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走基層 百縣行-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特別報道 >
8月31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在各重大會議報道中間,悄然出現了一塊紅色專欄,報道內容為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瓦切鄉牧民求周在新定居點的新生活;8月17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開闢“來自基層的頭條新聞”專欄,首篇刊登《六訪黎明村》,跟蹤寧夏鹽池縣一個村莊13年的變遷。
兩大“黨報”的這兩項舉措,正是8月9日開始,由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聯合部署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活動一經開展便得到了全國新聞戰線熱烈響應,很快形成了一股“蹲點”、“下基層”、“接地氣”的新聞采寫風氣。
“走轉改”由三部分組成,各有側重,卻都緊緊圍繞著一個核心詞語——“基層”。此次專項活動的本質,即為推動媒體關注基層,走向基層,反映基層。這可以看做中央在新聞界的一個方向性的動作,既具有新聞傳媒方面的意義,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政治含義。
大眾傳媒,作為“當下流動的歷史”,必然具有工具性的特徵。在現實社會中,不存在猶如脫韁野馬式獨立自由的新聞媒體。媒體總會受制于包括政治和經濟在內的各種社會因素。中國的媒體被稱為政府“喉舌”,西方媒體也同樣是在政治力量驅動下進行報道。依據制度匹配原理和本土化要求,我國需要實行與中國國體和政體相適應的新聞傳媒制度,即黨媒引導帶動其他媒體,其他媒體修正輔助黨媒的制度。此次“走轉改”活動,無疑是黨對新聞媒體制度的一次改革和創新。
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新聞的角度講,如何落實為人民服務是重中之重,而大量發生在角落的、基層的故事,不但更有“新聞性”,往往也是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空談泛論聽多了,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往往更震撼;異國趣聞聽多了,身邊的故事更容易産生共鳴感。新聞和媒體誕生在民間,廣大的新聞來源在民間,活力也在民間。將新聞推向基層,順應新聞的自然屬性,就是順應時代和民眾的需求。
此次“走轉改”活動正在發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中央各大黨報黨媒率先執行,短短時間內,各地各層級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乃至整個宣傳文化系統,已是風潮雲涌。也許《人民日報》上一塊登上頭版的基層新聞並沒有太大實際效應,但是,其符號意義和引領作用是劃時代的,這表徵了一種風格的轉變。中央調動這樣的政治資本,借助這樣一種宣傳模式試圖傳達的應該是這樣一個信號——吸收民意,釋放民意。而這種宣傳效應是任何西方國家無法效倣的。
美國政治學家戴維 伊斯頓提出的政治系統理論認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的産出,是對周圍環境所提出要求的反應。而“民意”正是政治系統在國內環境中的重要環境因素,是政治體系重要的輸入因素和反饋指標。“民意”在哪?無疑是在基層。
新聞作為一種重要媒介,承擔著溝通官方與民間的橋梁作用。“走轉改”不僅僅意味著為民間讓出更多的新聞版面,更是宣告一種對民間聲音和價值訴求的讓位。牧民搬遷新居置辦傢具,竟然登上了大型、全國性的官方新聞媒體的頭版,並且開闢出一塊長期的制度化的大版面的專欄,每期分地區形成不同的專題。這是一種中央新聞對基層新聞的讓位,官方對民間的讓位,傳達出政府希望媒體擔當民意出口的良好姿態,以及重視民意的初衷。
9月14日下午在大連召開的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中國未來政治體制改革有五大重點和難點,包括依法治國、社會公平正義、司法公正、人民民主權利、反對貪污腐敗五個方面。同時,溫家寶總理還指出,在上述五項工作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也是難點和重點,那就是有序地擴大民主,毫不動搖地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決反腐敗。如果這樣做下去,我們就會使人心平靜下來,使每個人都有安全感,使弱勢群體得到幫助,使民眾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結合溫家寶總理的這番講話,“走轉改”的政治意涵不言而喻。改善民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傳達民意、改善民主,則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意旨。而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必然需要一個複雜而長遠的政治設計。以新聞媒體為切入點為民意的流動打開一角出口,通過“走轉改”讓基層民眾成為新聞的主角,無疑體現了共産黨極大的政治智慧。
由此觀之,“走轉改”並非單純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新聞界整改,並非簡單的新聞方法的創新,而具有更加宏觀的政治信號意義,是黨和政府真正貫徹以人為本施政方針的重大舉措。
(陳曉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