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區域零點
時間永是流逝。近一週過後,街面上的積水大都已被清除,已看不出太多暴雨抓撓過的痕跡。
但隨著37位逝者的信息被逐漸深入爆出,北京喧鬧的晴空下,有多少人後怕不已——地下室、廣渠門、京港澳高速……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居然成了殞命之所!而當天,有多少人認為這只是個再平常不過的週末,兀自遊覽、休閒、聚會,絲毫沒有把7月的這場雨跟災難聯絡起來。
儘管警報等級一日三變,但氣象災害信號的普及程度卻不像馬路上的信號燈,普通民眾看這些不加任何注解的“顏色”,猶如抽象概念般無關痛癢;何況,這些“概念”,還因為“技術難度”沒有及時擴散。以平常化手段處理的致命信息,換來了人們對於災難的“淡定”,“該幹嘛幹嘛”。
毫無防備,就只能聽天由命,祈禱每個人的出行都得老天庇祐,吉星高照。結果,弄得老天爺疲於奔命,難免挂一漏萬,照顧不到所有人。
其實,對於普通民眾,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得選擇題:貿然出行,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踏上不歸路;蟄居家中,很多危險就能消遁于無形。如果重來一遍,又有多少人會選擇以身犯險?
經歷了21日災難對信號知識的“強化普及”之後,25日,獲知再度暴雨“藍色預警”的北京,多少公司急令員工就地解散,趕緊回家——只要信息發佈及時,趨利避害,只是本能。不過令人尷尬的是,當人們驚魂未定的跑回家之後,等來的只不過是全北京“平均降雨不到一毫米”。當然,對於災難而言,沒有“如約而至”總好過“不期而至”。人們多跑幾次沒關係,咱們權當試錯,多給點“實驗”的機會,也許預報的準確度就能再提高點。
關鍵在於,生命只有一次,誰也沒有權利剝奪人們選擇生存的機會。“技術難題”可以用來解釋信息擴散方式不暢,但如果有人因為這些信息的缺失而失去選擇的機會,當37個生命的代價對抗這個所謂的“技術難題”,手握公共信息的機構,就難以逃脫“不作為”的拷問。
暴雨成災之後,北京的排水系統成為眾矢之的:“尚未形成整體退水能力”,“排水系統僅能負荷21日雨量1/5”。有調查表明,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後,全國75%的城市排水系統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在這樣一個轉型年代,受各種因素制約,完善硬體需要假以時日,咱們或許真的不能求全責備,因為苛求全北京、全中國的排水系統一夜之間比肩歐美,既不現實也不理智。但是做好軟體,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時發佈準確信息,突破那些“技術難題”,真的就那麼難?25日的“藍色預警”不就以各種渠道,各種方式迅速的跑到了人們的手機上?!
除了信息,還有逃生知識和技能的普及。當在名校受過高等教育,從事文化産業的丁先生在廣渠門橋下的深水中耗盡體力,痛苦的離去,人們頭腦中防災自救知識的空白已無處可藏。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香港,6歲孩童看到“3號風球”也會謹慎自處,避免外出——因為從小抓起,日積月累的防災自救的知識在這個區域已然成為常識。這些常識,在關鍵時刻成為庇祐香港700多萬人的護身符。24日,“韋森特”過境,經歷了13年來最為嚴重颱風侵襲的香港,迄今尚無人員死亡報告。
明天是37名遇難者的“頭七”,另一場暴雨仍在陰雲中醞釀。在付出這麼多生命的代價之後,誰來對人們頭腦中的這些空白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