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公司調查--比亞迪2010年銷售不達標 >

比亞迪過坎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3日 1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企業家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11月24日上午11:15,一身工裝的王傳福走入會議室,比預定時間晚了15分鐘。這是他近兩三年首度接受媒體到其總部專訪。

  沒有寒暄,他直切主題:“我們平時對媒體不太開放。”比亞迪最近兩年遭致諸多質疑,某種程度上正跟過度封閉有關。他還樂於配合攝影師的要求,也沒有拒絕請他鑽進E6純電動車拍照的要求。—就在前一天晚上,我們還在和攝影師冥思籌劃他拒絕拍照的種種“預案”(吸取上次的教訓)。

  “我們一直走自己的路,也一直被人家批評。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看比亞迪,別人覺得你的整合力度這麼大,跨界這麼廣,短期獲得這麼高的增長,肯定會覺得有問題,我們也不便於多做解釋。比亞迪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戰略上想得比別人更多一點、更遠一點。”

  這番話若出自另外一個人口中,多半會慷慨激昂,而王傳福語調平靜如工程師在講解發動機的結構—當他真的談起發動機,反倒神采飛揚。

  位於深圳坪山的比亞迪公司,看起來頗像一台機器,高效、精確地在設定的程序內快速運轉,對程序以外的世界不感興趣。只有足夠細心,才能發現它的“冷幽默”:辦公大樓的銘牌上刻著“六角大樓”,不知是否隱含著對其“抄襲”指責的調侃?

  指責肇始於2007年。王傳福談起自己的“汽車夢”時,放出豪言:2015年成為中國第一,2025年成為全球第一。

  反諷的是,2010年,在經銷商退網,下調汽車銷量(由80萬減至60萬),國土資源部通報違法用地,第三季度利潤暴跌(同比下降99%),電動車市場化放緩等一系列衝擊後,外界有足夠的理由懷疑:他是否把話説得太滿?比亞迪是否還有更多麻煩?他能挺過去嗎?

  比亞迪的英文名字是“Build Your Dreams”。要造王傳福的大夢,它需要更多堅實的支柱。如果説代工是王傳福的第一層夢、傳統汽車是第二層夢,那麼新能源汽車就是他的第三層夢境。技術派的硬朗風格,自成一家的創新路徑,“人+機器”的成本控制力,足以支撐起前兩層,而當他進入到第三層夢境的創造時,僅靠之前的比亞迪基因,吃力感隨著夢境的深入愈加明顯。

  這是他必須跨越的坎。正如2003年從代工殺進傳統汽車領域時,包括投資者在內的所有人激烈反對一樣,這一次,他遭遇的挑戰、質疑更多。

  包括比亞迪在內的深圳五家“明星公司”,2010年過得都不輕鬆。

  富士康,一系列員工跳樓慘劇後企業形象跌到低谷;華為,一度身陷“接班人風波”;騰訊,將與360的戰火蔓延到用戶,引來口水無數;海普瑞,創造了“史上最高發行價”,旋即從財務、産品認證、原料供應,乃至發家史遭遇全面質疑。

  深圳是中國的“創業聖地”,五家公司的創始人都是白手起家典範。郭臺銘、任正非、馬化騰、李鋰、王傳福,他們經歷不同、性情各異,但也有相似之處。他們都集專注、遠見及自信于一身,都敢於顛覆創新的禁忌,都注重對産業鏈的控制,都比較抗拒站在聚光燈下。

  與同代人相比,他們都取得了超常規發展。創業初期,在一個封閉體系內,構築起不同於低端製造業的競爭優勢。不過,當他們招募數以萬計的員工,當他們的産品直接或間接影響數以億計的人群,他們已無法做一個“封閉的巨人”。他們需要重新審視與對手、夥伴、員工、公眾的關係,擺脫身上的孤硬氣。

  在12月5日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閉幕式上,馬化騰宣佈將進入慎重、徹底、完整的戰略轉型籌備期,轉型的原則就是開放與共享。

  一度刻意遠離媒體的王傳福,也開始嘗試“開放”。近三小時的交流中,王承認有值得反思之處:過去比亞迪是小公司,就算死掉了,別人最多看一眼。如今成了焦點,就算沒事,別人也會用放大鏡來看你。“我們忽略了這一點。”

  目標踏空

  大力擴張産生了混亂以及目標踏空,而擴張的誘惑並不僅僅來自於傳統汽車行業本身潛力巨大,還來自於電動車發展的需要

  深圳是創造速度奇跡的地方,王傳福則不斷刷新深圳速度。比亞迪用七年時間成為世界手機電池大王,又用七年時間衝入汽車産業“百萬俱樂部”。

  (本文來源:中國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