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上海市人口發展呈現外源性的“膨脹化”等特點,人口壓力不斷增大。圖為南京路步行街遊客摩肩接踵。周東潮攝
北京西三環六里橋路段堵車十分嚴重。龔文豹攝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重大緊迫任務。作為現代化、國際化、産業化程度較高、各類要素高度聚集的特大城市,如何結合各自的實際,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出行 北京:“致堵”變“治堵”,交通更暢通
【背景】
2011年9月上旬,北京市晚高峰又一次發威。這次交通擁堵程度已經接近了去年9月17日的全城大擁堵,只是持續時間明顯縮短。18時50分,全市擁堵路段達到146條,與去年9月17日的大擁堵相比增加了3條擁堵路段。
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人口接近兩千萬、機動車接近五百萬的特大城市,城市交通的“致堵”與“治堵”是貫穿始終的不變主題。
近年來,北京市人口持續增長,2009年常住人口已達1755萬人,比2008年新增60萬人;機動車快速增加,2009年全年凈增機動車51.5萬輛,截止到2010年2月底已達413.2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329.1萬輛,交通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
“從根本上來説,北京交通擁堵是城市規劃車輛數量與人的交通需求矛盾産生的。一般像北京的規劃,都是幾十年前做的。那時候的規劃,車輛相對來説比較少。另外,城市規劃往往側重於對建築物規劃,而且管理非常嚴格,比如説限高多少層,甚至連建築物表面的顏色、塗料都有規定。但是,對人們的生活,特別是産業交通工具,包括人們出行,規劃上指標還不完備。比如汽車的發展,人們生活需求的擴展和原來城市建築、道路就會發生矛盾。”全國政協委員張翔就北京交通“致堵”問題如是説。
全國政協委員王東林認為,城市交通擁堵,與人民生活方式變化有關係。過去我們是一種單位的組合模式,居住地和上班地很近。後來變成遠距離,傳統代步工具就不再適用,開始考慮便捷交通方式,地鐵高架橋等等。隨著人們生活富裕起來,越來越多地擁有車輛,汽車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最便捷代步工具,一種行走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李立新建議,各地確立“路權分配”理念,因地制宜建設“步行系統”,從根本上醫治交通擁堵的“城市病”。 李立新認為,治理交通擁堵,要有長遠規劃,比方説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要建立一個立體型的通道。香港以“空中連廊”為代表的“步行系統”,在治理城市交通擁堵上最具優勢,在香港鬧市區,處處可見“人在空中走,車在地面行”的立體交通景觀。人車各行其道,互不影響,香港街頭雖然車多路窄,汽車總是飛來駛往。
第一要控制車輛總數;第二公交優先更要大幅度發展;第三提高核心區域停車費;第四發展地下交通;第五錯時上下班;第六提倡使用自行車。委員們為北京怎樣將“致堵”變“治堵”提出許多好的建議。
住房 重慶:為中低收入者建“幸福窩”
【背景】
2010年,重慶大力投建公租房。大連陳玉梅成為了首批公租房的幸運兒。2011年10月,重慶首個公租房小區“民心佳園”,在一間僅30平方米的公租房內,陳玉梅回憶起幾個月前重慶第一次公佈公租房搖號結果的那天,狂喜仍溢於言表。
隨著全國各地房價不斷攀升,住房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熱點。房價節節高升,一輩子的收入都難以買一套房;便宜的房子大都在遠郊區,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壓力;年輕人在現行經濟制度下不得不成為房奴,嚴重阻礙了很多年輕人的自主擇業發展。這種現象在全國非常普遍,重慶近年來的實踐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重慶市人口有3000多萬,在推動戶籍制度改革的情況下,很多農村人口將進入城市。因此,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是一項重大的民生課題。重慶市政府決定,未來幾年內,在重慶市建設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解決200萬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從2010年起,未來3年內,首先完成3000萬平方米公租房建設。
“重慶公租房幫窮人造屋,讓中低收入群眾有房住,‘租售並舉’的政策為新生代城市居民、大學畢業生、外來工作人員等中等收入以下的‘夾心層’置辦了第一份‘家産’。公租房政策就是‘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重慶公租房特點顯著,永遠姓公,除危舊房、城中村、棚戶區拆遷安置性保障房外,只建公租房,不建經適房,以此杜絕有人通過經適房來‘尋租’。”全國政協委員傅克誠在實地考察後深有體會。他認為,土地充足,得益於重慶早年建立的國有土地儲備制度;堵住兩個“黑洞”,租售並舉既可以防止出現經適房那種利益輸送的“黑洞”,又可防止無休止地修建公租房産生的資金“黑洞”;質量保證,公租房建設和管理全過程都由政府主導,任何房産商或企事業單位都不能從中插手牟利;公租房和商品房混建,商業服務、交通配套以及文教衛體等公共設施所有居民共享共用;資金融通體系健全,較好解決了公租房的投資來源。他建議總結推廣重慶公租房建設的經驗,儘快為保障性住房建設立法,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投入,減輕地方政府的壓力。
“儘快制定並頒布實施《基本住房保障法》,通過法律形式將基本住房保障體系明確固定下來,增強對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引、推動和約束的效力。該法應包括上述各方面內容。也可考慮先制定《國務院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試行一段時間取得經驗後,上升為《基本住房保障法》。”全國政協委員劉克崮建議。
吃水 天津:靠海邊如何不喊渴
【背景】
沿海城市天津淡水資源匱乏,人均淡水佔有量僅約16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5。同時,天津海水淡化日産能力已達22萬噸,居全國之首,但每天的供給量並不令人滿意。靠海邊的天津依舊喊渴?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天津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直接最主要問題。
天津市水資源的現狀只能勉強維持城市的基本需求。除了在總量上稀缺之外,污染也較為嚴重,地表水除引灤輸水河道外的水質均為五類,水功能區達標僅為10%左右。加之城市供水沒有獨立的水源地,對外流域水資源依賴性強,這不僅使天津用水成本高,水量損失大,水質易受污染,而且供水保證率低、可靠性差,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潛在的危機。
“要想發展,解決水危機的主動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等、靠、要’的方法已非良策。於是,好多沿海城市已開始把求水的目光轉向海洋,天津市打起海水淡化技術的主意,向渤海開源要水。”全國政協委員柴寶成介紹。
天津研發海水淡化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天津具有堅實的工業基礎,綜合製造能力強,而且有頗具規模的化工業;二是全國研究海水淡化技術最權威的機構、國家海洋局淡化和綜合利用研究所在天津,此外還有其他一大批涉海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以及實力雄厚的涉海企業;三是濱海新區屬新建高科技産業集群,思想開放,敢於創新,樂於接受和使用新技術。
柴寶成感慨萬千,如今,天津海水淡化日産能力已達22萬噸,儘管這些企業目前所産淡水規模還不大,對緩解天津缺水狀況仍是杯水車薪,但它讓人切實看到了向大海開源討水的希望。
針對淡水資源總量不足、分佈不均的狀況,全國政協委員王會生建議,將海水淡化提升到國家安全和生存發展的高度,及時做出戰略決策,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加快規劃建設北方海水淡化基地。
他建議,國家應制定海水淡化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監管指導海水淡化項目實施,並完善海水淡化産業相關技術標準,對海水淡化水水質進行嚴格監測。同時,還應加大水價改革力度,為海水淡化水進入供水市場創造公平環境。“建設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時,應與海水淡化進行比較研究,同等條件下應優先選擇海水淡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