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以“普通豬肉”冒充“綠色豬肉”的醜聞,剛淡出公眾的視野,公眾又被悲哀地告知:幹這種事情的不只有沃爾瑪,而可能是一種普遍現象。多地超市高價“有機食品”造假,花錢購買認證,內部人士稱,有機食品行業之亂,關鍵是認證環節隨意性大。對不少認證機構來説,你只要花兩三萬塊錢,基本就能拿下有機食品認證。一些有機蔬菜生産基地,個別農民坦承“為了增産,使用過違規的化肥、農藥”。(10月31日新華社)
我們花遠高於普通食品的價錢購得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原來很多都是“花錢買來的認證”,真讓人大跌眼鏡,大呼上當。專業人士,甚至連政府監督者很多都坦承:環節太多,監管很難,很多時候不得不靠自律——可是,在當下“自己從不吃自己做的饅頭”的道德語境下,這種自律有用嗎?
對這個問題,我曾經有過一個比較偏激的論斷,認為當下社會的道德水平,可能不太適合發展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關鍵就在於,這種産品,外在的監管再嚴厲都不行,特別依賴於生産者的道德自律。
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定義是很清晰的,可問題在於,整個生産、流通、認證和監管的過程,都處在一個不透明的工業化流程中,作為消費者的公眾無法監督,完全依賴於別人的監管和自律。不像許多商品,一分錢一分貨,不同檔次的産品,消費者可以通過肉眼和品嘗加以識破——比如假煙假酒假奶粉,消費者還能品出來,可豬肉是否綠色,蔬菜是否有機,缺乏肉眼可以識別的那種區分度,而完全依賴生産者的道義自覺和監管者對流程的監管。如果監管缺乏力度,多部門分管卻誰也不負責任,認證標簽隨意兜售,那就完全失去了制約的力量,讓消費者覺得毫無保障。
當一個社會造假成風的時候,監管者缺乏責任心,生産者缺乏職業道德,而消費者又無法在肉眼上識別有機和綠色之時,拿什麼來保障有機和綠色的真實。可以識別的煙酒都不乏造假者,無法識別的有機食品,就更讓消費者缺乏信心了。“當下社會不適合發展有機食品”只是一句激憤之語,其訴求是對社會的道德水平缺乏信任。信任危機下,很多人已經對自己肉眼無法看到、無法確證的東西都保持十足的懷疑。
作為一種産業,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當然是要發展的,這是大勢所趨,然而它對中國社會卻是一種巨大的考驗。有機食品,最能考驗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它考驗著,生産者在消費者無法辨識的情況下,能不能堅守職業道德?在消費者不在場監督的情況下,能不能不施農藥不加激素?對監管者的道德也是一種巨大的考驗,在消費者無法辨別真假的情況下,監管者是否有足夠的責任心把守住每一個環節,杜絕認證的買賣,杜絕造假,阻止問題食品流到人們的餐桌上。
生産商和監管者,要通過實際行動讓消費者信任有機食品,而不是帶著狐疑地去支付那遠比普通食品高的價錢。
責編:梁霄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