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系列政論片《啊, 珠江》(1992-1993,導演、攝影、剪輯)
珠江,一條年輕但一直是為世人所矚目的河流,它是中國境內的第三長河流。珠江三角洲曾經是中國對西方文明最初的瞭望塔,這裡發生過東西方文明最初的劇烈碰撞。這裡連接著內陸與海洋,這裡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一直引領並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
珠江以及珠江三角洲所代表的全新經濟和社會形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然而,這條大江的源頭則在雲南的大山深處,那裏在保留著傳統和淳樸的同時,仍然保留著落後的生産方式和根深蒂固的計劃經濟的觀念。於是,江尾和江頭就成了先進與落後兩種文明的象徵。
該片用非常講究的影像語言和政論式的筆觸,探討了高原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差異,描述了內陸人在珠江三角洲所面臨著的困惑;揭示了文化與海洋先進文化的衝突;通過對珠江的拍攝和政論性的影像展示,該片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那些讓內陸高原人感到陌生詞彙和信息,描述了這些全新諮詢對高原人的啟示。
這是作者唯一的一部電視政論片。
紀錄片《拉木鼓的故事》(1992-1995, 合作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在中國和緬甸交界的茫茫群山中,生活著一些曾經獵頭祭祀的佤族部落。他們崇拜山、崇拜太陽、崇拜主宰萬物的大神:莫委,崇拜神靈,也崇拜木鼓。他們認為木鼓本身就是一種精靈,是神的化身,是人神對話的媒介。每年的春天,他們都要用獵取的人頭來祭祀神靈、祭祀穀物、也祭祀木鼓。拉木鼓儀式,作為全民性的祭祀活動,在佤族人的社會生活中曾經佔有重要的地位。
五十年代末期,隨著獵頭習俗的被禁止,拉木鼓儀式也成為一種野蠻與落後的代名詞,消逝在佤族的現實生活中。
三十多年了,沒有人再能看到過儀式的全過程。1992年初春,為探訪這個昔日的獵頭部落,紀錄佤族文化的變遷,我們來到位於中緬邊境的西盟縣境內。這裡曾經是佤族獵頭習俗和拉木鼓活動最為盛行的地區。我們想在這裡組織並復原“拉木鼓”和“砍牛尾巴”儀式的全過程。於是,圍繞著這次拍攝,便有了這個真實的故事。
本來拍攝者想通過對兩種已經不復存在的傳統儀式的復原,來紀錄、研究佤族的“有形文化”,然而,整個“搬演活動”竟被這裡的老人們當真了。
拉木鼓,這些曾經在佤族生活中佔有相當影響的“有形的”儀式,在這裡早已消逝了三十多年,今後恐怕也不會再重演.然而,那些無形的、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東西,對鬼神、祖先的崇敬和懼怕、對那些數不清的精靈,山鬼、藤條鬼、火鬼、樹鬼的篤信,現實世界之外那個無形的世界,恐怕很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他們自己生命的歷程中抹滅,它深深地潛藏在西盟佤族山民的心裏。
該片拍攝于1992年,最後完成1995年。該片曾入圍‘95中國首屆影視人類學國際會議,這是一部在當時極有爭議的人類學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