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亟需建立“目標補貼按需分配”的社會保障模式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7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劉福垣建言:亟需建立“目標補貼按需分配”的社會保障模式

  這一模式既不是人人有份的福利,也不是多繳多得的保險,而是生活費缺多少補多少的保障;只有家庭支付能力低於保障標準的人才能享受

  近期,關於養老金保值增值、延長退休年齡等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也引發了如何彌補養老金缺口的廣泛討論。對此,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劉福垣日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亟需建立“目標補貼按需分配”的社會保障模式。

  劉福垣認為,靠技術措施解決所謂的養老金缺口問題沒有出路,因為自養老保險制度誕生的第一天起,其現值與未來值的矛盾就存在,而且至今看來也是一個解不開的扣,養老金對財政補貼的需求將越來越大。他建議從根本上跳出社會保險的傳統套路,走社會保障的路子,即納入中央財政預算,實行目標補貼、按需分配的原則。

  劉福垣指出,在保障體制下,無養老金概念,居民領取保障金的數額與退休年齡無關,以體面生活費為標準,缺多少補多少。目前,我國全民共有資産至少300多萬億元,其利息部分就足以解決一切問題,眼前的即期支付問題應該財政負擔。

  據劉福垣介紹,美國財政補貼佔養老金60%以上,退休年齡延長到67歲,還捉襟見肘。以美國的經濟實力,在保險範圍內都解決不了現值和未來值的矛盾,説明此路不通。如果利用中國制度特色和優勢,把養老支出納入財政預算,實行目標補貼的保障制度,是唯一可行的出路。這一模式既不是人人有份的福利,也不是多繳多得的保險,而是生活費缺多少補多少的保障。

  劉福垣指出,目前國內在討論社保問題時,概念沒有界定清楚,把救濟、保險、保障和福利籠統歸入社會保障範疇。事實上,實際操作的是保險不是保障。保險難免出現缺口,保障不允許有缺口。社會保障是政府職能,納入當年第一財政預算,必須滿足保障開支。所以,出路就在於把保險變保障。如果是保障,支出估計不到目前實際支付養老金的1/3。因為保障不是福利,其分配原則是目標補貼按需分配。只有家庭支付能力低於保障標準的人才能享受。

  “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堅持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能夠克服基金的現值與未來值的矛盾,都不得不逐步加大財政補貼的力度。”劉福垣告訴記者。他強調説,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看,應該明確規定,財政要首先滿足社會保障費用。因為在多種社會保障功能中,對人的社會保障功能是政府的第一功能。因此,社會保障開支不僅要納入財政預算,而且應該是必須保證的第一財政開支。

  此外,劉福垣強調,全民個人財産申報是社會保障的制度前提。社會保障是按要素分配之後的社會再分配,是把一些人已經獲得的收入強制分配給另外一些人。這就要嚴格準確地界定分配量,把社會的宏觀成本控制在社會再生産必要的範圍內,力爭使每一分錢的耗費都符合社會保障的目的,耗費在真正的目標補貼對象上。因此,財産申報是目標補貼的制度前提。

熱詞:

  • 社會保障
  • 按需分配
  • 證券日報
  • 未來值
  • 美國財政
  • 社會再生産
  • 個人財産
  • 保險範圍
  • 模式
  • 按要素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