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和時代語境 映萬千氣象——2007中國紀錄片述評

何蘇六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良友 2011年11月29日 11: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2007年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還舉辦了“國際紀錄片市場信息交流”和“國際製作人日”等活動,中外紀錄片製作人可以在此掌握紀錄片製作和市場的最前沿信息。此外,大會還舉辦了《野生世界紀錄片製作前景和挑戰》和《高清製作紀錄片製作》等講座,聽眾領略到了大師們拍攝紀錄片的理念和戰略,也感受到了高科技給紀錄片帶來的革新與變化。

  2007年,中國的紀錄片在國際各類電影電視節上獲得了不少獎項。王兵的《和鳳鳴》獲得“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大獎,馮艷的《秉愛》獲“日本山形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小川紳介獎,賈樟柯的《無用》獲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最佳紀錄片獎,旅美華人導演楊紫燁執導的《潁州的孩子》獲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這些作品包含了作者個人對處於大時代中人物命運的關注和作者對社會某個側面的悉心觀察和嚴謹解讀。

  探尋歷史深處切入時代斷面——2007年重要紀錄片文本審視

  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形式,而形式的選擇對內容的表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紀錄片關注視點的多元,也直接促進了表現手法的日趨成熟和多樣化。以《復興之路》為代表的文獻紀錄片,在掌控宏大敘事的同時兼顧了對歷史細節的挖掘;而《遷徙的人》則在展現人物命運的同時融進了人文史詩的書寫;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為代表的奧運題材紀錄片,緊扣時代脈搏,卻同樣專注于經典歲月的梳理和當下情懷的抒發;而自然類紀錄片《森林之歌》通過編輯人性化的故事,不僅強化了文本的可讀性,更使得作品的意義空間和人文理念獲得擴展。目前,大部分作品都堅持紀實手法和故事化敘述並行不悖,在作品《南京》當中,劇情紀錄片的創作方式開始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

  《復興之路》

  2007年10月,一部大型歷史政論系列片《復興之路》開始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該作品播出前正值中共十七大召開的歷史時機。以前不少有分量的政論片也會在播出後引起一些討論。而該作品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在這樣一個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的歷史時刻,紀錄片人主動借助文本的影響力為執政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佈局提供參考。作品的推出在整個社會中形成輿論聲勢,對於執政黨思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實現,以及相關重要決策的出臺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復興之路》圍繞千年巨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六大主題線索,全景式追溯了中華民族16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歷程,講述了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十七大召開前,中國屈辱、奮爭以及復興的歷史。全片以翔實的史料、恢宏的結構篇章、深沉的敘述語言,配搭彌足珍貴的歷史圖片,為觀眾展示了全球視野下中國發現道路之抉擇、民族復興之畫卷。

  該片由之前頗為轟動的紀錄片《大國崛起》原班人馬製作,有歷史學者在觀摩後指出,《復興之路》對很多此前不甚明晰的史實及爭議人物都有重新論述。比如對一直背負“賣國求榮”罪名的李鴻章進行的功過評價,以及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等等。另外,該劇涵蓋孫中山推倒帝制、毛澤東建立新中國、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江澤民深化改革以及胡錦濤繼往開來等歷史階段。因此對近年來中央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新思維也都有涉及。整個作品敘事宏大,解讀深刻,凸現了歷史發展主題脈絡,給人以啟迪,引人以思索,發人以共鳴。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