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時空連線:李書福 >

李書福:吉利托了WTO的福 為一張準生證奔波十年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6日 21: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李書福,一張標誌型的娃娃臉,露出招牌式的微笑。

  他就是中國民企造車第一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然而,在創業的道路上,他卻因“民營”身份,為一張“準生證”等了整整十年。2001年11月9日,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吉利“豪情”終於登上國家經貿委發佈的中國汽車生産企業産品名錄公告,獲取轎車的“準生證”。吉利集團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産資格的民營企業。那一年也成為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元年。

  回憶起吉利當年造車的經歷,李書福內心無數次感慨:“這是托了WTO的福。中國不加入WTO,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吉利。”

  迂迴造車

  為一張“準生證”奔波十年

  2001年11月9日,李書福永遠記得這個日子,那一天,吉利拿到汽車準生證,巧合的是,這一天恰好是中國加入WTO的前夜。

  “沒有入世,就沒有吉利。”李書福一直認為吉利是中國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而這一天,他足足等了十年。

  李書福是標準的草根,出身台州農村。1982年17歲生日,他得到了一輛夢寐以求的自行車。騎著自行車一邊體驗速度的感覺,一邊到處給人照相,就這樣,他賺到了第一桶金,這也是李書福汽車帝國的開端。

  1992年以後,李書福和整個國家一樣迎來了個體私營經濟的第二個春天。一場史無前例的全民創業、全民經商氛圍開始形成。在這之前的一年,李書福回到台州,靠經營建築裝飾材料在市場上一炮打響,開始了二次創業的資本聚集,這次是實現造汽車的夢想。

  李書福一次次到北京,奔走呼喊,一次次到國家生産主管部門,闡明自己的觀點,他情真意切地説:“幾十億的投資我們不要國家一分錢,不向銀行貸一分錢,一切代價民營企業自負,請國家給我們一次失敗的機會!”可壯士斷腕般的豪情並沒有融化國家政策的鐵板。

  於是,不甘失敗的李書福搞起了迂迴戰術。他找到了一家瀕於倒閉的國有摩托車廠,決定合作生産摩托車。拿到摩托車“準生證”,李書福馬不停蹄奔向了自己的終極目標造汽車。當董事會通過造汽車的決議後,李書福首先在內部選拔人才。從員工檔案中,他發現有三個人曾是汽車廠的工程師。之後,連李書福在內,這四個人就是吉利汽車最初的核心力量。

  李書福的造車夢是從模倣開始的:1996年,奔馳剛剛發佈新車,李書福買了幾輛,照著設計。1997年,他到一汽,把紅旗的底盤、前後橋、衝壓件、發動機、變速箱、儀錶臺都買來弄。車身就照著奔馳做,玻璃鋼的,扣在紅旗底盤上,做成了奔馳280。第一輛車做出後,李書福興奮地開出去到街上兜風。1998年,第一台吉利“豪情”轎車完成下線,這臺車參考了其他廠家的車型,模倣天津夏利,發動機是豐田的。據説,李書福搞了一個下線儀式,發出去700多張邀請函,卻沒有多少人來。

  這段在外人看來有點不堪的往事,恰恰成了李書福汽車夢的最好磨礪。他明白,造汽車必須要上國家經貿委的生産“目錄”,否則吉利汽車不管造得多好,也永遠是個“黑孩兒”。

  1999年,主管工業的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到台州調研,專程去吉利視察。李書福“斗膽”當面請命,慷慨陳詞:“請允許民營企業大膽嘗試,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

  2001年9月國家經貿委頒布的《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中依然沒有“吉利”的名字。但是李書福造車已沒有退路可言。從1998年到2001年,在浙江臨海和寧波兩地,光是買地建廠,李書福已經投入十幾個億。

  2001年11月9日,有關部門突然增發一批汽車許可公告,吉利“豪情”赫然在目。吉利集團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産資格的民營企業。第二天,中國在多哈會議上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兩條新聞幾乎同時出現在各大媒體上,“中國入世”與“李書福入局”的巧合,自然引起國內外輿論的一番熱烈解讀。

  “吉利全托了WTO的福。” 李書福情真意切:因為加入WTO了,國家才同意吉利生産汽車,吉利汽車才有可能走遍全世界,才可以在全球市場自由發揮,自由競爭。

  放手一搏

  改變低端形象,佈局海外市場

  無論對於吉利還是中國汽車業,中國加入WTO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當社會上對加入WTO是“狼來了”、放開後的中國汽車市場能否抵禦外資新一輪更猛烈的“入侵”存有疑慮時,李書福卻喝彩,為什麼?他的回答是,我希望“狼來”,來了可以打,總比被綁起來好。若有本事和狼搞好關係,狼就聽你的,能利用狼“咬”別人,怕什麼?過去受的管制很多,被捆綁得幾乎無法施展,加入WTO後寬鬆了。

  李書福在一首詩中寫道:“寒冬去,春天到,埋頭苦幹靜悄悄。不要吵,不要鬧,自主品牌撐大腰。歐美風,韓日潮,崇洋媚外何時了?中國車,飛多高,奮戰十年變大雕!”體現出李書福的雄心。

  入世後,向世界敞開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大門,也讓中國汽車企業在與世界著名企業同臺競爭中迅速壯大。

  吉利在造車的前12年將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但是想要造出豪車並讓消費者為之埋單,它還沒有展現出令人信服的能力—它缺乏領先的技術和強勢的品牌。

  改變低端形象,進入“上層社會”,李書福決定改變,而且他真的堅持這麼做了。2007年,吉利宣佈與低價告別,他的一句“要造中國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車”成為一時名言。他將原來老三樣全面停産,2008年“全球鷹”品牌啟用,2009年高端品牌帝豪面市。緊接著又收購全球第二大自動變速器公司,如今又把沃爾沃攬入懷中。

  與此同時,吉利已悄然開始了海外市場的新一輪開拓佈局。

  2009年,吉利投資3000萬美元在印尼組建吉利汽車生産基地,將此作為進軍東南亞市場的跳板。緊接著,去年一個組裝生産下線儀式在俄聯邦卡拉恰耶夫—切爾克斯共和國首府切爾克斯克市舉行。根據規劃,到2015年吉利將産銷汽車200萬輛,其中一半將在海外銷售。吉利的國際化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要讓全中國的車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車跑遍全中國。”李書福帶領他的團隊一直朝這個目標奮進。

  跨國並購

  WTO助他實現美國夢

  李書福被外國媒體譽為“中國的亨利福特”,在他們看來,他是一個草根出身、自我奮鬥的典範,而這就是典型的“美國夢”。隨著中國汽車日益全球化,這個草根福特在和美國福特的較量是不可避免的。

  福特是沃爾沃的前東家。李書福是沃爾沃的鐵桿粉絲,對沃爾沃在造車領域裏的那些開創性的技術,如數家珍。為了爭取能在日後與沃爾沃有所合作,吉利從2006年起就開始了戰略轉型,“安全”成為其轉型過程中最重要的訴求之一。“吉利如果不追求安全,你就失去了跟沃爾沃討論的基礎,大家就不太可能合作。”

  這個時候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開始了。這是李書福充滿戰略意義的一步,是鞏固吉利在汽車業地位的重要一步。所以李書福“御駕親徵”,組建200多人的專家團隊,一擲千金志在必奪。從2008年開始,全球汽車界的小個子吉利才得以站到百年巨人福特面前,成為平等的談判對手。

  幾經週折,去年最終簽署了吉利並購沃爾沃100%的股權協議。吉利把總收入超過自己20倍的豪華車巨頭沃爾沃收入囊中,這幾乎意味著,這家草根汽車公司一躍而過幾重天塹,要攀到價值鏈的最頂端;更重要的是,這顯示出了歐洲和美國的危機加快了全球汽車産業重心向中國這個新興汽車市場轉移的速度。

  旁觀者的視角總是落在並購與被並購,整合與被整合的熱鬧故事上,但李書福要講的則是一個彼此尊重,相互認同的商業文化的命題。在此之前,吉利曾預演過了兩起海外並購。2006年10月,吉利和錳銅公司達成了合資經營上海英倫帝華公司的交易,2009年中國跨國企業第一單也由吉利完成,收購澳大利亞DSI公司。

  “中國汽車工業和西方的汽車工業還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們應該以學習的心態,融入沃爾沃的發展。我對西方的那一套東西研究得不多,經驗也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自作聰明,去干擾影響他們的決策,那整個沃爾沃就會面臨更加大的挑戰。”李書福説,這時就要適當的“容忍”。比如,沃爾沃每年的預算高達幾百億克朗(克朗與人民幣基本等值),到2015年,預算技改和研發要投入110億美金。再比如,沃爾沃每年僅贊助沃爾沃高爾夫比賽和沃爾沃的帆船賽就要幾十億克朗。儘管會問很多個為什麼,但是李書福最後還是“容忍”了沃爾沃這些昂貴的“習慣”和“愛好”。

  今年48周歲的李書福性格突出,正是中國特色汽車製造新時代的合適代表人物。前天,吉利迎來了25周歲生日。“當世界其它地方在問"為什麼"的時候,他卻説"為什麼不",”克萊斯勒前中國區總裁比爾拉索表示。“他就是西方一百年前的故事在當今中國的翻版”。

熱詞:

  • 李書福
  • 吉利
  • WTO
  • 準生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