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電信聯通遭反壟斷調查 >

中國電信為何遭遇反壟斷調查?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1日 1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電信壟斷”早已不是新聞,長期備受詬病,公眾不滿卻無能為力。涉及國計民生、基礎設施投入巨大等成為電信資費居高不下的理由。國家發改委近日證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正在被反壟斷調查。這一消息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中國電信為何遭遇反壟斷調查?中國電信是如何濫用行業壟斷支配性地位的?《經濟參考報》記者進行了採訪和調查。

  “黑白名單”“價格歧視”是中國電信最突出壟斷行為

  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報告《寬帶瓶頸: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基礎設施短板》認為,中國電信不僅處於壟斷狀態,而且有壟斷行為,壟斷行為中最典型的就是價格歧視。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互聯網接入與電信壟斷”學術研討會獲悉,目前中國60%的寬帶接入用戶、65%的內容資源、62%的國際出口帶寬集中在中國電信,網間互聯總流量中有83%流經中國電信網絡;中國聯通的寬帶接入用戶、內容資源、大約是中國電信的一半,國際出口帶寬佔33%;其他運營商的市場佔比總和不足10%。中國目前的互聯網寬帶接入市場,基本上是一個由中國電信佔壟斷支配地位、中國電信和聯通兩大運營商雙壟斷的格局。

  “自行協商”、“市場行為”等看似公平對等的語句,其下掩蓋著的是強者淩弱,弱者只能被動接受、別無選擇。電信專家指出,從市場競爭角度看,中國電信與其他運營商之間的接入價格屬於壟斷定價,説是所謂“自行協商”結算費用,實際是中國電信單方面決定,中國電信利用了手中巨大的互聯網接入用戶的市場地位,以及IC P網站託管用戶的巨大流量佔有的市場地位,對弱勢運營商制定了壟斷價格,涉嫌違反已出臺的反壟斷法。

  近年來,為了充分利用信息産業部的規定,維護壟斷和支配地位,中國電信制定了遠高於市場價格的結算標準,以此增加競爭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遏制競爭對手的寬帶業務發展,從而最終穩固自身的寬帶市場,其具體做法是,在實際操作中設立了“黑白名單”,予以差別定價。

  中國電信將高帶寬接入用戶(45M以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聯通、鐵通、移動3家基礎運營商,以及教育網、長城寬帶兩家全國性單位,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直接受理業務。中信網絡和廣電機構這兩家地域性單位,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審批後才可受理業務。除了上述用戶外的其他用戶屬於第二類,中國電信省級公司可直接受理業務,但也要進行價格管控,避免為第一類用戶提供轉接。

  由於中國電信給兩類用戶的待遇差異巨大,第一類用戶的結算價格一般都高達100萬元/G /月以上,第二類用戶的結算價格則一般只有25萬至42萬元/G /月,在一些地區,二類客戶向中國電信購買帶寬的價格甚至低達10萬元/G /月。由此造成互聯網接入的雙軌價差,弱勢運營商包括廣電網絡,通過第三方ISP進行轉接,目的在於繞過中國電信的價格門檻,尋求互聯網接入的生存空間。

  “滅”掉夥伴甚至“家臣”中國電信濫用支配地位

  以“第三方尋租”方式獲得相對低成本流量的弱勢運營商,並未能僥倖多久,中國電信開展了一場“大清洗運動”清理門戶。2010年8月上旬,中國電信要求其各省公司對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加以清理。迄今為止,已有聯通、鐵通、長城寬帶、地方廣電機構及民營互聯網接入商遭受衝擊,其中強者尚能茍延殘喘,弱者則一命嗚呼。

  所謂“穿透流量接入”是指由於互聯網帶寬存在規定價格與市場價格差價,一些公司從中國電信購買帶寬後,轉售給弱勢運營商的行為,這條路徑被稱為“流量穿透”。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第三方迂迴接入中國電信,是弱勢運營商的普遍行為。互聯網流量最大,用戶最為集中的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是流量穿透最密集的地方,成為中國電信此次清查和打擊的重點區域。

  在內部通知中,中國電信集團要求,各省公司要自查自糾,查實違規接入立即清退,並向集團公司報備,不得以其他理由拖延整改。為防止地方公司因業績或利益搞小動作,中國電信還要求各省對其他省的異常流量進行舉報,由集團核查處理。中國電信還出臺了懲罰標準:一旦查實,首月加倍扣減違規省級公司業務收入100萬元,此後每月按100萬元遞增扣減。

  專家表示,按理説中國電信進行清理是一個內部的清理,但是,由於中國電信佔據著互聯網接入市場的支配地位,其內部清理的實際結果已經排擠了競爭對手,按照國家《反壟斷法》第二條,叫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中國電信此舉的意圖是集中權力,加強壟斷。當語音業務中心地位不再之後,中國電信重新審視和評價互聯網接入作為數據時代核心業務的地位,為維護自己在産業鏈中的核心地位,不惜“滅”掉上下游合作夥伴甚至“家臣”,重新走上高度集權壟斷之路。

  電信出此一策,和當前互聯網發展環境的變化有關。過去,語音業務是運營商主要業務,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據業務成為新的主要業務。人們逐漸意識到,電信改革打破了電信壟斷,但沒有打破互聯網壟斷,打破了語音管道壟斷,但遺漏了數據管道壟斷。如果把基於語音聯接的壟斷稱為一次壟斷,那麼基於數據的互聯網接入就是二次壟斷。

  電信這場所謂內部的大清理,誰受害誰受益?結論不言自明。

  民營互聯網企業利益以及消費者利益都受到了嚴重損害。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由於中國電信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作為合作夥伴的接入服務商、數據服務商,包括中國電信下屬公司(電信三産)業務也受到了影響。業界專家分析,像電信通(鵬博士)、網宿科技等上市企業,業務都收到影響,包括正在申請境外上市的藍汛科技。

  中國電信清理穿透流量接入後,2010年8月12日至9月9日,僅廣東鐵通就爆發了37477件用戶投訴,38443用戶拒絕繳費,並已有28210用戶面臨退網。此外,中國電信濫用壟斷造成的市場支配地位和支配權力,還會帶來損害創新而有違公共利益的問題。

熱詞:

  • 中國電信
  • 電信壟斷
  • 異常流量
  • 路由優化
  • 電信行業
  • 電信市場
  • 電信巨頭
  • 電信改革
  • 電信網絡
  • 電信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