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七集系列片《跨國並購》 >

杜昌華:《跨國並購》 央視財經頻道渴望新的超越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9日 17: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誰不渴望獲取非凡能量?誰不渴望自我超越?誰不渴望縱橫馳騁的自由?

    在藝術世界裏,有兩個激勵我們不斷跨越、不斷接近自由的偶像:中國神話中的孫悟空和好萊塢電影中的蜘蛛俠。

    剛剛播放完畢的七集系列片《跨國並購》就用蜘蛛俠來比喻並購對於企業自我超越的意義:

    2011年6月,新的《蜘蛛俠》正在紐約拍攝外景。神奇的蜘蛛俠,依然在借助蜘蛛絲的力量,在高樓大廈間穿行。而在現實的商業世界裏,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借助並購的力量,超越發展之路上的一道道障礙,飛奔在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地球上。

    灰姑娘借助一次美妙的婚姻變身為光輝奪目的王妃,很多企業也希望借助並購化蛹成蝶。灰姑娘成為王妃的幾率太少,神話之外的現實版幾十年也難得見一次;企業並購成功的概率也不高,據統計,並購失敗的案例高達70%,跨國並購成功的案例更是鳳毛麟角。考慮到企業龐大的數量,跨國並購成功的幾率其實比灰姑娘嫁王子的概率也高不了多少。

    觀眾在觀看這部作品時,關注的是它的思想內涵,我們在面對這樣的作品時,還要研究一個對頻道發展來説更為重要的問題:這部作品在央視財經頻道發展史上書寫下了什麼樣的新篇章?它為央視財經頻道貢獻了什麼新基因?

    企業並購是頂級的商業遊戲,它的複雜微妙有很多難以言傳之處;將這樣複雜頂級的商業遊戲呈現為形象的電視片,這對媒體的專業能力也是一種艱難的挑戰。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有能夠讀懂這一複雜遊戲的專業知識,其次還要找到能夠呈現這些複雜內涵的生動材料,最後,我們還要有讓觀眾看得懂的電視表現方法。如果説,一個新公佈的統計數字,可以成為頻道一天節目艱難解讀的對象,我們又怎們夠指望在三個半小時的時間裏淋漓盡致的展示“跨國並購”的內涵?從電視專業的難度上看,這部專題片對主創團隊來説,也不亞於面臨一座深谷崇山,沒有蜘蛛俠的本事也難以跨越。

    祝賀《跨國並購》劇組創作團隊!我們用了7天時間,看完了這組節目,我們得到的感覺是財經頻道在《直擊華爾街風暴》《大國崛起》之後,又有了一座由《跨國並購》來標誌我們專業能力的豐碑。我們在觀察《跨國並購》的專業能力表現時,看到了這樣一些東西——

      一、傳播時機決定市場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媒體傳播是一個捕捉時機的藝術,播出時機決定了節目的市場價值。媒體傳播是一種大眾消費,英雄造時勢要比時勢造英雄難得多。回顧一下CCTV2輝煌的歷史,那些讓人難忘的作品無不是順應了時勢,同時又在時機上略佔先機,發人所未發。《大國崛起》最為典型,逗弄中國人心頭一塊癢癢肉,一個概念向世界響亮説出了中國私語時的期盼。多年前《聯播》操作的系列報道“小康中國”曾經傳誦一時,也主要是趕在中央文件提出這一概念之前先造就了一個流行説法。

    並購什麼時候都會是一個專業話題,不可能指望它成為一個大眾捧場的社會話題,我們所要考慮的是它的專業影響力,是它對中國經濟管理者、企業界的熱點需求有多大的響應,能夠為他們提供多少專業幫助。在此之外,如果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營造對並購較為有利的輿論環境,那只能算是望外之喜。

    這個專題片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射窗口: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國經濟力量的“外溢”成為全球財經生活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中國企業逐漸成熟,中國企業前所未有地“燒包”,他們在海外的投資和跨國並購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進入2000年以後,中國企業發起的跨國並購無論在金額上、規模上、深度上都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時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金融危機後又是美歐債務危機,經濟的寒冬正是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準備春播的好時節,價廉物美的企業並購機會多多,中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走向世界的機遇。

    如何降低跨國並購的風險與成本?如何通過跨國並購,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目前,管理層沒有足夠明晰的鼓勵政策,國內經濟界對這一經濟活動的認識也存在不少模糊地帶,TCL、聯想、吉利登幾次大的並購現在還難言成功,財經媒體更是沒有對這一經濟活動進行過系統深入、專業權威的報道。中國企業急需補上跨國並購課,這樣一個背景決定了《跨國並購》的市場價值。《跨國並購》內容覆蓋了跨國並購的大部分領域,從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礙到如何降低並購風險,從如何面對文化差異到如何實施人事整合,從如何制定並購戰略到如何運用仲介機構,再到如何抓住中國經濟的機遇,全面客觀地反映了國內外跨國並購領域的基本面貌,成為一本有關跨國並購的電視教案。

      二、解構框架決定解題效率

    既稱經典,必然各有其因難見巧之處。我們不能説,《跨國並購》的成就超越財經頻道以往那些經典作品,不同題材、不同的創作條件不好簡單類比。但是,比起《大國崛起》《華爾街》《公司的力量》等頻道既往經典,《跨國並購》有一個明顯超過以往的創作難度——《跨國並購》總共才有半年時間,這對一個要內容細細琢磨、需要大量跨國採訪和精心後期製作的大片來説,時間實在是太短了。

    從創作的難度上看,我們既往幾部為頻道帶來巨大聲譽的專題片各有各的難處:

    《大國崛起》最難得的是迎合中國崛起夢想的時宜性,在這種令人心癢的背景下展示了一個觀察歷史的視角,有眾多歷史事實作依託,它的內容組織和電視表現難度似乎較小,它的主要困難在於展現宏闊的歷史視角、無可辯駁的歷史邏輯和恢弘的氣勢;

    《華爾街》有金融風暴帶來的巨大廣告效應,關注度應當不是問題,研究的對象也比較集中,內容組織上有一定的便利,它的難度在於題材的財經專業性,在於為華爾街這個著名的資本主義聖地傳神寫照,“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傳神向來是非高手莫辦的難事;

    《公司的力量》也是一個表現難度極高的專業財經題材,它梳理公司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以公司為載體觀察市場經濟的演進,探尋成長中的中國公司的發展路徑,它的相對易於把握之處在於公司演進的歷史班班可考,難度在於思辨邏輯和歷史邏輯的和諧統一,在於用財經智慧解剖大家都很熟悉的公司組織。

    《跨國並購》在財經專業內涵上的“堅硬”類似《公司的力量》,這是一個抽象、艱澀、專業的財經主題;它沒有現成的歷史邏輯和大事件作依託,也沒有人所共知的解讀框架,必須用零碎的事實自己動手來搭建一個嶄新的內容框架,我們理解,這是這部專題片最為艱難之處。建築之美首先在於結構:在專題片的內容框架下,我們要實現歷史邏輯和思辨邏輯和諧相處,要將中國視角和國際視角融通無礙,還要讓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都能準確理解內容,我們需要建造能夠實現多向互通的“立交橋”。

    《跨國並購》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內容框架,從不同的視角放出視線,全方位解構跨國並購這一複雜的經濟活動:

      第一集:國家之門

    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已經屢次將中國公司的並購申請擋在國門之外,美國人認為,來自中國的並購要求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這一集提供了一個觀察跨國並購現象的政治視角,在並購之後我們看到了政治的博弈,不能進入這道夔門,並購就不能駛入風光無限同時暗灘遍佈的三峽。

    第二集:美麗的誘惑

    跨國並購對那些富有雄心的企業來説有著極大的誘惑,它可能是強強聯合的豪門聯姻,是鯉魚跳過龍門的奮力一躍;它也可能是一場豪門恩怨,是萬丈深淵的起點。不少著名並購因為成敗的懸念成為轟動一時的話題,在社會視角下看並購,它是誘惑和毀滅並存的炫目風景。

    第三集:兩種文化

    70%的企業並購沒有實現期望的商業價值,其中70%失敗于並購後的文化整合。跨國並購看上去很美,文化的差異卻是鴛夢難圓的最大障礙。從文化視角看並購,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要將不同的血緣充分混合需要時間和技巧,有的企業可能根本就不能聯姻,強行結合得到的不是寧馨兒反倒有可能是血友病患兒。

    第四集:棘手的人事

    企業是一個認為設計的經濟組織,關鍵人物往往決定著一個公司的發展甚至成敗。哈佛大學調查報告顯示,跨國並購5年之後會有高達58%的高級管理者離開公司,密歇根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並購後人才流失比率是正常流失率的12倍。人才是企業發展之本,從這個人本的視角看並購,如何選擇、培養、留住核心人才,成為企業並購後面臨的首道難題。

    第五集:資本紐帶

    在跨國並購的道路上,留滿了失敗而歸的故事,是什麼樣的力量,幫助了首次征戰海外的中聯重科成為贏家?是一家專業的PE公司。一個專業的媒婆可以提高婚姻的成功率,那些運作並購的專業高手更懂得並購的實質,他們善於用資本的紐帶將不同的資源僅僅捆綁在一起,讓它們成為更有效率的組合,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專業的資本運作視角。

    第六集:必由之路

    從日本經濟鼎盛時期的領軍者索尼,到中國跨國企業的先行者--聯想,30多年來,跨國並購改寫著全球企業競爭的版圖。跨國並購,為什麼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又如何把世界經濟推進到全球化時代呢?從全球化視角看並購,這是一個富有雄心的企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第七集:中國機會

    為什麼世界最頂級的商學院都在關注中國企業呢?中國企業又是否同樣在全球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這一集提供的是一個觀察並購的中國視角。

    七集節目,提供了觀察並購的7個視角。它們既有普通觀眾感興趣、很容易帶上八卦味道的政治視角和社會視角;也有文化和人事整合這些涉及並購血液融合的專業視角;並購媒婆PE的登場,為節目增加了專業性和新聞揭秘性,PE在並購中的作用多數中國人還不是很了解;全球化視角和中國視角,一個由裏往外看,一個又外往裏看,為跨國並購找到了堅實的中國落點,也為這組節目帶來了很好的實用價值。

    三、權威專業決定經典品質

    “大片”之所以為“大片”,不是因為它僅有宏大的主題和炫目的巨大框架,它必須有一望而知的專業權威品質。能夠談論並購的人士並不少,但要揭示“終極真理”,必須作到案例經典、解讀權威,敘事準確生動,這一點在《跨國並購》中得到了較為完美的體現。

    1、集中解讀中外經典並購案例

    節目重點解讀的案例計有:聯想並購IBM、吉利並購沃爾沃、TCL並購湯姆遜、中聯並購CIFA、中海油並購尤尼科、光明乳業並購美國乳品公司、野村證券並購雷曼亞洲、雷諾並購日産、奔馳並購克萊斯勒等等。案例本身內涵是否經典對節目的品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十分艱澀的主題全靠案例本身來展示其內涵。比如,在討論不同文化如何影響並購時,節目用到了奔馳並購克萊斯勒失敗的案例,這個對企業文化的微妙內涵演繹得非常生動:

    德國企業非常注重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而美國特別重視shareholder,就是股東股權擁有者。

    文化的不同,是造成雙方在經營理念、思維方式上巨大差異的原因,重視股東利益的克萊斯勒公司喜歡儘快推出價廉而實用的新産品,但重視利益相關方的德國公司卻對質量極為重視,常常耽誤新産品的問世。

    很快,克萊斯勒就出現了市場預測失誤、製造成本暴漲等問題。合併2 年不到的時間內,克萊斯勒非但沒有從合併中獲得好處,反而在美國市場份額自90年代以來首次跌至14%以下。2000年下半年的克萊斯勒,出現了18億美元的鉅額虧損。

    與此同時,德國人善於享受公款,出國開會乘坐頭等艙,住高級賓館。而且德國人的文山會海、繁文縟節,都讓美國人感到難以理解。就在合併兩年後,拉斯韋加斯億萬富翁、戴姆勒?6?1克萊斯勒公司的第三大股東柯克?6?1克爾科裏恩提出了索賠80億美元的訴訟,指控戴姆勒總裁斯傳普1998年許諾實行一場“平等者之間的合併”是“撒下彌天大謊”。9年後,這場“超級聯姻”走到了盡頭。“娶進來容易,養起來難”是每一個企業進行國際化並購所必然面臨的問題。資本的強勢,最終也不能彌補文化的裂縫。

    作品選中的案例中基本上是中外各佔一半,來自國外的多是已有定論的經典案例,它們給節目帶來了一種厚重感;來自國內的則幾乎囊括了中國近年來所有著名的案例,他們經驗新鮮,中國味道十足,有很多案例前途未卜、留有懸念,這些案例增加了內容的中國視角、實用性和新聞價值。

    在這些案例中,既有成功的典範,也有失敗的教材,正反對比,增加了節目的思想深度。TCL、聯想、中聯並購從跡近失敗的嚴峻挑戰到初步成功的過程展示,增加了案例的生動完整性,較容易立體地展現並購的複雜內涵。

    2、強大的解讀力量

    節目的權威專業品質還來自對大量權威人士的採訪,節目採訪對象達到了豪華的程度,這增加了節目製作的難度,但無疑也增加了節目的專業品質。節目一開篇,在第一集《國家之門》中採訪到的第一個對象就是美國財政部副部長沃林,他是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成員,有他來解説美國審查並購的原則無疑是最權威的。

    節目採訪到了大量的並購案例當事主角、官員、學者,對這些採訪同期的運用到了奢侈浪費的地步,以上述本質和克萊斯特並購案為例,幾分鐘節目就採訪了幾位重量級人士:

    戴姆勒奔馳公司總裁 約根 斯傳普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王志樂

    耶魯大學教授 陳志武

    美國新奧爾良洛約拉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傑佛裏?6?1克魯格

    因為在專業領域的特殊地位,這些採訪對象對並購的理解比常人要來得深刻透徹,他們的解讀也會更令人信服。 

    3、權威專業的合作機構

    從節目片頭中我們可以看到,節目的總顧問是吳敬璉,宣傳片中還透露,節目聯合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等國際知名研究機構,深入索尼、聯想、中遠、TCL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近距離跟蹤報道它們展開跨國並購的艱辛歷程,以國內外經典案例為切入口,探索跨國並購活動的核心區域,揭秘跨國並購所暗藏的商業玄機。我們不知道這些合作的具體方式,但可以想象,這些專業人士和機構如果充分發揮作用,對提升節目專業性必然大有幫助,僅以哈佛商學院為例,如果以它們的著名案例教材為底本製作相關節目,那對節目的專業品質是一個有力的保障。

    四、敘事模式決定産品賣相

    一個“大片”,必須尊重電視特點,有好的敘事模式。《跨國並購》以大主題下的小主題為節目的總體框架,每一集又以一兩個案例為主,注重故事,注重人物,注重細節,事理結合,既有內容上的通透性,又有引人入勝的可視性。

    以第一集《國家之門》為例,節目以門來比喻並購的政治等門檻,給了這個主題一個通俗的具象,節目一開始,鏡頭追隨記者腳步,拍攝美國財政部一級一級的臺階:

    解説:通向美國財政部的臺階,只有16級,但這段路,對於不少來美國投資的外國企業,卻並不好走。

    (腳步聲,説話音進入轉場)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 沃林: 我帶你去看的是一個大的會議室,就在前面的那個角落裏。
     解説:沃林走進的這扇門,可以説是一道國家之門,門後這個看似普通的大會議室,決定著外國企業在美國並購的成敗。這裡就是財政部&&的機構--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開會的地方。

    在逐一討論了媒體之門、輿論之門、政治之門的破解方法後,節目最後又回到了“門”的形象上:

    美國副國務卿 霍馬茨 :奧巴馬總統説“美國歡迎外來投資。我們覺得外來投資可以增加美國的工作崗位。我們想要與中國開展更為主動的對話,以避免美國歡迎外來投資的熱忱受到誤解。

    解説:這樣的信息在前副國務卿拉森看來,則是一個可能改變嚴格審查制度的信號。

    同期:這些門戶你必須要通過,規則可能會有一些複雜,但是規則已經成文。你可以研究它們,現在是投資的好時候,因為大門正在打開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各地,一道道國家之門……

    在《跨國並購》中,我們到處都能看到有趣且有深意的細節,像《兩種文化》的這樣一段:

    2011年2月,一組照片在網絡上引起了眾多網民的轉載、熱議,照片上的中國人是大家熟悉的吉利汽車掌門人李書福,而正在幫他脫衣服的外國人是沃爾沃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斯蒂芬?6?1雅各布。從照片上看,李書福正舒服地“享受”著雅各布的“服務”。網友們調侃到,看來老外CEO已經學會了中國式的奉承文化。

    同期:李書福

    絕對不是,他沒有給我脫衣服,只是説我這個耳機就被卡住了,幫助了一下這樣。

    《棘手的人事》一記用這樣的細節表現人事整合上的困難:

    而讓李東生不理解的是,一些並購前自己沒有摸清楚的法規甚至是潛規則。面對2005年、2006年每年接近20億元的虧損,李東生不得不實施歐洲業務的重組計劃,核心內容之一便是裁撤冗員。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在法國,裁員遠非想象的那麼容易。

    同期:李東生

    按道理來講,我把大部分人解雇掉,我給你解雇的補償,我再留下其中一部分人,這樣不是挺順的嘛,但是在潛規則上他不允許這樣做。他説如果是你要聘用其中一部分人,你必須要優先聘用那些他很難找到工作的人,這樣的話就意味著我必須要聘用那些最沒有競爭力的人。
 
     像所有“大片”一樣,《跨國並購》也不可能是完美之作,比如説播出時每集之間的邏輯順序就有些跳躍,有些篇章的主旨和結論如果進一步的提煉效果也會更好。《跨國並購》不是完美之作,但在內容艱澀、投入窘迫、時間匆忙等困難情況下,能夠在半年內完成這樣一個巨制,它證明了財經頻道專業能力新的自我超越。

責任編輯:陳平麗

熱詞:

  • 跨國並購
  • 央視財經頻道
  • 經濟半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