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汶川:鋪築經濟社會發展錦繡路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2日 1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阿壩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編者按

  芳菲四月,萬物復蘇,生機盎然。走進汶川,映入眼簾的是漂亮的村寨、嶄新的城鎮、如織的遊人、喜人的種養殖場、忙碌的工廠……災區百姓喜遷新居,公共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特色産業發展生機勃勃,生態功能修復成效顯著,藏羌文化保護初見成效,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取得舉世矚目成果。如今的汶川縣,民生改善、産業振興、文化發展、民族團結,鋪築了經濟社會發展錦繡路,在和諧團結的氛圍中實現了率先發展,四川西進的橋頭堡地位得到彰顯。

  記者 阿生 楊剛 實習記者 秀全 和斌

  4月的汶川,天氣轉暖,春意盎然。行走在震中大地,穿行在岷江河畔,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汶川特大地震後的第4個春天,記者重訪震中汶川,再次踏上這片牽動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心的土地。一座座特色鮮明的魅力城鎮拔地而起,一個個重獲新生的村莊煥發出勃勃生機,一條條鄉村公路環繞山間,一間間工廠馬達轟鳴……

  3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傾心關注和廣東省的傾力援助下,汶川縣委、縣政府按照“遵循規律、以人為本、趨利避害、優質高效、加快發展”的重建思路,突出城鄉住房、公共事業、基礎設施、重大産業四個重建優先,全力以赴打好災後恢復重建決戰決勝之仗,並取得了重建發展的決定性勝利。

  如今的震中人如期實現了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既要住上好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的目標,災後重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鋪築了汶川經濟社會發展錦繡之路。

  謀發展 謀跨越 謀未來

  産業得到全面振興

  2009年7月14日,我州災後重建新型工業園區啟動儀式在汶川漩口鎮隆重舉行,標誌著汶川縣拉開了建設漩口鎮新型工業園區的帷幕。漩口新型工業園區計劃用3到5年時間建立成百億現代工業園區,將解決大量的當地務工人員,提升地方經濟的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

  近來年,汶川縣嚴格按照州委、州政府“工業強州”和“高開高走、強勁起跳”的工作部署,堅持“一主五化三加強”發展思路,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為發展方向,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強化服務統籌協調為保障,切實抓好“工業推進年”各項工作,工業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經濟效益明顯增加,發展後勁顯著增強,以鋁、鋰、電子材料、人工晶體、硅、電力六大産業為主導的工業發展體系基本形成,圓滿完成州定各項目標任務,工業經濟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實現了開門紅,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1年,汶川縣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25.1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59億元,同比增長16.9%,佔全州工業總量42.57%,佔全縣GDP總量61.5%,圓滿完成了年初州下達的目標任務,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全面超過震前水平;77個災後重建工業項目全部完成,累計完成投資32.39億元,完成計劃投資額的138.64%。

  工業園區壯大的同時也為汶川培養出了一批充滿活力的骨幹企業。阿壩鋁廠、立敦電子等規模以上企業已成為帶動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吸納了大量本地農民工、下崗工人就業,有力地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

  以漩口新型工業集中區為重點,以桃關工業園區、雁門工業園區為補充,以廣東汶川工業園、綿虒農畜産品加工區為幅射的工業佈局已然形成,加快了汶川工業的發展振興。同時,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具有優勢的新型工業,實現“三高一低”工業粗放模式向低碳環保效益型的發展轉變,加快了建設阿壩新型工業集中發展區的步伐。

  不僅工業實現了振興,新型農業和旅遊業振興的種子也在汶川大地上生根發芽。

  一條條乾淨整潔的馬路,一棟棟漂亮的“農家別墅”,一間間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商鋪裏生意火爆,遊客熙來攘往……春雨中的映秀鎮,充滿了生機。一個嶄新的映秀向世人展示著它迷人的風貌。

  3年來,汶川致力於將映秀建設成為旅遊溫情小鎮、防震減災示範區、汶川災後重建工程的樣板工程和“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紀念地。按照“戶戶有商鋪、家家搞旅遊”的要求,強化旅遊産業在災後重建中的龍頭地位,突出旅遊優先的思路,以旅遊業的發展帶動映秀鎮産業的優化與升級。結合映秀鎮旅遊集鎮的規劃建設,大力開發旅遊産品以及羌繡、震源石等特色旅遊紀念品;利用映秀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食用菌、獼猴桃、生豬養殖、大棚蔬菜、花卉等特色農牧業,增加群眾收入。

  震後,汶川縣草坡鄉依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花卉種植,發展生態農業。

  溫江騰傑園藝公司,是汶川縣引進“落戶”在草坡鄉的一家大型花卉種植公司。該公司去年在草坡花卉基地投入資金1100萬元,去年收入就達到了幾百萬元。該公司還聘請當地的租戶來公司種植花卉,解決部分租地戶的就業問題。同時還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教授他們種植技術和經驗,提高了他們的專業技能,為他們今後當老闆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和經濟基礎。

  村民陳代友在入駐企業技術幫扶下,辦起了自己的花卉種植基地。他告訴記者:“我家有6畝地用於花卉種植,主要種植香水百合和鐵炮百合,在種植資金方面,政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補貼了10萬元。在種植技術和銷售方面,入駐企業給我解決了後顧之憂。”

  在企業的幫扶帶動下,花卉種植戶不再為花卉種植技術發愁。同時,企業和農戶抱團發展,形成了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拓寬了銷售渠道,帶動著草坡鄉花卉種植業飛速發展。

  2011年,汶川縣結合災後恢復重建和“建設岷江河谷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完成農業總産值2.85億元,同比增長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81元,同比增加1016元,增長25%。

  好房子 好風景 好産業

  群眾生活蒸蒸日上

  “這裡的房子真漂亮!”到三江旅遊的各地遊客不時地發出感嘆。走進汶川三江鄉,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嶄新漂亮的新農村,一幢幢融合了現代與藏族風格的嶄新安居房、安置房巍然矗立。一路看過去,水鄉藏寨大門、明月亭、藏家風情園、惠州公園、惠江公園、惠州會館、民俗廣場、步行水街、三江口觀景亭、河壩至照壁索橋,一路亮點紛呈,給遊客驚喜不斷。藏家風情的農家樂,家家都門庭若市、異常火爆。這裡的人們個個臉上綻放著幸福的微笑,一個功能齊全、風景優美的藏鄉旅遊集鎮展現在世人面前。

  據悉,三江鄉原本就是個旅遊勝地,遭遇大地震之後,很多旅遊設施被毀。惠州援建隊伍全力打造以“三江水鄉藏寨”為主的藏家旅遊集鎮品牌,配合汶川縣啟動國家4A級景區創建。以“精品景觀、精美村寨、精緻農莊”為發展方向,以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為抓手,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以“世界汶川、熊貓家園”為旅遊定位,在短短3年時間內,已經成功創建了汶川世界自然遺産大熊貓棲息地汶川三江生態旅遊景區。

  據河壩村村委會主任雷之平介紹,藏家風情園農家樂於2009年修成,共28戶,能同時接待400人就餐住宿。在藏家風情園農家樂,遊客能品嘗到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農家菜,有藏餐、臘肉、野菜……去年,全村有10戶農家樂被縣旅遊局評為2星級農家樂。

  雷之平家也開起了“惠援居農家樂”,面積440平方米,有12個標間。“去年,我們農家樂收入15萬多元,旺季一天就能收入2000多元。”雷之平高興地説。

  房子修好了,旅遊景點打造好了,進一步發展産業是汶川縣各地群眾的共同願望。國家4A級旅遊景區大禹文化旅遊區景點之一的綿虒鎮三官廟,依託當地特有的氣候和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甜櫻桃種植業。

  三官廟村146戶、541人,去年,全村賣甜櫻桃收入了近200萬元,收入最多的達9萬元,最少的也在1萬元以上。

  村民高孝峰家裏一畝五分地,賣甜櫻桃收入了9萬元。“櫻桃剛出來的時候能賣到60元一斤,最便宜也賣30元一斤。我家60元每斤的櫻桃就賣了400多斤。”高孝峰高興地説。

  三官廟村村支書熊作貴告訴記者,村裏的甜櫻桃銷路不愁,一般都是自産自銷,經銷商提前就到村裏來預訂,遊客也會親自到地裏採摘,剩餘的擺在家門口就能賣完。

  素有“櫻桃之鄉”之稱的汶川縣克枯鄉,水果産業蓬勃發展。周達村地處高半山,海拔1800—2200米,全村4個村民小組,有192戶人,農業人口765人。目前,全村主導産業為水果種植業,現已種植甜櫻桃700余畝,近兩年發展青脆李、紅脆李種植300余畝。

  “海拔1800—2000米適合種植甜櫻桃,我們這土地黃泥夾砂更有利於果樹生長。去年,全村甜櫻桃産量約50000公斤,收入近200萬。收入最多的村民7畝多地收入了13萬元。”周達村村委會主任李從學告訴記者。

  “我去年賣甜櫻桃收入了4萬多元,以前種蔬菜賣,每年能有1萬元的收入就很不錯了。”村民余光榮説。

  李從學介紹,村裏2001年從種植青蘋果轉為種植甜櫻桃,當時櫻桃樹苗由國家免費提供。5年後開始挂果,但前兩年産量都很低,2008年後産量開始逐漸提高。“我們還成立了汶川縣甜櫻桃協會,主要負責請專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聯絡銷售渠道。目前,最薄弱的就是整形拉枝技術,下一步就是要通過技術培訓,加強對甜櫻桃樹的管理。”李從學告訴記者。

  房子修好了,風景更美了,産業發展起來了,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這是在汶川縣各鄉(鎮)、村寨採訪時,群眾對災後重建後的新生活樸實而深刻的描述。

  解民憂 惠民生 聚民心

  實現了新的目標

  通過3年恢復重建,汶川縣17953戶農房重建、4487戶城鎮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受災群眾全部搬進新房。新房民居,連綿成片;現代化學校,佈局科學;醫院診所,遍佈鄉鎮;橋梁公路,穿山越谷;村鎮園區,生機盎然。標誌著汶川人民過上了舒適而溫馨的生活。

  走進汶川縣農民工公寓,農民工協會的會員們正在接受縣人事局的專家們的技能培訓。

  “我是最早一批加入農民工協會的,只要協會有培訓我就都會參加,在種養方面學到了很多技術,今年,打算回家發展養殖業。”來自汶川縣雁門鄉通山村的三輪車夫柴子文告訴記者。

  為了幫助農民工解決就業問題,汶川縣不僅建起了農民工公寓,為農民工解決吃飯和住宿問題,還成立了農民工協會,為進城務工人員組織職業技能培訓,無償提供就業信息和法律諮詢,幫助農民工與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指導他們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據悉,在汶川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幫助下,農民工公寓成立了農民工培訓中心,不定期組織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汶川縣縣委組織部、涉農部門以及住建、司法、人社、縣委黨校等相關部門的業務骨幹和技術人員不定期對農民工協會會員進行種養殖技術、建築施工技能、法律法規等集中培訓,每年組織各類培訓不少於5期,培訓人員500人次,全面提升了農民工協會會員的勞動技能、法律、法規等知識。

  為促進汶川教育的發展,幫助家庭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汶川縣實施了貧困生國家助學金政策,資助對象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農村在校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生。截至2012年1月9日,全縣共有3295名學生獲得了國家助學金,總發放資金為291.67萬元。

  幫助群眾致富,是民生問題的關鍵。2011年四川省第三屆鄉村文化旅遊節在水磨鎮開幕,標誌著通過三年的災後恢復重建,汶川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基礎已經具備、大戰略已經確立、大産業初現雛形、大市場勢頭強勁、大效應開始釋放、大格局基本形成。

  災後重建,汶川縣堅持把旅遊産業放在重要位置,明確提出了“旅遊統籌、全域景區”的旅遊發展理念,三年時間,汶川創建了三江生態旅遊風景區、水磨古鎮景區、映秀“512”紀念地景區、大禹文化旅遊區四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旅遊産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群眾也依託旅遊業的發展,鼓了腰包,樂了生活。

  給生態讓步,為旅遊轉型,這是汶川探索出的一條災區旅遊發展的新路。據悉,2011年全縣共接待遊客366.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7.7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7.3%和186.6%。

  在恢復重建中,汶川縣始終圍繞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民族地區幫扶、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文化體育及幸福美麗家園建設等惠民政策,大力發展民生,保障了群眾安居樂業,實現了“家家有新房,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的目標。

  新家園 新生活 新風尚

  “感恩奮進”、“民族團結”成為新風尚

  一棟棟別具藏、羌特色的民居坐落在山水田園間,一條條硬化水泥路連通各家,一處處活動中心健身設施齊全……如今的震中汶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産條件變了,生活環境變了,群眾的生活習慣和內容也在改變。

  在汶川縣威州鎮新橋村的農家書屋裏,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翻閱書籍。看書在新橋村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不論是農閒還是農忙時節,前來看書、借書的村民都絡繹不絕。

  “農家書屋滿足了村民學習知識的願望,現在打牌、喝酒等不良風氣得到了改善,讀書學習的習慣正慢慢養成。”新橋村村委會主任告訴記者。

  每天下午,在汶川縣避災廣場上都會看到一群老人在跳舞,他們是威州鎮老年活動中心老年舞蹈隊的老人們。“老年活動中心成立以前,我要不就在家看電視,一整天待在屋裏不出門,要不就是打麻將。地震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威州鎮重建了老年活動中心,現在我每天下午和其他老人一起跳舞,過得很充實。縣上有活動還經常邀請我們去助興,溫總理都觀看過我們的表演呢。”老人余成貴告訴記者。

  華燈初上,水磨鎮和諧廣場,匯聚了身著藏、羌、漢等各族民族服裝的群眾,伴著鍋莊舞曲的旋律,跳起了歡快的舞步,把這個多民族聚居的美好家園裝扮得更加迷人,讓我們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偉大力量。

  “災區群眾的生活變化如此之大!他們的生活內容很豐富,精神面貌很好。新生活給他們帶來了新的精神風貌。”來自重慶的遊客蔣先生看到汶川人民的變化,感慨地説。

  生活好起來了,感恩奮進的感情也悄然在汶川各族群眾心中孕育。

  高高的民族團結柱矗立在岷江之畔,是汶川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恢復重建精神力量的真實寫照。

  行走在汶川大地,處處飄揚著五星紅旗,感恩奮進的情懷已經成為汶川人民加快發展的動力。

  2011年,銘記黨恩的汶川群眾掀起了“千村同唱感恩歌”的活動高潮。從幹部到群眾,從老人到孩童,各族群眾紛紛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抒發感恩真情,唱響感恩之曲,展示了新時代汶川人民全新的風尚。

  “感恩奮進”這是我們採訪時汶川群眾説的最多的一句話,而發展就是最大的感恩,過上了新生活的汶川人民正以嶄新的面貌回報著全世界人民的關心和關注。

  新家園建起來了,汶川各族群眾也過上了幸福新生活,“感恩奮進”、“民族團結”也成為了全縣群眾精神生活新風尚。

  在3年多災後恢復重建中,汶川始終圍繞州委“發展為要、穩定為重、民生為本、團結為根”的方針,大力發展民生、調整産業。如今的汶川,民生改善、産業振興、文化發展、民族團結……

  浴火重生的新汶川,以嶄新的姿態站在世人面前。

熱詞:

  • 科學發展觀
  • 拉枝
  • 汶川縣
  • 錦繡路
  • 鋪築
  • 經濟社會發展
  • 民族團結
  • 岷江河谷
  • 甜櫻桃
  • 農家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