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破題 > 分析評論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6日 1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匯報
內容提要: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場經濟社會的一個客觀存在。儘管人們對當今中國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程度有不同的判斷,但人們的共識是,對正在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必須進行有效的緩解。否則,各種社會問題,甚至社會性危機將不斷積累,進而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造成破壞性影響。
經驗表明,收入分配差距不僅是可控的,而且可以通過綜合治理,有效地縮小差距。當然,縮小的過程必須是漸進的,措施必須具有系統性和針對性。市場機制和生産要素能夠在公開、公平和公正的環境和條件下發揮作用;政府能夠實現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就指日可待。
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場經濟社會的一個客觀存在。儘管人們對當今中國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程度有不同的判斷,但人們的共識是,對正在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必須進行有效的緩解。否則,各種社會問題,甚至社會性危機將不斷積累,進而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造成破壞性影響。經驗表明,一旦收入分配差距達到較高的水平,抑或超越警戒線,如基尼系數在0.4以上,緩解這一差距就應當成為政府工作的當務之急。因此,在正確把握中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差距的表現形式與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探討有可能緩解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路與措施,就顯得十分重要。
收入分配差距的表現形式與變化趨勢
一般所説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指人群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即所謂高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乃至貧困線以下人群間的收入差距。人群間收入分配差距是一個社會貧富差距的綜合表現。在中國現階段,除了人群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外,還存在城鄉間、地區間、行業間,以及企業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這四個意義上的收入分配差距,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人群間的收入分配差距。
研究收入分配的權威專家提供的數據表明,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分配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十等分法計算的最高10%人群的均值是最低10%的23倍,相應的基尼系數無疑超過了警戒線。國家發改委官員最近介紹,目前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7。也有專家認為,在中國二元結構的背景下,城鄉統一計算的十等分法或基尼系數的意義有限,分別計算的城市和農村的十等分法或基尼系數,比較真實地反映中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對此,我不能認同。儘管分別計算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分配差距,可能對反映現狀比較有利,但是,既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已經成為戰略目標,計算城鄉統一的基尼系數或十等分法的收入差距,就是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在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二元結構逐步瓦解的背景下,唯有城鄉統一計算的十等分法或基尼系數,才是準確刻畫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指標。
中國目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3.2倍左右。資料顯示,1978年時,這一差距為2.37倍。以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和提高農産品價格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民收入,至1983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為1.70倍。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好的狀況,接近國際公認的城鄉居民收入1:1.5的理想值。此後逐步回升,到1994年,達到2.87倍,爾後又再次出現下降。但是,從1997年起,差距擴大的趨勢加快,2007年,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為3.33倍。顯然,如果考慮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因素,城鄉居民間的實際收入差距可能達到5倍,甚至更高。這一演變過程表明,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擴大;另一方面,一旦採取積極措施,這一差距縮小也會在較短時間內見效。
地區收入差距有兩種基本的計算方法,一是以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為單位,計算收入差距;二是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計算它們之間的收入差距。這兩種方法又分別按城鎮和農村兩種情形進行計算。在改革開放初期,四大區域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並不大,在1985年時,最高的東部是最低的西部的1.27倍,此後逐步拉大。1999年,這一倍數擴大到1.42倍,2006年時,為1.56倍。儘管如此,還是可以驗證一個經驗判斷:中國城鎮間的收入差距是有限的,如果再用生活成本指數進行調整,這一差距會進一步縮小。由於基數較低,在改革開放初期,四大區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差距較小,在1986年時,東部為西部的0.86倍。以後也逐步擴大,1999年時,為1.51倍;2006年,擴大到2.26倍。近年來,由於西部地區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地區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隨著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以及上述的區域開發戰略的實施,省區間地區收入差距也有望出現縮小的態勢。
專家對中國相關數據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行業間收入差距對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越來越大,現已成為首要的直接影響因素。改革之初,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建築業、地質勘察業和水利管理業為高收入行業,金融保險、房地産等行業的收入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一時期,全社會總體收入都不高,高低收入之間的差距不是十分明顯,行業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1.8倍左右。此後,這一差距即開始不斷擴大。2000年,我國行業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行業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這一比例已增至4.88倍。國際上公認行業間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過3倍則需要加以調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在20個行業門類中,收入高低差距4.77倍。最高的證券業是全國平均的5.9倍,是最低的畜牧業的15.9倍。研究表明,壟斷行業收入畸高是導致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社會非議最大的誘因。
企業內部存在收入差距,是人力資本差別的體現,是經濟活動效率的要求,同時,勞動力和人力資本市場的供求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收入水平及其差距。因此,這一差距的合理存在,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在全社會層面應該相對穩定的差距,現在擴大得太快。高管層與普通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特別是勞動報酬和資本回報之間的差距太大,且缺乏勞動報酬協商的保障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工資水平的一份調研報告表明,相對於近年來國民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的速度,企業員工的總體工資水平增長偏慢。雖然國家採取了一些推動工資增長的政策措施,但是,職工工資總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仍然在低位徘徊。全國總工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佔比,已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
目前,這五個方面收入差距變動的總體狀況是,人群間、行業間和企業內部的收入差距仍在繼續擴大,且缺乏有效遏制這些差距擴大的政策措施;城鄉間收入差距相對穩定,一旦出臺有利於農村和農民的政策,這個差距就會有所縮小,否則,就維持現狀或略有擴大。由此説明,農業是弱勢産業,廣大農村地區仍然落後,農業勞動力過剩的基本格局沒有變化,所以,依靠農業、農村的內生發展,以求得城鄉間差距縮小尚不可能;唯有地區間的收入差距近年來呈縮小趨勢,這一方面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的積極作用所致,另一方面是市場的力量,即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在起作用,內資、外資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就是證據,由此導致地區間差距開始出現縮小的積極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