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無論是巨艦還是小舢板,A股市場的眾多公司已經開始揚帆出海。
此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型國企、大型民企通過並購,走出國門決戰海外。如今,首發上市時的超募資金,為部分中小板創業板公司在海外跑馬圈地創造了條件。
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在英屬開曼群島及維爾京群島等離岸金融中心設置子公司,為今後的海外並購或海外市場開拓打基礎。
不過,與實力雄厚且擁有豐富海外運作經驗的大公司相比,大部分中小板創業板公司的海外經驗顯得薄弱。中小企業常常受制于資金及市場影響力的不足,在出境並購中遭遇更大的阻力。因此,中小企業在出境並購之前應該做更多的準備工作。
很多中國公司將拓展海外業務的中間公司註冊地設在開曼和維爾京這樣的避稅天堂,但這未必是明智的做法。據擁有豐富並購經驗的會計師介紹,將中間公司設在避稅天堂,就等於將自己避稅或者逃稅的意圖公之於眾,隨著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稅收調查日趨嚴格,這種行為可能適得其反。
事實上,很多失敗的並購案例也體現出主導者的“不了解”和“不完善”:不了解當地的稅收政策和規則變更,沒有對法律環境、財務通則、文化差異、勞動力市場特徵各方面的細節問題進行通盤考察等,如TCL集團與湯姆遜、阿爾卡特先後兩次以歡呼開始、以慘澹收場的海外並購,可謂前車之鑒。
一般而言,在工作中“邊幹邊學”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經驗之談。但如果將先抄底後學習的“邊幹邊學”經驗放置於海外並購的具體實踐中,其效用可能會大打折扣。相反,如果能夠在並購實施前,通過細緻考察、完善規劃及投資回報率的統籌安排,充分認識並購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複雜性,建立詳盡的數據庫,有備而來,將會大大降低並購風險。
對於很多試圖一試身手又經驗匱乏的公司而言,並購失敗的代價是慘重的:不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鉅額的諮詢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嚴重的後果是將公司的現有業務拖入泥潭。
值得注意的是,與2008年及以前掀起的並購潮相比,中國製造今年以來出現的這一波並購潮中,企業顯得更為慎重,政府角色逐漸淡出,很多公司不再貪便宜購買一些有問題的企業,而是更為理性地將目光聚焦于經營狀況良好的海外同行。
在海外並購潮涌的同時,還有很多的國內上市公司正整裝待發。
證券時報記者 張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