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展望“十二五”中國經濟 >

從轉型看“十二五”規劃政策邏輯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0日 11: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依照“十二五”規劃,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步放緩,隨著經濟結構呈現出消費主導型特點,消費結構將逐步升級,惠及農民的包容性增長模式將大大改變農村面貌,中西部成為未來經濟增長新引擎,在經濟向綠色增長靠近的過程中,資源環境矛盾逐漸緩解。而所有改革推進的前提,是推動政府從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

  曾 錚

  以“轉型”為核心的“十二五”規劃,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又一個重要戰略文件。具體説來,這意味著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及科技進步和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深入改革和轉變發展方式四大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生潛在變革的重要五年,全球經濟或將進入全面轉型,發展將步入“結構再平衡”和“新産業革命”階段。對中國而言,經濟將處於從內外失衡向內外平衡轉變的過渡期,內外需求結構將面臨巨大變化,經濟結構將處於從低成本産業階段向高附加值産業階段轉變的轉型期。轉變需求結構,重點在於擴大居民消費,這要求緊握推進“城市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這兩個“抓手”。而供給轉型表現為産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産業結構滯後表現為兩個方面,偏重加工製造,産業結構失衡,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創新能力不強,産業附加值低,難以控制全球價值鏈。從這個意義上説,“十二五”期間,中國産業結構升級策略將從推進工業化進程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兩方面入手。

  隨著“增量改革”的基本結束,“十二五”時期,“存量改革”的大幕即將拉啟,其本質是通過全方位推動整體經濟體制的改革解決“經濟存量非合理”的沉疴。從經濟結構調整任務的不同層面出發,“創造內需”和“調優供給”將成為“存量改革”的兩個輪子。從調整需求結構的角度來説,將會重點推進、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以及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釋放中低收入階層消費需求。通過加快農民工轉化為市民的進程,深化城鎮化進程,調整城鄉二元結構,啟動城鄉“雙極”消費需求。

  從優化供給結構的角度來説,還需加快推進壟斷性服務行業的改革攻堅和要素價格體系特別是資源價格體系兩項改革,加大引入民間投資力度,提高效率,優化産業結構調整的市場環境,使資源價格反映資源稀缺程度,改變“低成本”産業發展模式。當然,所有改革推進的前提是政府轉型,沒有政府轉型的突破,改革就難以深化,經濟結構難以調整,發展方式難以轉變。因此,“十二五”時期,中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推動政府從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的轉變。

  在 “十二五”規劃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下,中國“經濟圖景”可能出現五種顯著變化。

  首先,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步放緩,各地政府“GDP崇拜熱”逐步消退。根據規劃,中國政府將一改過去單純以尋求經濟高速增長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高質增長、包容性增長和綠色增長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特點,經濟增長目標也不再以“保八”為“鐵律”。經濟增長理念改變之後,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標準也將從單純依據GDP增長速度轉變為綜合考慮GDP增長質量,這將促使中國地方經濟粗放型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得以改變,地方“投資衝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有望逐步縮減。只要規劃順利實施,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城市處處是工地”的現象將大大減少,大江南北的機器轟鳴之聲也將漸漸回歸平靜。

  其次,隨著經濟結構有望呈現出消費主導型特點,國內消費結構逐步升級,中國經濟將擺脫過分依賴對外貿易的現狀。通過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和推進城市化進程為手段,逐步擴大居民消費,消費率很可能增加到60%以上,而居民消費率或能增長到55%左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將穩步上升。隨著消費總量的快速上升,中國消費結構也將從以“衣、食、用”為主逐步向以“住、行、康、體”為主轉變;物質産品消費下降,而精神産品消費上升。可以預見,中國將成為世界奢侈品的主要市場,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將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之中;而中國的文化市場也將“爆棚”式增長。

  再次,包容性增長模式將惠及農民,農村面貌整體將有較大改觀。“十二五”規劃將城鄉統籌發展作為實現農民共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手段,這將促使農村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如果看到高級轎車飛奔在中國的通村公路上,或者農民手持蘋果iPad閱讀小説,千萬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甚至,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更多城市居民有可能逐步“回歸”農村。幾千年來,城市和農村的巨大差別將在中國“漸行漸遠”。

  還有,金融危機以來,受到外貿萎縮的影響,作為中國經濟引擎的沿海省份經濟增速滑落,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卻“異軍突起”。“十二五”規劃將實施更為平衡的地區發展政策,中西部地區的生産成本後發優勢將得以凸顯,沿海地區的産業將由於成本約束逐步開始向中西部地區大量轉移。而當中西部地區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外出打工”、“民工潮”、“春運高峰”和“留守兒童”等特定語境下的專用詞彙或將成為歷史,代之以“回鄉創業”、“民工荒”、“外出旅遊”和“就地創業”等新詞彙。

  最後,中國經濟正力圖向綠色增長靠近,資源環境矛盾將得到緩解。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邁進的階段,同時城市化也在穩步推進,這決定了中國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繁重。為此,“十二五”規劃很可能增加節能減排指標,並增加約束性指標的個數。當然,在各地區推進節能減排是具有風險的嘗試,對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還難以估量。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博士,長策智庫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