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卡瓦爾康蒂曾于1926年拍攝先鋒電影《只有時間》,熱衷於電影語言探索。此時,他將劇情片的技巧引入紀錄片,大量使用扮演甚至表演。電影把這對夫妻的和諧生活歸功於電話。
格裏爾遜並不反對詩意,但他不能容忍劇情化。因為與卡瓦爾康蒂的分歧日益加劇,1937年格裏爾遜離開大英郵政總局。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英格蘭成為希特勒垂涎的目標。此時,英國郵政總局電影部併入戰爭情報部,又稱皇冠電影公司,英國紀錄電影運動進入第三個時期,紀錄電影重歸重大社會主題,尤其是戰爭,但藝術表達上更加突齣劇情化與形式感。
哈萊·瓦特導演的《今夜的目標》記錄了英國針對德國的空軍作戰行動,展示了空戰從策劃到執行的完整過程。《今夜的目標》把焦點對準正在進行的戰爭,採用好萊塢劇情化的敘事方式,設置懸念,層層推進,幾乎所有場面都是由非職業演員表演完成。瓦特追求電影的節奏感和戲劇性,但他並沒有把日常活動戲劇化,他為戰爭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幅親切而自然的畫像。即使表現轟炸德軍法西斯這樣的重大主題,瓦特也從容地在電影裏展示了英國人幽默機智的個性。
士兵:哪個討厭鬼拿了我的靴子?快點,別鬧了,我的靴子哪去了?
(鞋子飛來)
士兵:謝謝。
哈萊·瓦特善於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具有美學意義的形象,通過剪輯激發觀眾想象。飛機出發的段落裏顯示了高超的剪輯技巧。黑暗之中那一點光就是總指揮充滿智慧的大腦,而總指揮的頭、記錄飛行安排的黑板、依次起飛的戰鬥機,反復交叉剪輯,不僅暗示英國空軍部署井井有條,也讓影片充滿動感與緊張的氣氛。轟炸段落中,瓦特通過放大細節創造心理節奏,強化電影的藝術表現力。投擲炸彈的瞬間被有意放慢,飛行員手部、臉部的特寫突出了轟炸的力量與意義。地面上反擊的德軍是由英國人自己扮演的。為了突出戰爭氣氛,導演安排了飛行員受傷的場景,飛行員的臉部表情幾乎可以與專業演員媲美。如果説哈萊·瓦特的《今夜的目標》表現了英國人勇猛善戰的品質,那麼漢弗萊·詹寧斯則更關注戰爭狀態下普通人的心態。他拍攝了《倫敦可以堅持》、《傾聽不列顛》、《提摩西日記》等一系列電影,被譽為戰爭期間的電影“桂冠詩人”。
為了贏得美國的支持,《倫敦可以堅持》以美國記者第一人稱的視點講述他在倫敦的所見所聞。影片描述了從傍晚的轟炸到第二天倫敦人照常上班工作的生活場景,以此向美國也向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息:英國有信心戰勝法西斯。
《倫敦可以堅持》解説:現在是八點整,德國佬今晚遲到了一會兒。探照燈已經就位,機槍架好了,人民志願軍準備好了。他們是真正的戰鬥力量,消防員,民防隊員,救護車司機,這是報喪幽靈的呼嘯!對倫敦的夜間圍攻開始了,這個城市已穿戴好準備迎接戰鬥,他們來了!探照燈好奇地向黑夜伸出了細長的白色手指,這不是好萊塢的音響效果,這是每個夜晚在倫敦響起的音樂——戰爭交響曲。
詹寧斯沒有將重點集中在轟炸場面,而是把鏡頭對準倫敦普通市民,他們踩著被轟炸的廢墟繼續生活,展現了英國人樂觀從容的心態。
《倫敦可以堅持》解説:經歷劫難之後你是否還活著?倫敦每天早上都在見證著。倫敦沒有嫌棄這些夜晚被炸毀的街道和房子,沒有嫌棄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也沒有嫌棄夜裏被轟炸的教堂、醫院和工人宿舍。倫敦平靜而自信地期待著新的一天的到來,倫敦人像其他那些沒有遭遇轟炸的人們一樣照常上班,懷抱著對自由的嚮往。
經過一晚上的轟炸,公共設施不可能像前一天那樣正常運行,但是倫敦人還是成功地通過各種途徑準時上班。
我是一名記者,在過去的五周裏見證了很多英國人的生與死,幾乎每個晚上德軍的毒氣彈都會光顧英國。
通過在倫敦一個多月的親身經歷,美國記者得出結論:
我親眼目睹倫敦人失去自己的家園,修復被炸毀的家,遠離家鄉重建家園。我可以肯定的是,倫敦這個城市沒有驚慌,沒有恐懼,也沒有失望。
英國紀錄電影運動為公眾服務的理念與詩意表達方式在《倫敦可以堅持》中融為一體,影片最後通過美國記者的聲音告訴全世界:“英國不會屈服!”
《倫敦可以堅持》解説:沒錯,轟炸明晚還會繼續,也許是每晚,德國人還會扔下無數的炸彈,摧毀無數的建築,殺戮無數的生命,然而炸彈的威力是有限的。它只能摧毀建築,殺戮生命,它卻不可能毀滅倫敦人民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勇氣。倫敦可以堅持!
1951年,詹寧斯為英國節拍攝了影片《家庭的肖像》,這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標誌著英國紀錄電影運動的結束。
從1929年的《漂網漁船》到1951年,格裏爾遜領導的英國紀錄電影運動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活躍在英國乃至世界電影舞臺上,數百部電影在130多家非商業院線廣泛放映。英國紀錄電影運動直接影響了此後興起的英國自由電影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英國紀錄電影運動已經淡化為一道歷史背影,但作為紀錄電影製作方法的格裏爾遜模式卻依然活躍在世界各地,繼續創造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