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國家也不斷出臺措施引導公眾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督。經過一年的過渡期,國家強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于4月20日起正式實施。通則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劑必須在食品標簽上明顯標注,並使用通用名稱,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給食品添加劑強制穿上“通俗馬甲”,目的是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然而,這並不能消除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究其原因,食品添加劑的危害不在於用什麼名稱,而在於該不該使用、用量應該限制在多大範圍之內。同時,無論使用何種形式的名稱,百姓對其標準往往知之甚少,即便能看得懂配料表,也無法逐一與標準進行檢查比對。
因此,強制標準的出臺雖然對標簽信息的規範有積極意義,但對於數目龐雜的食品添加劑,不能完全依賴商家的自律,也不能把“鑒定”其對健康有何影響的任務交給普通消費者,更不能把普通消費者當成懂行的“化學家”,寄希望於他們能憑藉一張配料表來監督食品生産。食品安全應繫於建立牢固的監管鏈條,繫於相關職能部門嚴格履行職能,唯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事實上,由於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我們並不缺少相應的法律和制度。刑法就特別單列了“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對這些監管不力的行為,也一直都有相應的處罰條款。依據這些法律條款保障食品安全並不難,然而食品安全領域仍然屢屢曝出問題,監管的執行力不到位是關鍵。相關監管部門需要本著對消費者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在各個監管環節都緊繃食品安全這根弦,樹立主動監管、主動作為的意識,加強監管的日常介入,確保老百姓餐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