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金鐵木和他的作品《復活的軍團》
金鐵木作品《復活的軍團》
金鐵木作品《玄奘》圖/央視國際
金鐵木作品《圓明園》
人物檔案
金鐵木,1971年生於甘肅。1989年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習英語語言文學;1995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影,碩士畢業。大型紀錄片《復活的軍團》和《玄奘》編導,大型文化史詩電影《圓明園》導演。
5月13日下午,天朗氣清,圓明園東門內單向街書店的院子裏,導演金鐵木攜其近作《圓明園:一個帝國的背影》一書,與他的影迷和讀者見面。
金鐵木的電影作品《復活的軍團》和《圓明園》在國內受到不少觀眾的熱愛,他導演的新片《玄奘》也即將在近期完成後期製作。而他一直在努力籌拍的,是一部有關秦始皇的紀錄片和一部有關班超的故事片。導演金鐵木説,他最欣賞班超,尤其是班超那種類似好萊塢大片中的冒險精神和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東西。
回顧中國歷史是我的夢想
金鐵木導演説,他花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去想在這個世上靠什麼謀生並度過人生時光的基本問題。最後找到了去做一個比較有個性的導演這條路子。這體現在他的電影裏,就是他總是在歷史裏找東西,“對中國歷史的回顧,這是我的生活軌跡,也是我的工作軌跡,也是我的夢想,這個夢想通過電影來展現。”“我的幾部紀錄片的投資,在當時都是史無前例的。拍紀錄片要用心,拍出來的人物,能被大多數人認可,這就很不錯了。比如説我要拍秦始皇,我會把所有我認為有價值的書、論文和考古報告都弄來看,我在這個層面上獲得學術的支持,這是我最關鍵的一個原則,這種全方位的閱讀,其實是找到了最大程度和最大規模的學術支持。”
通過玄奘來找個人價值
“在我最早拍的《復活的軍團》裏,基本上沒有個人,人非常渺小。人全都淹沒在大歷史當中,淹沒在時代當中。也談不上生命價值,人跟草芥一樣,一個人甚至抵不上一匹馬。那就是兩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國。我們對它不去褒,也不去貶,那就是歷史。”“拍《圓明園》時,我是想去看一個皇室家族,把皇帝作為一個特殊的人,找到他的個人價值,但沒找著。從去年到現在還在做的《玄奘》,就從大歷史慢慢回到了個人。”金鐵木説,拍《玄奘》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想從大時代的敘事中,回到個體,凸顯時代、歷史和社會中個體本來有的價值。而關於這種價值,金鐵木認為,“當你去考慮每一個個體的價值的時候,就是文明在進步。我認為,文明進步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最大程度去尊重和承認個體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