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曾經煤礦遍地開花的山西,在關大並小、以優並劣的資源大整合政策下,其煤炭業正在朝著集約化、規模化的方向升級。但長期依賴煤炭支撐經濟發展,山西轉型之路必然經歷陣痛。
障礙:“一煤獨大”陷窘境
在山西發展不同的歷史階段,“煤炭”始終是其産業經濟難以繞過的一道“坎兒”。一煤獨大,産業結構呈現畸形。
1984年,“八大統配煤礦”的格局被打破,一時間煤礦在山西遍地開花。“最多的時候,礦井近400處,登記在冊有3.6萬多個井口,尚不包括‘黑煤窯'。”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志超説。
當時低下、粗放的生産管理模式,也導致煤炭資源浪費嚴重,小煤窯回採率不足15%,每年因偷採、漏採、超採、亂採而破壞和浪費的煤炭資源約20億噸,此外還造成當地環境污染、地表塌陷等一系列生態危機。
這也引起了國家及山西的高度重視。按照相關政策,從2000年起逐步開始整頓小煤窯。根據中央政府2011年5月25日公佈的數據,山西年産30萬噸以下的礦井已全部關閉,在保留的1053座礦井中,70%的年産量都在90萬噸以上。
但是資源的整合尚未打破山西僵化的産業佈局。據統計,2000年到2009年間,雖然山西省GDP增速非常快,但主要還是依賴煤炭開採以及與煤炭相關的四大類産業。今年上半年,山西第二産業投資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9.8個百分點,但第一、第三産業投資增速分別回落58.5和2.3個百分點。可見工業倚重煤炭的格局依然。而5億元及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也説明新建項目少、大項目接續嚴重不足。
業內人士指出,産業結構單一化、重型化,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山西經濟轉型跨越中面臨的最大障礙。
山西一煤獨大的格局是隨著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出臺和執行,“為了趕超英美”,各地“工業先行”,對煤炭的需求大漲的情況下形成的。“建國初期,山西的輕工業發展迅速,山西無線電廠生産的春筍牌黑白電視機,被當時國家信息産業部認定為金牌産品,在全國的銷量非常可觀。華冶電子手錶、長治自行車等輕工業的發展也極有成效。山西的平遙火柴,雲澤肥皂、洗衣粉,在本省的市場佔有量十分高。但就是因為一煤獨大的發展格局,導致其他産業相繼萎縮,春筍電視機、長治自行車曾經的輝煌不再。”馬志超説。
馬志超表示,“一煤獨大的格局是在歷史政策導向、能源需求以及山西自身的資源結構合力下形成的。如果能及時調整投資領域和投資結構,山西就不會面臨現在的窘境。”
難題:如何“先行先試”
面臨窘境的山西亟待轉型發展。
隨著2010年年底山西省成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轉型”成為山西的重點熱詞。與此前不同的是,這次“綜改區”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特區”,將在政策上享有改革的先行先試權。而且,先行先試會涉及財稅、土地、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
山西是資源能源大省,轉型不僅僅具有重要的標本意義,還是一次特有的經濟發展機會。記者多方採訪發現,雖然,配套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方案還未出臺,但山西很多地區已在爭先恐後向省委遞交申請,希望成為試驗區。據有關人士透露,孝義、忻州等市都在遞交之列,以求獲得發展先機。
但是,“目前方案還存在較大的爭議。”上述有關人士表示,“山西省轉型的目標、路徑很明確,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先行先試'。具體措施尚不明朗,個別部門單從自身利益出發,缺乏統籌兼顧的戰略思維。例如一些個體戶恨不得將個體稅全免了……而不是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尋找可以突破的立足點。”
尷尬:觸不到終點的轉型
實際上,山西省在經濟轉型的問題上已經摸爬滾打了多年,但往往“停留在喊口號階段”。這是記者在採訪中,當地政府很多官員的感受。
“山西省早已認識到從能源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從人文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問題。”馬志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山西的經濟結構調整甚至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一方面是國家對山西能源倚重的戰略,另一方面是山西本身的能源慣性導致經濟結構不好調。”“因此,整合煤炭資源、關小並大等政策提出後,儘管當地政府極力推動,轉型工作卻沒有實質性進展。”馬志超説。
2011年春,新的轉型思路提出:山西按照“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先行先試要求,結合産業特點,構建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城鄉生態化、市域城鎮化這“四化”的步伐,推進轉型跨越發展。但是,雖然大的思路是有了,但項目的真正落實仍然是問題。
業內有分析人士稱,這是因為山西眾多歷史問題纏身,轉型路上遭遇政策、體制瓶頸,以及産業弊病、市場失衡等問題,陣痛在所難免。
馬志超認為,山西經濟轉型的破冰“還需一代人的努力。”“五年內難以實現,十年可能會初見成效,二三十年後山西的轉型跨越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