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9月17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6集原創紀錄片《我從漢朝來》看片會在京舉行。來自文化界、史學界及眾多媒體的嘉賓齊聚,欣賞影片集萃,共同感受跨越時空的影像魅力和貫通古今的文化傳承。
《我從漢朝來》是紀錄頻道今年重點推出的大型原創紀錄片作品。該片以漢畫像石為主題線索,遍訪歷史遺跡的同時,也追蹤着現代生活中的“漢”文化基因;透過鏡頭,完成了一次對國民精神資源和文化傳統的尋根之旅。該片總導演由徐歡擔任,她曾推出《故宮》、《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故宮100》、《china·瓷》等多部兼具口碑與收視的歷史人文類紀錄片作品。其餘主創,均為紀錄片《故宮》、《頤和園》、《china·瓷》的核心團隊成員。
以鮮活清晰的歷史敘述關照現實
説“漢語”、寫“漢字”、敬“好漢”,作為中國歷史承前啟後的關鍵時代,漢朝的榮光深植於國人歷史記憶,更成為破解中華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碼。紀錄片《我從漢朝來》,以漢代重要的圖像史料和文化遺産“漢畫像石”作為核心線索,三年間尋訪百餘處歷史遺跡,用影像復原了畫像石記述的歷史事件,宴飲、勞作、家庭生活等各類場景和人物形象,甚至再現了先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講述歷史,該片又絕不止於此,而是試圖將歷史細節定格、放大,牽引歷史與現實的互動和思考。如《漢子的榮耀》一集中,曾用來顯示孔武有力的男子服制,征戰沙場的戎裝鎧甲,竟在千年後被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經歷各異的愛好者成功“復活”。他們製作的對戰類網絡游戲,力圖真實還原漢朝真實細節。向漢致敬的同時,也是圓了自己的英雄夢想。看片會上,總導演徐歡表示:歷史總在變遷,也總會讓我們産生新的困惑。而傳統與現代的撞擊,能幫助每個人看到更遙遠的過去,和更清楚的未來。做此片的初衷也是希望理解古人了解自己。
以亙古不變的共通情感彌合時空
《我從漢朝來》的另一看點,是探尋古今共通的情感體驗與生存處境。該片力求使觀眾在感受過去的同時,自然地思索今天,思考當下。在六集節目中,該片將探討:家庭是否還是維繫情感的根本?男人如何在家庭和社會中擔當責任?女性在戀愛和婚姻中應該持怎樣的態度?我們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飯局又為什麼成為中國人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通過對漢畫像石圖像的解讀,我們得以獲知漢朝先民對這些問題給出的答案;而這些答案,正提供了一個審視當下社會的獨特角度。正如紀錄頻道總監魏斌所説:“《我從漢朝來》是在當下社會變革的現實情景中,用當代人的視角,審視遙遠的漢代社會與今天的相同和不同。打破了單純倣古、釋古,嘗試用今人視角來理解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來認識當代生活,真正做到了古今交融,古為今用。”
強調視覺衝擊,展現“漢”之美
雄渾質樸,生機勃勃,是貫穿漢朝先民審美的主線,亦是後世所謂“漢風”。為此,創作組特意選取了來自秦漢的古老樂器“阮”作為原創音樂的主音色,由中國民族樂團阮演奏家馮滿天擔當作曲並演奏,風格化的配樂亦成為這部紀錄片的特質。注重視覺衝擊力,充分發揮影像之長,是《我從漢朝來》所強調的影像風格。紀實影像對現實人物的記錄細膩生動。對漢畫像石的解讀,視效團隊則特別選取了符合主題的視覺圖景來增強意境,並將情景再現、三維動畫的風格與之統一,力圖使觀眾身臨其境,領略“漢”的獨特美學。
創新題材及獨特風格受專家好評
看片會上,來自文化界、史學界及眾多媒體的嘉賓共同觀看了《我從漢朝來》影片集萃,其貫通古今的創新題材及獨特風格獲得了在場專家的一致好評。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表示:“現在有穿越劇,穿越這個詞已經被用爛了,但《我從漢朝來》卻用紀錄片的形式,真正實現了古今融合。立意及形式都有新穎之處。”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動情地説:“這部紀錄片,能夠喚醒我們內心中深藏的感情,也讓我們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生活方式,它是值得我們追慕和欣賞,甚至可以去實踐的。”
該片將於10月1日至6日每晚8點在CCTV-9紀錄頻道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