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工業之歌——英國紀錄電影運動

張同道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良友 2015年04月23日 11: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紀錄電影以清新的風格、自然的畫面和富有韻律的節奏為英國譜寫了一曲工業之歌,這些電影改寫了英國乃至世界電影的發展軌跡。

20世紀20年代,英國電影止步不前,充斥銀幕的是來自好萊塢的風光、獵奇影片,本土電影只佔上映影片的百分之五,而且大都是攝影棚裏製作的滑稽喜劇。這種狀況在1929年11月10日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一天,倫敦電影協會放映了由英國電影導演約翰·格裏爾遜改編的蘇聯電影《戰艦波將金號》,同時把一部關於捕魚的電影作為加片一起放映,打動了當時的觀眾。這部加片就是改變紀錄電影美學的著名影片《漂網漁船》。導演格裏爾遜認為紀錄電影不是“反映自然的鏡子”,而是“打造自然的錘子”。《漂網漁船》的投資人、英國帝國商品推銷局局長泰倫茨認同格裏爾遜的觀點:“格裏爾遜對電影未知的能力有許多看法,他認為電影能夠而且應該激活人們敏銳的生氣,應該觸及我們的想象,新世界普通男女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想象,這個新世界就在我們身邊。”

《漂網漁船》第一次記錄了英國漁民駕駛蒸汽輪船在海上捕魚的生活歷程,從漁船出發、海上遭遇暴風雨、拉網捕魚到捕回的魚加工上市,運往世界各地,完整再現了當時英國漁業的現代風貌。“暴風雨中捕魚”是《漂網漁船》中的高潮段落,密集的暴風雨,晃動的船隻,暴風雨中堅持拉網的漁民,這些關係鏡頭反復切換造成了強烈的節奏感。格裏爾遜善於從平凡題材中尋找戲劇效果,雖然堅持電影的教化功能,但他認為紀錄電影不應是沉悶的同義詞。格裏爾遜第一次將英國工人變成銀幕上的英雄,工人的尊嚴和勞動的價值受到尊重。在漁民夜間休息的段落,格裏爾遜用平行蒙太奇的方法把漁民和入網的魚剪輯在一起,為觀眾打開一個富有戲劇張力的心理空間。

格裏爾遜説:“讓公民的眼睛從天涯海角轉移到家門口的戲劇。”《漂網漁船》最後描述了漁業加工和銷售的情況,格裏爾遜把紀錄電影當作一種影響社會的大眾媒介,他説紀錄電影是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漂網漁船》正是這一理論的完美體現,它關注身邊世界,尤其是以機器為代表的現代工業和機器的操作者---工人,實地拍攝,以詩意的方式展現出來。格裏爾遜沒有忘記帝國商品推銷局的囑託,影片最後的字幕完成了推銷局的任務:“這樣,水産品就被運往天涯海角。”

《漂網漁船》激發了格裏爾遜更大的野心,他不再滿足於做一名導演,而是決定發起一場運動。他召集30多個年輕人匯聚在帝國商品推銷局電影處,在此後三年裏拍攝了100多部電影。荷蘭紀錄電影導演尤裏斯·伊文思説:“格裏爾遜停下自己的工作,成為組織者。他確實努力,為他人拍電影創造條件,他也和官僚主義作鬥爭,為這些人爭取經費,讓他們能夠進行紀錄片創作、同時也能生存。而我們無法依靠紀錄片為生,不得不拍一些商業片。”

1933年,格裏爾遜從巴黎請來阿爾貝托·卡瓦爾康蒂,和他一起拍攝了《格蘭東號拖船》。這部電影依然選擇大海和船隻作為拍攝對象,格裏爾遜親自導演、攝影,他親切地稱之為“甜蜜的小電影”。影片沒有此前貫穿整部片子的配樂,解説、模擬音效取代了字幕加音樂的陳舊方法。這些改變正是由卡瓦爾康蒂帶來的,他為這部短片配上聲音,洶湧的波濤,起航的汽笛,海鷗的鳴叫與人聲,讓紀錄電影更加接近現實。此時,帝國商品推銷局解散,格裏爾遜帶領電影處隨泰倫茨局長調往英國郵政總局,英國紀錄電影運動進入第二個時期。

1935年拍攝的《煤層截面》把形式感和音響試驗結合得更加完美。畫面構圖的形式感、鏡頭剪輯的節奏感與音樂、聲效的韻律形成一種聲畫對位的關係,提升了電影語言的表現能力。《煤層截面》記錄煤礦工人的勞動場景,秉承了格裏爾遜推崇的電影主題:勞動的尊嚴和工人的價值。影片兩次重復一句話:“採煤是英國的支柱産業”。卡瓦爾康蒂在這部電影裏實驗音樂、音效與畫面的配合,刻意追求電影的節奏感,以詩意的方式禮讚現代工業。

巴錫爾·瑞特和哈萊·瓦特共同導演的《夜郵》記錄了當時主要由火車承載的郵遞工作流程,從收信、分撿到投送的各個環節,表現郵政工作的社會價值。

《夜郵》裏解説與對話聲交替:

解説:在倫敦和格拉斯哥的第34站,工作人員等待著收發郵包,然後再投給特定的人。郵包粗略地按地區劃分,郵遞員設置網兜來接住從火車上扔下來的郵包。他們把要送出的郵包牢牢地綁在挂鉤上

郵遞員A:那邊好像有車來了

郵遞員B:趕緊挂出去,先生。

挂鉤由一個彈簧圈固定住。火車上的網也打開,郵遞工人鬆開挂鉤上的彈簧,等待火車收走郵包。

卡瓦爾康蒂在《夜郵》中繼續聲音實驗,除了模擬音效、音樂、對話之外,還採用了解説,後人把這種畫面加解説的模式稱為“格裏爾遜模式。”

郵遞員A:現在放郵包嗎?

郵遞員B:不,還得過兩座橋45個信樁

郵遞員A:一,二

郵遞員B:現在放

投放郵包這個段落具有鮮明的節奏感,通過人物對話、臉部特寫,火車行駛和動作切換,把簡單的收投郵包編織成一部動人的心理戲劇。

《夜郵》總長24分鐘,前20分鐘為敘事段落,最後4分鐘則是關於郵政的浪漫抒情。英國現代詩人奧頓為影片撰寫了解説詞,火車聲、解説聲與快速剪輯的畫面把《夜郵》推向高潮。

《夜郵》解説:感謝信,從銀行發出的信,男孩女孩們寫的快樂的信,求職信、羞怯戀人的情書、來自世界各國的隨筆、詳盡的新聞、財經新聞、夾著假日照片的信,頁邊畫著人臉的信,叔叔阿姨表哥表姐的來信,從蘇格蘭寄到法國南部的信,給蘇格蘭丘陵和低地的慰問信,從海外寄到赫布裏底的短箋、寫在五顏六色的信紙上,粉紅、紫色、白色、藍色、冷漠的公文與深情的心曲,智慧或愚蠢的信,長長短短的信,打印拼寫全部出錯的信。

《夜郵》是工業主題與詩意表達的完美結合,成為英國紀錄電影運動的經典之作。然而,優美華麗的形式掩飾了社會矛盾,格裏爾遜不能容忍英國紀錄電影運動偏離他的航向。巴錫爾·瑞特回憶説,“格裏爾遜突然説:‘停止,我們沿著這條路只能走這麼遠。英國有450萬失業者,許多問題初露端倪,包括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讓我們不再關注美麗的日落,而去發現美麗的日出,如果不這樣,那就保證會有一個警告。為了這樣做,我們要加大政府對我們的保護,擴大這種保護圈,這樣做絕對是很棒的,你能想象這個住房問題嗎?去訪問那些在破舊房子裏的人們,看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住房問題》開始關注倫敦東區的貧民窟,呼籲社會改革。格裏爾遜強調紀錄電影作為大眾媒介的教化功能,但卡瓦爾康蒂卻更加關注電影的形式美感與聲音實驗。在1934年拍攝的《派特和波特》中,卡瓦爾康蒂以喜劇的方式講述了相鄰的兩個家庭的故事:一家有了電話,生活便利,夫妻感情美好;另一家因為少了電話,勞苦奔波,夫妻生活充滿爭吵。當一個主婦用電話訂貨的時候,另一個主婦卻拖著大包小包艱難行走。影片以對比的方式描寫了兩個家庭的生活狀態。當送貨的小夥子把電話訂購的貨物送到家門口的時候,另一個可憐的家庭主婦卻在忍受腳疼之苦,影片用聲畫對位的方式説明電話的重要性。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