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創業板之惑 >

市場眼中的創業板:“背叛”了中小企業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鳳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歲月呵,歲月,公元前我們太小,公元後我們又太老。”當回首創業板走過的這兩年時光,不知道作為參與者的你,是否也會發出如此感嘆。

  從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至今,兩年時間將至。兩年的時間並不長,在歷史長河中甚至都不值得一提,但是對於依舊處在“蹣跚學步”的創業板來説充滿意義。

  創業板到底能不能挑起支撐國內高新技術發展的重擔,能不能産生像微軟那樣的國際巨頭,成為國內資本市場每一位投資者認真思索的問題。為此,我們通過市場面不同參與者的角度出發,力圖為投資者還原一個“真實”的創業板。

  創業板達到了既定目標嗎?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裏,各方各界對創業板均有不同的看法。作為監管層的證監會與深交所,將271家不知是龍還是蟲的公司召集進來,有人達成夢想、卻也有人陞官發財;作為上市公司管理者的那些高管們,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戲劇化的生活”,有人謀財、有人奪權、有人離開、有人進來;作為市場參與者的投資者們,親身經歷著創業板公司的股價從誕生之初時的“一飛沖天”走到如今的“一地雞毛”,有人發財,但更多的是有人套牢、有人割肉;而作為股市20年最資深觀察家的財經人士們,有人憤懣、有人高喊受騙。用兩年時間走完了國外資本市場幾十年的路,發育過快的創業板達到了既定目標嗎?

  監管層:初步達到了預期目標

  在被譽為“禮儀之邦”的中國,當“聚光燈下的高度讚揚”撞上“私下的不好評價”,你相信哪個?

  在此前召開的第三屆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創業板市場啟動以來,已經初步形成創新成長型企業的聚集和示範效應,對自主創新國家戰略的支持促進作用逐步顯現。在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功能逐步體現,創業板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市場各方參與積極有序,“初步達到了預期目標”。

  高成長性——這是籠罩在創業板頭上的第一光環。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總體上看,創業板企業保持了較好的成長性和較強的盈利能力。這些企業大部分處於成長期,創新能力強、成長性高,同時伴隨規模小、商業模式不穩定、經營風險相對較高的特點,因此,“業績出現波動是正常現象”,“由於企業所處行業和成長階段不同,難以期望所有的創業板企業在同一時刻都同樣地保持高成長”。

  在監管層“三省吾身”之時,對於創業板的溢美之詞不絕於耳。但當記者和有關人士私下閒聊時,對於記者“在交易所看來,創業板開閘2年,是否達到了當時的既定目標?”的提問,該人士卻均表示“不予置評”。面對記者“是否有個大概評價”的追問,回答是“應該由證監會來評價”。

  上市公司:為企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並不是每一家創業板企業都是為了發展而上市,在部分公司眼中,這更是一塊“圈錢快”的福地。

  “上市一年多以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資金實力大幅提升、公司治理進一步規範、對行業內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幅增強。”對於上市之後企業最大的改變在哪,樂視網COO劉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作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視頻網站,劉弘表示,當初考慮在深圳創業板上市,主要是因為創業板當時也剛剛成立,投資者的熱情比較高,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就樂視網的企業特徵而言,屬於互聯網高新技術産業,更符合創業板對企業要求的一些特徵。另一方面,選擇國內創業板上市也是因為具備了相應的條件,如率先實現盈利等。

  劉弘坦言,上市對於企業發展確實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公司將募集資金用於主營業務的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因此經營業績才能保持持續性高速增長。

  然而,並不是每一家創業板企業都是為了發展而上市,在部分公司眼中,這更是一塊“圈錢快”的福地。記者此前和廣州本地的一些公司閒聊時,一位開發商坦言,雖然國外上市的門檻更低,但是除了一些計算機等高新行業之外,更多的企業還是願意在國內上市,其中創業板更是首選,因為在這裡獲得的估值更高,“來錢更容易”。

  財經人士:創業板“背叛”了中小企業

  追溯財經人士對創業板的評價,源頭直接指向了初衷的偏離。

  經歷了中國股市20年的財經觀察家們,在面對創業板這個“稚子”之時,並未表現出多少寬容,質疑聲浪遠遠壓過了認同聲。來自監管層的聲音認為他們“太苛刻”,但更多的人卻將這理解為“愛之深,責之切”。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中心主任劉紀鵬近日一番言論,引發了業界的高度關注。在他看來,創業板受益於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口號和旗幟才可以登上中國資本市場的舞臺。然而它卻“背叛了生育它、養育它的中小企業”。劉紀鵬在説這番話的時候頗為激動,他坦言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專家學者當初都為創業板奔走呼號,然而如今看來,創業板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承諾不過是一句美麗的空話,“我們以為創業板播下的是龍種,其實生下來卻是個跳蚤”。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對此卻回應,不同意其“背叛中小企業”之説,因為創業板天生就是一個“龐氏騙局”,“生它、養它、看它的人,都很清楚它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子,它的結局早已註定”。

  上述兩位評論人士的筆鋒一貫犀利,大多數財經人士並未如他們這樣將創業板貶到地上,但失望之情卻溢於言表。財經人士皮海洲針對證監會一番“達到預期目標”之言,就發表了一番針鋒相對的言論。在他看來,創業板在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功能是畸形的;在引導社會投資方面,也明顯體現出一種掠奪性,表現為突擊入股、PE腐敗,真正支持創業企業的社會投資十分有限;而創業板市場的“運行平穩”顯然不是事實,總體走勢大起大落,市盈率掉了三分之二,如果這樣的市場也算“運行平穩”的話,那全世界還有不平穩的市場麼?

  投資者:還在玩的不是“博傻”就是“膽大”

  眾多投資者正在紛紛“逃離”創業板。剩下的,要麼是“膽大”的,要麼是“博傻”

  創業板光環褪去,伴隨著估值重心的整體下移和大面積的破發,七成股民被“絞殺”。有網友調侃,“打新股的賺走了2萬億,券商佣金賺走了2萬億,印花稅賺走了2萬億,保薦機構、律師、會計、審計師等仲介機構賺錢不計其數,圍繞股市的都賺了錢,只有股民沒賺錢”,這或許是對創業板最形象的諷刺。

  網上最近流行的新段子:某女遇打劫,顫抖曰:“大哥,我是投資A股的,最近股票都快跌沒了,要不你考慮劫色吧。”打劫者痛哭流涕:“妹子,俺也投資了A股,最近跌得太慘,連吃盒飯錢都沒了,你走吧。對了,邊上那條路千萬不要走,全是炒創業板的,他們虧得更慘。”而在“30年來致富10大機會”中,“2005年以後買中小板與創業板原始股”名列最新創富方式,無疑是投資者對創業板最大的嘲諷。

  “我有兩不炒,一不炒ST,二不炒創業板。”這是記者今年來在採訪股民的過程中屢屢聽到的言論。資深股民魏先生向記者談起他不炒創業板的原因,是因為創業板有太多“不正常”。“説創業板‘三高’問題是市場造成的,我們接受不了。當前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6倍,創業板的36倍合理嗎?更何況在這個偽市場化的市場中,還出現了PE腐敗、造假上市這些嚴重問題,作為監管層,不監管、不阻止,就是監管失誤。投資者確實是弱勢群體,但我們玩不起,難道還躲不起嗎?”

  監管層:促進創業板公司優勝劣汰

  對於市場上關於“監管不力”的言論,深交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深交所在創業板監管方面,建立了上市公司監管制度體系,堅持從嚴監管,在防微杜漸、化解風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保障了市場的運行秩序”。

  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日前表示,該所將在小額再融資、並購重組、直接退市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發揮中小板、創業板創新“試驗田”作用。深交所將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及機制制度創新,在監管方面繼續從嚴,以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和重大惡性事件;探索並完善適應新形勢新需求的一線監管體系,加大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力度;在上市公司規範發展方面,深交所將推動上市公司切實規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行為,支持上市公司的市場化並購重組,防範內幕交易。

  在提及具體監管措施上,深交所副總經理陳鴻橋則表示,首先是募集資金的監管;其次是更加嚴格的公司治理要求,尤其是對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監管,以及對高管的監管;第三是強化保薦機構的持續督導,中小板要求保薦人在上市以後進行兩年的持續督導;最後是建立培育體系,促使企業在上市之前就能夠形成誠信守法、規範、責任意識,培育更多的優質後備資源。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使上市公司能夠有一種動力和一種約束力,把企業的質量做得更好。

  上市公司:上市門檻太低

  對於創業板制度改革的問題,在記者採訪過程中發現,大多數上市公司諱莫如深。也許在他們看來,這並非上市公司需要考慮的問題,他們所能做的,只是全力發展公司主營業務,從而對投資者負責。不過有意思的是,不只一家上市公司高層在“私下”談到這個問題時均表示,創業板上市的門檻是不是太低了?

  廣東一家創業板公司董秘對記者表示,創業板號稱凈利潤1000萬元就可以上市,“但實際上有沒有,證監會看也不看”。“一家業內排名十幾的公司也能順利過會,其實公司並沒有什麼值得投資的技術含量”,在他看來,這樣做“並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上市公司的這一觀點,似乎與業界呼喚降低門檻的呼聲相悖逆。上述公司董秘表示,簡單降低創業板上市標準的做法並不可取,有些標準確實需要調低,如現在很多真正上創業板的企業,其實財務條件遠遠高過法定規定,這一條可能需要調低,只要達到規定標準就可以。但有些標準甚至需要調高。如信息披露要求、對保薦及審計等的約束要求,應該調高從嚴。在他看來,這屬於操作層面的問題,可行性更強。

  此外,還有公司提出了募集資金使用的問題。在其看來,由於發審程序過於繁雜,導致公司上市後市場情況發生變化,有些資金投入使用的途徑必須調整。在這種客觀原因下,監管層對創業板超募資金的使用,條件應當適當放寬。

  財經人士: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怎樣才能使創業板更加契合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初衷?自探討創業板的調整路徑之時,業內爭論的重點仍然圍繞在上市標準與退市制度兩個方面。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創業板上市企業連續兩年盈利的要求,是造成“重歷史”而“輕未來”的主因。重視財務門檻,固然可以選拔出一些目前看來表現不錯的企業,但也可能將噹噹、優酷這樣一些具有創造性卻暫時業績不佳的企業擋在門外。因為一家連續盈利的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可能遠遠不如一家處於高速成長期但暫時虧損的企業更加迫切。這樣一來,創業板扶持創新型企業的初衷也就淪為一句空話。

  相比上市門檻的調整,還有部分人士認為應該在創業板中設立上市綠色通道,對符合國家自主創新發展戰略的某個行業企業開設。尤其是去年底以噹噹、優酷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企業紛紛赴海外上市引發熱議後,業內人士開始反思,當前國內優質的未上市互聯網企業還有多少?在他們看來,這種方式風險更加可控,針對部分企業開小灶,範圍更窄一些,降低標準的尺度也更小一些。這樣操作性更強,既符合監管層務求穩妥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現狀。

  與此同時,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絕借殼炒作現象,是設立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則,也是創業板與主板和中小板最為主要的區別。然而臨近兩週年,早該推出的退市制度至今仍然沒有出現,甚至沒有出現可供公眾討論的雛形。英大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從創業板良性發展的眼光看,創業板退市制度推出應該是一個必然的事件。但創業板退市制度何時正式推出實施,可能有市場接受能力方面的考慮。

  不過,在上市制度調整與退市制度實施之後,創業板就真的有救了嗎?問題遠遠不會那麼簡單。針對上述提法,就有業內專家“潑冷水”,認為在現行的審批制度下,簡單地降低上市門檻或者開設綠色通道,很可能引發新的上市腐敗等問題。劉紀鵬就認為,堅持創業板企業上市有一定盈利標準,是依據中國國情和實際情況而定的,如果創業板企業上市無盈利要求,虧損企業也能上市,那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顯然,上市標準與退市制度在解決目前創業板所面臨的問題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起作用的,也是解決目前創業板市場發展中一系列問題的必然選擇。然而,想要解決創業板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光靠這些也不能包治百病。因此,創業板不能帶病狂奔,但是它的病症太多,需要從各方面入手。否則,簡單地解決了一個問題,也還會有更多的問題暴露出來。

熱詞:

  • 券商佣金
  • 配售股
  • 創業板市場
  • 中小企業融資
  • 市場參與者
  • 市場面
  • 破發
  • 皮海洲
  • 退市機制
  • 退市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