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訊(記者 顧巍鐘) “市裏出臺政策,反復強調要鼓勵民營經濟進入重大項目、市政工程,結果報上來的全是‘小魚小蝦’。一條園區道路,投入才兩三千萬,也不提供盈利模式,人家怎麼投,又怎麼獲得回報?”在昨日南京舉行的上半年重大項目推進會上,市長季建業尖銳批評有關單位:表面上歡迎民資投入,實際上並不積極。
今年初,南京排出100個重大項目向民資開放,半年來真正落實的卻不多。原因是什麼?季建業認為,相關責任部門並未提供具體的投資細則,沒有出具回報模式。“市政府早有要求,向民資開放重大産業項目、城建項目和環境項目,南京十大城市功能板塊投資很大,可你們排出來的,就是幾條小路,大多采取BT(建設-移交),人家怎麼賺錢?積極性從何而來?”
據介紹,南京2010年出臺了貫徹非公經濟“新36條”意見,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但各種現實障礙還沒有徹底破除。相關政策落實不夠,“玻璃門”、“中梗阻”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天生“敏感”的民營經濟自然退避三舍。今年2月,市領導就曾在南京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大會上尖銳指出,困擾民營經濟投資的最大問題,就是“落實不夠、執行不到位和半拉子政策”。
季建業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亟需各類投資穩增長,正是激活民資的動力期。可有關園區和城建平臺瞻前顧後,落實不夠,出臺的投資政策籠統、難操作,民資表面看得見、實際上進不去,中間仍橫亙一道“玻璃門”。他説,“我向各位打招呼,各城建功能板塊都要排出一批貨真價實的項目吸引民資來投,各園區、板塊報出具體詳細的投資條件、商業模式和土地價格來。再過10天,聽你們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