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張裕被爆農藥殘留超標 應對品牌危機要説更要做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3日 08: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8月9日晚,某證券雜誌在其官方微博發佈的一則“葡萄酒農藥殘留”信息,令張裕公司陷入一場危機。應該説,張裕的反應速度還算及時。8月10日,張裕召開電話會議向投資者和消費者保證産品合格,8月11日又召開媒體溝通會説明情況。與某些企業在面對危機時採取拖字訣、砸錢搞公關相比,張裕的危機應對能力是勝出的。

  但是,“毒酒門”不應就此關閉,還有需要相關各方檢討與反思的地方。一方面,事發後,負責本次檢測的機構出面澄清,稱檢出的農藥殘留數據顯著低於國外標準和國內標準,是微量檢出;相關行業協會也出面力挺張裕。但問題在於,在諸多同類事件中,如果檢測機構對檢測標準及結果的解讀能夠更及時、到位,又何來媒體和消費者的“誤讀”?行業協會能不能改一改效果不佳甚至起反作用的事後力挺,把相關的行業標準、知識普及到日常?

  另一方面,到目前為止,張裕的危機公關還算不上一次完整的過程。一定程度上講,其危機公關尚基本處於“説”的階段。要走出“毒酒門”,必須從“説”的階段儘快跨入“做”的階段。一者,可誠邀國家質檢總局介入事件調查;二者,可申請權威食品檢測部門甚至包括被張裕屢次提及的歐盟標準檢測機構,對産品進行全方位檢測,並公開檢測報告;三者,若真認定有人在背後操縱抹黑,就儘快拿起法律武器,報案維權。一言以蔽之,要通過一系列有效的實際行動,給消費者一個交代,還品牌一個清白。

  近些年來,在諸多起企業危機公關事件中,企業往往是説的比做的多,很多情況下説來説去説不清楚,延綿日久,品牌聲譽從嚴重受損到衰敗。在經歷了太多口頭上的品牌危機公關之後,我們太需要一個開放式的、以攻為守的品牌危機公關案例,而不是被牽著鼻子一層一層地去澄清。以攻為守式的危機公關,本身既能表明經營者對産品質量有足夠的自信,也能展示珍愛品牌、回應輿論的積極姿態,即便最終輸了一招半式,有自信和坦誠擔當在,也容易重振品牌。燕農

熱詞:

  • 農藥殘留
  • 品牌危機
  • 危機公關
  • 毒酒門
  • 張裕公司
  • 超標
  • 危機應對
  • 誤讀
  • 8月
  • 報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