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8克)268元……近年來,一些食品包裝上紛紛標注“有機”二字,並標榜“高質高價”。這些有機食品貨真價實嗎?“新華視點”記者近期深入山東、廣西等地,追蹤一些有機食品産業鏈發現,隨意標注“有機”、花錢購買認證、張貼假冒認證等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售價不菲的有機食品,只是披着“有機”外衣的大路貨,亟待整治(新華網10月31日)
隨着近幾年人們對於食品安全的焦慮,“有機食品”逐漸成為市場的寵兒,無論是在大超市還是郊區的農場,前去高價購買有機食品的城市人群絡繹不絕,甚至有些城市白領不惜犧牲周末休息時間,開車去郊區自己租的田地裏種菜,又或者雇傭村民幫助自己打理菜園子,目的只有一個,自己種的菜吃着放心。這樣具有黑色幽默的現實圖景或許只有在這片喪失了最基本的信任的土地上才會出現。曾經我們也對披着“有機食品”外衣的蔬菜信任有加,甚至會拿出工資的十分之一買上一些給孩子、孕婦改善膳食,如今,卻有更多的“明白人”走出了對“有機食品”的頂禮膜拜,自覺的去小區旁邊菜市場買“農藥菜”去了,原因只有一個,這些“有機食品”忽悠人的居多,質量都“打遊擊”了,花那麼多錢買和菜市場農藥殘留差不多的菜品——除非腦子有病才買。
從當初的草臺班子倉促上陣,用原始種植方法栽培種植蔬菜,到後來部分地區的漸成規模,再到現在的信譽盡失,國內有機食品種植和認證正在醞釀一場新的洗牌。在這個夾雜混亂和暴利的行業裏,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固然讓人心酸不已,但民眾對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信任的喪失才是最終根源。一個社會成員個人失去信用還不至於影響大局,但如果一個部門一個行業接二連三的在信用的城池上接連失守,那最終的結局就是“局做好了,大家一起鑽”,沒有誰是贏家。
相關政府部門監管責任的缺失也是擊潰有機食品信譽的重要原因。在“九龍治水”變成誰都不治的現實之後,“面積遼闊、人手不夠、從業人員素質差”等藉口往往聽的我們耳熟能詳,倒背如流,但以這些藉口為擋箭牌的人難道又能天天吃上有機食品而不和老百姓一起逛菜市場買菜乎……
市場永遠具有逐利特性,幾萬元認證一個品牌,花錢買認證成為公開的秘密,相關職能部門睜眼閉眼間,有機食品在人們心目的地位已經游離,如果相關部門不重視這個問題,一個充滿希望和誘惑的朝陽産業或許會被重新洗牌確立新格局,也或者如國産牛奶一樣,徹底信用崩塌。
筆者在逛超市時也曾咬牙跺腳要買幾回“有機蔬菜”回家嘗鮮,但都被賢內勸阻,她的理由就是“現在哪有什麼真的有機”,筆者當初還笑她過於世故,現在看來,卻是筆者錯了……
有機食品作為一個朝陽産業,在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現狀下,尤其有發展前景,但願市場貪慾和監管缺失能儘快被規範和重整,畢竟,人人都希望能早一天擺脫“化學胃”狀態,回歸自然的生活狀態,期待中國的有機産品能早日從“遊擊”狀態回歸。(王麗)
責編:梁霄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