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做舊倣古玉:文化傳承還是造假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0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錢 偉攝

  視覺設計 蔡華偉

  俗話説,盛世收藏。不過,收藏市場的異常火爆,也衍生出藝術品造假,特別是文物造假的問題:金縷玉衣鉅額騙貸案、漢代玉凳造假風波……不勝枚舉,屢禁不絕。而前不久某網站發佈的《地下作舊産業調查》(又稱“中國文物造假地圖”),讓輿論進一步質疑收藏市場亂象:陶瓷造假重災區在江西景德鎮等地,玉器造假以安徽蚌埠為重災區,青銅器造假重災區則是以河南洛陽伊川縣煙澗村為代表。同時,這份地圖也將平日裏不顯山不露水的文物仿製産業暴露在聚光燈下,成為不少人口誅筆伐的靶子。

  文物仿製是否就等同於文物造假?它現在的真實生態究竟如何?又能否規範發展,走上有特色的産業之路?為此,記者實地走訪了安徽蚌埠、河南煙澗村等“榜上有名”的地區,力圖調查文物仿製産業的現狀,探尋産業發展的可能路徑。

  ——編 者

  安徽蚌埠不産玉,卻是全國最大的玉器集散地之一。

  在玉器行業,蚌埠倣古玉一直有著較高的聲望和工藝水平,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頗受追捧。

  從1958年成立蚌埠玉雕廠至今,蚌埠玉器市場翻跟頭似地發展。如今,這裡的生産經營商家達到4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6萬多人,年産值超過20億元。

  現狀

  生意很冷清,不少專做舊玉器的工匠都下崗了

  從合蚌高速蚌埠路口下,沿路20分鐘車程,就看到了蚌埠光彩玉器城。這裡是蚌埠最大的玉器銷售地,集中了約1600家商鋪。

  “1995年前後是蚌埠倣古玉器最鼎盛的時期。”蚌埠市文物管理處文物部主任趙蘭會介紹,“2000年後,港澳臺和東南亞市場趨於飽和,但國內市場興起,使得蚌埠倣古玉器仍舊紅火。”

  但是走進玉器城,記者並沒有看到想象中喧鬧的場面,顯得十分冷清。

  談起生意,一個老闆直搖頭:“不做倣古玉了。媒體報道後,外面都認為倣古玉是假的,本來利潤就小,現在更賣不出去,不少專門做舊玉器的工匠都下崗了。”

  “之前在玉器城,不管是倣周的璜,倣漢的璧,還是倣南北朝的辟邪,都亮堂堂擺著。現在因為炒作倣古玉是假玉,店家也忌諱,擺出來的就少了。”蚌埠市玉雕協會秘書長成成説,“關鍵是門外人對倣古玉的概念沒弄清楚。業內把倣照古形、古制、古工藝的玉器都統稱為倣古玉,其中大多為新玉,而大家通常認為的打磨做舊的倣古玉器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成成介紹説,“蚌埠市場倣古做舊的玉器,多是加工作坊從蘇州、揚州、南陽等地買來玉器半成品,然後打磨做舊,製成倣古玉器成品並批發給玉器商,玉器商再分銷到各地。”

  “説做舊的倣古玉是假玉實在冤枉,它所採用的材料都是真正的玉石。”蚌埠市玉石學會會長李家喜説,“另外,店舖會明確標出是否為倣古工藝。”

  成成坦言,做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遮掩瑕疵,同時體現工藝美感,但品相再差的玉也是真玉。

  蚌埠市玉雕協會副會長張平也認為,好的倣古玉器都是新玉,不會也沒必要做舊,只是造型、圖案等倣照古制。

  傳承

  做舊倣古玉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玉器倣古由來已久,宋代就有專業的倣古玉器匠人,清代至民國倣古之風尤盛。蚌埠玉雕協會代表作‘碧玉龍缸'是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保護成果展中唯一一件玉雕作品。”蚌埠市博物館副館長辛禮學介紹。

  “蚌埠做舊的倣古玉器不少都是處在中間加工環節,僅做坯料的打磨、做舊、銷售。這樣既避開了進料走眼的風險,也避開了玉器倣品設計造型、紋飾等技術環節。”張平説,“但不少成熟工匠倣古做舊水平相當高超,有實物最好,沒有實物,有照片也行。”

  “做舊倣古玉的流程大概分為選料、切料、雕琢、打磨、著色、拋光、包漿等幾個環節。”辛禮學介紹,“做舊倣古玉在選料時會偏重選擇那些帶有瑕疵可以方便著色的玉材。”

  做舊倣古玉的關鍵環節是打磨、著色、拋光和包漿。“對於機器雕琢中産生的痕跡,都可以用細油石打磨處理掉,倣不同時代的古玉,手法也各有不同。”辛禮學説。

  “打磨完畢就是著色了,行內戲稱‘油炸烹炒'。”成成介紹,“實際就是對玉坯進行加熱,使玉坯表層結構漲裂或疏鬆,然後趁熱,或整體、或局部將玉坯浸入配好的染料缸裏浸染上色。”

  上色完畢就是拋光,工藝並不困難,一般用振機拋光即可。“最後的包漿環節是為了模倣古物表面的厚重光澤,工匠或用棉布反復擦,或是在機器當中安裝毛刷進行半機械化操作。”辛禮學説。

  “做舊倣古玉本身就是工藝品,每件玉器都耗費了一個甚至多個匠人的心血,也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安徽省政府參事、工藝美術大師楊其鵬認為,倣古玉不管是否做舊,都不同於造假,倣古做舊的玉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其實,做舊倣古玉器也不是沒法識別,因為不少工匠只能從圖片上參考,很難做到不留破綻。有時候一件作品上同時出現幾個朝代的特徵造型、圖案,一下就看出來了。”楊其鵬説。

  問題

  為做舊的倣古玉器偽造專家認證、冒充古董出售或拍賣

  辛禮學坦言,目前倣古玉器市場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給做舊的倣古玉器偽造專家認證然後冒充古董出售或拍賣。

  “有人在市場上買到做舊倣古玉器之後,會買通專家、更換包裝,然後冒充古董出售騙取錢財。”成成無奈地説,“做舊的倣古玉器售出之後,蚌埠的玉器生産企業和行業協會都無法控制,對於此類欺詐行為,還需國家加大打擊力度。”

  “玉器市場上,有些所謂的專家連東西都不看,只要給錢就出具認證證書,這也使市場更加混亂。”李家喜説。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目前蚌埠市玉器行業大多仍沿襲作坊式的傳統業態,主要分佈在北工地、太平街、延安裏、余慶苑、淮上區等地,經營戶雖多,但規模普遍偏小。

  此外,不管是刀法還是圖案,蚌埠玉器市場流通的産品大部分都是倣古作品,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99%以上的産品都在倣古。對此,辛禮學説:“玉器市場的創新作品相對很少,從另一個角度來説,也留出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當然,既存在機遇,也有不小的風險。”

熱詞:

  • 倣古玉
  • 倣古工藝
  • 做舊
  • 玉器城
  • 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