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video
一位歷史學家説:“關注未來不能視同願意忘卻。決不應該認為忘卻是通向社會和平的通行證。記憶是國內和平的組成部分。”因為有記憶,個人和集體才會不斷積累自己的行為經驗,社會才能不斷向更高的文明程度前進。
有這樣一群人,歷史的記憶曾不經意地將他們放在了角落。70年前,他們因為一場戰爭相逢在一起,也因為一場戰爭各奔東西。而“南僑機工”這個名字,讓他們在鮐背之年再一次重逢。
在接到《南僑機工》拍攝任務之後,我首先進行了歷史資料、檔案的梳理。雖然製作過多部二戰題材的紀錄片,但是,南僑機工們那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戰爭經歷、一張張飽經滄桑的面容,讓我迫不及待的想去走近他們,試圖去觸摸他們的人生。
1939年,3200多名南洋華僑青年,應徵入伍,回國參戰。
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這些衛國者,加起來尚不足15個人。
100歲的南僑機工翁家貴老人,在回國之前,已經是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一位廚師,收入不菲。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回國參戰。
新加坡工程師王文松放棄每月收入200元的高薪,帶領10幾名同伴以及一整套維修機器報名;林福來把相依為命的弟弟託付友人,自己獨身報名;馬來亞華僑李月美女扮男裝,和弟弟李錦榮一起報了名;劉瑞齊瞞著新婚的妻子偷偷報了名;泰國華僑蔡漢良放棄了四個錫礦的繼承權報了名……
這些英姿颯爽的年輕人,如今已是一群垂暮之年的老者,生命像是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他們的糊塗與睿智、沉默與激情、倔強與溫順,竟以一種難以言述的方式雜糅在一起,讓你感嘆時光流逝,人生無常,而他們回饋給你的是經歷了歲月後的平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