》、《敦煌》、《千年菩提路》、《外灘》、《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之際,記者採訪了正在與其創作團隊召開2011迎新春年會的周兵,對於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和紀錄頻道的意義,周兵有很多想法。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的發展與中國紀錄片的發展一直相伴

周兵:從中央電視臺創辦的第一天開始就有了紀錄片的製作,紀錄片的發展是伴隨著中央電視臺成長的。中央電視臺可以説是中國最重要的紀錄片創意、製作的基地,無論從題材開拓、技術製作,還是導演隊伍的培養上,中央電視臺在中國紀錄片領域都擁有最重要的領導性地位。從歷史上看,我們擁有很多紀錄片創作的老前輩,比如陳漢元、孫曾田、陳小青,我們很多品牌欄目都有悠久的歷史,像《探索發現》、《見證》、《生活空間》等,在全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力。

面向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傳承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周兵:傳播中國文化,傳播中國優秀的思想藝術與人文傳統,這是中國媒體必須有的責任,而紀錄片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説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尤其這幾年在電視節目中出現了所謂過度娛樂化的傾向,電視劇和電影商業化也過熱,這些更突顯了紀錄片的人文價值。尤其是中國紀錄片,更需要擔當起社會文化的責任。我和我的團隊一直把“梳理、傳播中國優秀的經典傳統文化”作為我們的理想和責任,並且一直貫徹執行。談到未來,我覺得我們要用更國際化的語言模式、更國際化的操作模式去把中國文化和藝術推向國際主流的媒體平臺,這是我們的責任。

同時,我覺得我們不單要把中國的藝術、文化和經典的思想用紀錄片方式去創作和傳播,下一步,中國的紀錄片也要去面向世界,去面向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中國紀錄片的導演要去積極參與創意、參與創作,為著全人類的文化、知識的獲取和全人類文明的進步去努力,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紀錄片國際化的製作和交流循環中去。

紀錄片的本性是真實與人性

周兵:説到紀錄片和其它電視節目形態的最大不同,我覺得就是真實,真實是紀錄片的基礎,然後紀錄片的本性是人性和人文性,它具有人性的光輝,表現的是我們的文化。所謂的文化其實就是人類在不同的文明時期積累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形成不同的民族,它是文明的走向。紀錄片往往可以把這些精神財富通過它獨特的方式去記錄,去傳播,用它獨特的藝術方式去展示,直接進入觀眾的內心。

紀錄頻道代表著一個電視臺的整體實力

周兵:一個電視臺在人力、物力、財力都達到一定程度,才能開專門的紀錄頻道。除了必備的物質、技術保障外,人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紀錄片的創意和製作,其核心競爭力在於人才、人才的培養和積累。在紀錄片的軟硬體準備和成果方面,中央電視臺在近20-30年的發展不僅在國內範圍、在國際上都是位居前列的。

我覺得中央電視臺開辦紀錄頻道,除了是作為行業引領性的這麼一個頻道之外,更多的是可以搭建一個平臺,讓更多的紀錄片的人才來合作。國外的探索頻道和國家地理頻道就是利用全球的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來為它提供節目。我認為咱們的紀錄頻道也應該多像他們學習,團結和整合中國乃至國際上優秀的紀錄片人才,來做出好的紀錄片。在紀錄片的創意與製作上,肯定是既有對國際同行的學習借鑒,也有自己的獨特性和發展防線,下一步的模式大家都在摸索,也許要在許多年後才能成型。

國內紀錄頻道之間是合作大於競爭的關係

周兵:中國第一個比較成熟的地方性的紀錄頻道是上海電視臺的紀實頻道,重慶臺和湖南臺也有了,我了解到各個地方電視臺也在醞釀做類似的頻道。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出現自然會與其形成一定的競爭關係,但是我很欣賞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的一句話:“我們是合作大於競爭的關係”。

如果你熱愛紀錄片,每時每刻都是創作的春天

周兵:我聽到有個同行説過這麼一句話:“今年是紀錄頻道的元年,因為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誕生了。”我自己也説過這是中國紀錄片春天的第一步,其實我更想表達的是,儘管我從學習到參與紀錄片的創作有20年的歷史,但我依然是這個行業中的年輕人,在我之前,有很多前輩,後面還有很多80後、90後不斷地進入我們的隊伍。

我自己最大的感覺是,如果你熱愛紀錄片,每時每刻都是創作的春天。春天每時每刻都在你心裏,只要你心裏每時每刻都有春天,你就會煥發出叫人難以想象的熱情、激情去投入到這個行業中,這個行業需要長期堅守,它不是急功近利的。

紀錄片不僅僅在承擔社會責任感、傳承中國文化這個層面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實際上更是全人類之間相互溝通的非常有效的橋梁,這種溝通更多的是人性的溝通,是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溝通。我希望中國紀錄片的未來真正地去融入到全球化的大循環體系中,不僅僅記錄中國歷史,展示中國文化,我們要去面對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從全人類的角度去探討我們共同的話題。  (文 / 馬軼紅)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