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證券時報記者 張哲
A股市場的歷史永遠不是簡單的影印機。隨著全柴動力股價的不斷下跌,距離熔盛重工16.62元的要約收購價已跌去40%,這令押寶的公募基金對其效倣鞍鋼重組的幻想徹底破碎。
固然可以譴責熔盛重工背信棄義,可公募基金也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投資行為,重組股可能是黃金,但也可能是地雷。並且,公募基金自身的“賭”成為了公募基金投資者的“罰”,基金賬面浮虧最終還是得由基民買單。
熔盛重工對全柴動力的流通股發出要約收購書是2011年4月28日,在正式要約之前,已有敏感資金提前介入使得全柴動力股價當時最高炒到22元。全柴動力2011年二季報顯示,除了興全趨勢、興全全球視野以外,還有華商策略精選、工銀瑞信紅利等幾隻基金介入該股。
“相比于16.62元的收購價格,二級市場價格漲幅只要在10%以內,都有套利資金願意一搏。”一位基金經理稱。顯然,介入的基金將其看作一次無風險套利。
不過,一樁看似圓滿的投資卻處處陷阱:首先,從全柴動力本身基本面看,2011年一季度每股收益下滑3成;其次,從收購方熔盛重工看,從企業資質、管理層、公司治理等方面分析都不具備優勢。而受到海外經濟影響,造船業更是步入嚴冬,訂單稀少。“熔盛重工根本沒錢,公司內部治理也是一團混亂。”某位熟悉江蘇造船企業的資深投行人士表示。
實際上,基金公司對重組股的鍾愛由來已久。重組股中也的確黑馬頻出,不過,考慮到重組歷來耗時長、不確定性較大,失敗的概率較高,公募基金如何把握機會,是短線輕量參與,還是重倉押寶,則考驗著公募基金的風險控制能力,應謹防“偷雞不成蝕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