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1世紀商業評論》5月刊上
北京東南五環外,沿地鐵亦莊線,出經海路站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塊已經平整完畢的空地。這個總面積4.5 萬平方米的地塊,繞行一週大約需15 分鐘。不過,雖然空地四週已經圍起了綠色鐵架,但卻看不到任何破土動工的跡象。4 月中旬,本刊記者在現場看到,空蕩蕩的地面上沒有任何告示,只是壘著幾垛紅磚,一個工人正躺在上面,享受著春日的陽光。
在北京國土資源部門的網站上, 這片空地被標記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路東區E16C1-1、E16C1-2 地塊”。2012 年1 月10 日,“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以底價2.95 億拍得這塊土地,用途為“商業金融”。如果一切順利,若干年後,京東商城的總部和北京物流中心,將在這裡拔地而起。
與此同時,在上海嘉定區婁塘鎮的“工1014 號地塊”,京東商城佔地面積近10 萬平方米、號稱“亞洲一號”的上海物流中心,已于4 月11 日正式奠基,規劃總投資3 億元。4 月19 日,工地上已矗立起高高的打樁機,2012 年年底之前,首批廠房便可建成。
此外,在廣州、武漢、成都、西安、瀋陽等地,京東均有計劃或已經拿下大幅土地,用於投資建設物流中心。而早在2009 年,在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 劉強東的家鄉江蘇宿遷,京東已拿地538 畝(36 萬平方米)。
按照京東商城的官方口徑,它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商業領域的又一個神話:過去5 年間,其交易額從2007 年的3.6 億飆升至2011 年的309 億。而其近兩年來頻頻宣稱的大手筆投資(2011 年8 月,劉強東公開稱,3 年內京東將投資100 億元用於物流建設),似乎也在努力證明,這是一家雄心與實力兼具的生猛企業。
不過,2012 年3 月以來,在創立14 年、進軍電子商務8 年之後,這家聲稱已經融資超過15億美元、估值高達100 億美元,但仍未展現出清晰盈利前景的B2C 公司,卻遭遇了來自內外部前所未有的不安與懷疑:鉅額虧損、資金鏈緊張、管理層與投資方內訌、被迫上市融資……
而競爭對手此時也非常樂意“落井下石”。
3 月下旬,一份據稱來自“京東聘請的投資銀行”的簡報開始大規模傳播。簡報稱,京東商城2011 年的實際營業收入(不含POP 平臺)約為34 億美元(合210 億元人民幣),遠低於京東官方宣佈的309 億元(扣除POP 平臺交易額後,約為270 億元人民幣),而京東的毛利率僅為5.5%,當年虧損額高達1.8 億美元(合11.3 億元人民幣)。雖然京東回應説“從未向任何投行人士提供過數據”,不過,一位參與爆料的人士堅稱,“數據非常靠譜”。
與此同時,噹噹網董事局主席李國慶也公開表示,“京東的資金只能維持到8 月至12月,12 月是最後期限,必須抓緊時間融資或者IPO,否則會很難過”。4 月17 日,劉強東通過微博打破沉默,強勢設下賭局,聲稱“可以讓質疑者查看京東賬戶,若賬上少於60 億現金,自己主動捐贈1000 萬,否則請質疑者捐出500 萬”。李國慶雖未應戰,但仍指稱京東“財務問題複雜”,“我想看老劉的賬,可需要上百人的會計團隊(噹噹網上市前審計只來了20多個人)”。
相比外部“謠言”,劉強東面臨的更大挑戰,是京東內部的“不安”。
一位前京東管理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京東的估值神話緣起于六個推論:第一,電子商務前景廣闊;第二,B2C 發展潛力高過C2C;第三,中國一定會誕生一個類似亞馬遜的B2C 公司;第四,京東目前看起來最像“中國的亞馬遜”;第五,B2C 模式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很難一上來就盈利;第六,盈利拐點最終會出現,京東可以像亞馬遜一樣實現可持續發展。“你説這些觀點對不對?都對。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在京東一直沒看到這個拐點。”
這位人士直言,其在京東時一度非常茫然:自己全情投入,是否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目前仍在京東就職的楊迪(化名)也對本刊記者坦言:“如果沒有商業模式的創新,京東只能是一門微利的生意。但這是高層需要思考的問題。”
而曾經為京東的快速擴張提供資金支持的投資方,目前也已逐漸失去耐心。4 月,國藥控股電子商務項目經理、“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發文稱:“京東投資方與管理層存在矛盾,部分投資方急於拋售股權。迫於投資方壓力,(京東)預計無法等到2013 年再IPO”。據本刊了解,一家早期入股京東的機構,已聘請獨立第三方對京東各地的投資項目進行調研,以評估退出之可能。
2012 年4 月,不安與懷疑,充斥著京東商城內外。為了平息這一切,除了雄心和豪言,劉強東還需給出更多力證,展現出這家以“中國的亞馬遜”自居的B2C 公司的真實“錢途”。
投資“豪言”
似乎是為了與前述“來自投資銀行的簡報”呼應,4 月15 日,魯振旺通過微博發佈的一篇名為《京東商城的七大秘密》的文章推測稱,“京東商城2011 年毛利率為7%-8%,凈虧損約15億元”,並由此引發熱議。
雖然京東方面回應稱“這些數據實在很"離譜",但沒有人會否認京東商城的持續虧損,劉強東本人也承認這一點。
但劉強東給出的解釋是“投資未來”。2011年8 月,他在接受採訪時稱,“我覺得,持續虧損要看你虧在哪兒。我們所有的虧是虧在固定資産上,我們把賬上的現金轉化到不動的固定資産,這導致我們"暫時性財務開銷成本"太大。還有一次性投入,因為任何固定資産都會變成一次性成本的産生,所以暫時性的一次性成本也過高,超出了我們的財務承受能力,由此帶來了虧損。”
劉強東曾對本刊記者強調,京東如果不大規模投資物流,是可以輕鬆實現贏利的。但物流,恰恰是他認定的京東未來的價值和競爭力所在。
不過,喜歡自稱“東哥”的劉強東,似乎財務知識稍有欠缺。因為,京東對倉儲、配送設施的投入,只是流動資産轉變為固定資産,與盈虧無關。難怪,2012 年4 月劉強東設下賭局後,李國慶會調侃他説“搞不清現金、資金、凈資産”。
並且,至少到目前為止,京東在固定資産上的投資,與劉強東的“豪言”並不相符。
由於京東此前的高調宣傳,許多人一直認為,京東商城對固定資産的投資非常之大。2011年8 月,劉強東公開宣佈,“3 年內京東將投資100 億元用於物流建設”。而在與各地方政府宣佈合作時,這些大筆投資計劃也逐步披露:2010年12 月,京東宣佈在武漢投資5 億元建設華中電子商務港;2011 年3 月,京東宣佈,佔地258畝的物聯網基地及華南總部項目,落戶中新廣州知識城,項目註冊資本8 億元;2011 年9 月,京東宣佈,將在四川成都武侯區建設面積逾400畝的西部運營中心,而其在成都及西南地區的總投資額將超過5 億元。當然,投資最大的,還是位於劉強東老家江蘇宿遷的“京東信息科技園”,“項目總投資45 億元”。
本刊記者查詢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和成都的國土資源部門網站發現,京東通過“招拍挂”手續已經拿下4 幅土地:2011 年7 月,以3610萬元拿下武漢市“保稅區東吳大道南、高橋北三路西地塊”,土地面積96050 平方米;2011 年9月,以3360 萬元競得上海嘉定區“工1014 號工業地塊”,土地面積80006.5 平方米;2011 年11月,以6041 萬元競得廣州開發區JLGY-G3-1 地塊,土地面積100171 平方米;2012 年2 月,京東又拿下前述北京亦莊地塊。
不過,相比京東宣佈投資計劃的速度,這些項目的實際進展,卻要緩慢得多。
比如,京東商城早在2010 年4月就已宣佈上海“亞洲一號”物流中心計劃,直至2011 年9 月,它才最終取得土地,2012 年4 月才開始動工建設。而據江蘇宿遷當地媒體的報道,京東2009 年宣佈的45 億元投資計劃,仍在進行之中。劉強東2 月底在宿遷“察看”時稱,京東將“全力加快信息科技園一期工程建設,迅速啟動二期工程”。
據一位京東離職人員透露,京東目前運作的5 個一級物流中心,土地全部是租用的,京東的“投資”,只是對個別倉庫進行了改建或者擴建。
此外,2011 年12 月7 日,劉強東還通過微博宣佈,京東將購買300 多輛卡車,以自建幹線運輸(城市間的遠程運輸)車隊。但京東華東區一位基層物流經理向本刊記者透露,“現在,京東的幹線運輸仍採用外包形式,只是在城市中的運輸,採用自己的車隊”。
可以説,2012 年之前,在購地、建倉和購置車輛設施等大額資本支出項目方面,京東商城始終是非常節制的。劉強東的“投資”,多數仍只停留在“豪言”之中。
京東“錢緊”
但2012 年,京東商城的投資項目似乎正在加速。3 月,劉強東公開表示,京東2012 年整體的物流投資將達到36 億,包括土地、房産和各種設備採購等。也恰在此時,對京東資金鏈緊張的質疑,開始紛至沓來。
4 月,面對李國慶的質疑,劉強東回應稱“京東賬上現金至少60 億”,而在李國慶回擊説“(京東)財務很複雜”後,劉強東又稱,“我知道你説的是(現金中)還有供貨商貨款。我可以給你普華永道對京東的審計報告,可以證明京東凈資産遠遠超過60 億!這可是剔除應付賬款的!”
劉強東宣稱的“京東賬上現金至少60 億元”,或許反映了京東目前的真實現狀。但李國慶就“應付帳款”的質疑,也並非沒有道理。這就是零售業普遍存在的“類金融模式”,也即零售商利用“賬期”免費佔用供應商貨款。
考慮到京東目前對供應商的“賬期”為2個月(供應商供貨後,京東在2 個月內付款,實際可能長達3 個月),而其庫存週轉率約為11 天,這就意味著,在從供應商處進貨不到半個月後,京東便已完成銷售、收到貨款,但其向供應商支付貨款,卻在進貨2 個月之後,這些資金將在京東的賬上至少停留1.5 個月。也就是説,京東目前賬戶上的現金,包含了過去1.5 個月對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如果京東每月的銷售額為20 億元,那麼,它可佔用的供應商資金將高達30 億元。
當然,只要京東能夠維持其銷售規模,它就有可能繼續“免費”佔用更多的供應商貨款。不過,如果京東手中的現金,不斷被“經營虧損”和“固定資産投資”吞噬,其面臨的風險也將持續累積。
“説實話,老劉現在確實有錢,但京東總共融資不過100 億元人民幣,已經燒掉了一些,如果現有的戰略繼續下去,就只能寄希望於IPO 成功了,可是,萬一IPO 失敗呢?一個習慣高歌猛進的企業,一旦受挫,內部人員和供應商信心動搖了,挫敗很可能是雪崩式的。”庫巴網創始人、董事王治全對本刊記者説。雖自嘲“自己或許格局不夠大”,但王治全仍建議“京東應該進行戰略調整”合理利用超過15 億美元的鉅額融資,趁著現在資金仍有餘量,適度降低增速,放緩投資節奏,同時告別持續的價格戰,減少虧損。
另一電商高管也表示,劉強東此前“豪言”的投資計劃,高調説説也就罷了,但如果他真的打算大規模投建物流設施,那就可怕了。“按照京東現在的調門,10 萬平方米起的大倉庫,一起來必須是最先進的立體倉,一平方米的造價就是上萬元,建個倉庫要砸10 個億的資金在裏頭,對一個還虧損的企業來説,這真有點瘋狂了。”
如果説,投資物流是劉強東的自主選擇,那麼,京東深陷“持續的價格戰”,則是身不由己。
京東總部員工楊迪對本刊記者表示,現在電商行業有點“鬧”。“蘇寧和國美進軍電商的勢頭都很大,而老劉的性格又很霸氣,他的行事風格是不僅要領先,而且要把人家甩得遠遠的。其它企業不招惹京東也就罷了,真幹起仗來,老劉絲毫不會猶豫。而且,如果不能維持高增長和高市場份額,資本市場憑什麼給京東這麼高的估值?”
一位電商分析人士指出,作為京東的競爭對手,蘇寧和國美最大的“死穴”就是已經上市,需要向投資者交出合格的財務業績, 但客觀而言,在持續的價格戰方面,它們均比京東更有實力。在其看來,如果電商行業停止慘烈的“價格戰”,京東將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這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在京東身處輿論風口浪尖之時,3 月,國美網上商城與噹噹網合作的“國美電器城”,宣稱打造“全網最低價”。4 月蘇寧易購也啟動了“全網底價日”促銷,並稱為此投入了10 億元的貨源,讓利上億元。
面對後來者的挑戰,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為了鞏固、提高市場地位,京東將難以走出“價格戰”泥潭。雖然,根據艾瑞的數據,京東目前在B2C 市場(含平臺式B2C)的佔有率高達17.2%(僅次於淘寶商城的53.3%),不過,在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之中,京東的地位並不穩固。2011 年,這一市場的總體交易額為1791.1 億元,而2015 年,這一數字可能將超過1萬億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王治全看來,雖然京東賬上有“60 億元現金”,也並不意味著“不缺錢”。他表示,就京東目前300 億元交易額的盤子而言,它持有的現金是充裕的,但問題是“京東跑得太快了”,“如果京東的盤子按照著100%-200% 的增長速度往前衝,要讓生意持續轉下去,未來沒有大量的營運資金補充,是不可能的。”
的確,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其持有的現金也需相應增加,二者應同向變動。否則,企業的短期償付壓力過大,將導致“資金鏈斷裂”風險。從蘇寧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關係。
2006 年,蘇寧電器的銷售額為249億元,2010 年增長至755億元,這兩個數字與京東2011 年交易額和2012 年預期交易額(前述“投行簡報”數據為470 億元,京東官方數據為600 億元甚至1000億元)相倣。而2006 年,蘇寧持有的“貨幣資金”也僅為33.4 億元,不過,2010 年,這一數字已大幅增加至193.5億元。
上市迷途
對於如今內外交困的京東來説,如果能夠在短期內實現IPO,或者是完成新一輪融資,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事實上,被京東視為榜樣的亞馬遜,1997 年上市時也僅剛剛創立兩年,而其首度實現盈利,則要等到6 年之後的2003 年。
但近期,京東所遭遇的來自競爭對手的“公關戰”,恰恰與其日漸清晰的上市計劃有關。
早在2010 年6 月,劉強東就稱京東2011 年有望登陸納斯達克或香港資本市場,“不會有第三個地方”,但這一計劃最終未能成行。之後,劉強東多次強調“2013 年前京東絕對不會上市”,不過,2012 年4 月6 日,有消息稱,京東已經圈定美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擔任IPO 承銷商。
而據本刊了解,京東的IPO 計劃的確去年就已啟動,但具體的上市時間曾幾經變更。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京東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2011 年6 月前就已進駐京東,當時,京東對普華永道傳遞的信號是,希望在2011年下半年上市,不過,“京東內部關於上市時間的説法一直在變,最近的説法是2013 年上市”。
上述知情人士還稱,雖然未看到京東合併後的財務報表,不清楚具體的經營狀況,但據其了解,“除了不掙錢,京東其他運營層面都不錯,比如,沒有大量庫存減值的現象,而且它對很多供應商都很有話語權,賣不出去的貨可以退掉”。
雖然京東的持續虧損路人皆知,但時至今日,其“虧損額”仍是一個秘密。前述“投行簡報”稱, 京東2011 年銷售額為210 億元, 凈虧損11.3 億元。按照這一約5.4% 的“虧損率”,京東2007 年至2011 年的銷售額以370 億元計(其中,2007 年至2010 年為京東官方宣佈數據,2011 年以210 億元計),其累計虧損額為近20 億元。
而2007 年以來,京東官方宣佈的融資共有三輪,投資方包括今日資本、老虎基金、俄羅斯投資公司DST 等,累計融資額高達15.31 億美元(合近100 億元人民幣)。如果京東此間累計凈虧損近20 億元,那麼京東目前的凈資産仍應在80億元左右。這也與劉強東4 月與李國慶叫板時的口徑一致,即“京東凈資産遠遠超過60 億元”。
但對京東來説,1997 年亞馬遜在“營業收入僅1.47 億美元、凈虧損0.27 億美元”的情況下仍能成功上市,已是一個很難複製的奇跡。在今天的資本市場,“不掙錢”並且無法展現清晰的“錢途”,已成為京東上市計劃中最大的硬傷。2011 年之後,劉強東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以增強京東的造血能力,至少是減少出血點。
在“節流”方面,據媒體公開報道,2011年11 月,京東宣佈對39 元以下訂單收取5 元運費,結束了多年來“全場免運費”的政策;2012年4 月,京東又宣佈對誤購商品的上門取件服務收取最高為50 元的運費。
在“開源”方面,京東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毛利率”。與亞馬遜對比,京東最大的差距就是,前者1995 年創立至今,毛利率始終保持在20% 左右,2011 年的數據為22.4%。當然,亞馬遜的高毛利,是以“技術和創新”為前提的。
而從競爭激烈的3C 行業起家,以及長期的價格戰,卻讓京東始終無法擺脫“低毛利”魔咒。據魯振旺推算,2011 年,毛利率僅4%-5% 的3C 産品貢獻了京東約50% 的交易額。前述“投行簡報”也顯示,2011年,京東的毛利率僅為5.5%,2012年,它的“目標毛利率”則是9.2%。
一位京東內部人士也向本刊記者透露,2012 年,京東對採購人員“毛利率的考核要求”普遍上調了。在京東,對採購人員進行績效考核的核心指標就是“規模”和“毛利”。
“2011 年下半年,公司特別強調規模,有兩三個月,毛利在"績效考核指標"中的佔比,甚至被調整至10% 以下。”上述人士稱,“但今年,對毛利指標強調多了,目前是規模佔比60%,毛利佔比40%”,“公司希望採購人員能多與供應商協調,以京東的規模增長優勢,將毛利率水平提高15%-20%,比如,大家電的毛利率能從6% 提高到8%”。
2012 年2 月,京東一個供貨商爆出的“合作協議”顯示,京東不僅要求其以最低價供貨,而且須保證20% 的毛利率,且毛利總額不低於100 萬元。
而2010 年以來在“毛利更高”的百貨業務上的持續發力,則為京東提高“整體毛利率”提供了另一選擇。目前,其約10% 交易額來自百貨。一位京東百貨供應商告訴本刊,與2011 年相比,京東對毛利率的要求明顯提高了。“直營業務一定要求保證30% 的毛利率,這是強制性要求,如果達不到30%,就要提供額外的返點。以往,我和他們只是談一個總毛利率,現在,每款産品都有要求,去年還沒有這麼嚴格的數字指標。”該供應商揣測説,“這應該和京東的IPO 計劃有關,他們需要賬面上做得好看一點。”
而進一步做大規模,從供應商處爭取更多的資源,被京東視為改善經營業績的最有力舉措。因為,京東目前獲得的支持,還遠不及蘇寧、國美。
4 月,京東新任CMO 藍燁親自登場,主導了與家電廠商800 億元採購訂單的簽署。此舉的目的,無非是告訴家電製造商,京東就是個現實的重要渠道,希望它們能給予一樣的資源和政策。曾在聯想任職15 年的藍燁對本刊稱,他的使命之一就是“幫助京東構建與供應商的戰略合作夥伴,因為我非常了解它們的想法和操作思路。”
而劉強東本人,則對開發京東的“平臺價值”寄予了厚望。這是一種類似于淘寶商城(天貓,平臺式B2C)的業務模式,即,京東不自主銷售,而是向其它零售商提供B2C 平臺(POP平臺),並收取相應的“管理服務費”。2011 年,POP 平臺為京東貢獻了10% 的交易額(近30 億元),而2012 年,劉強東的目標是150億元。
甚至,將京東作為一個“廣告平臺”,也能夠帶來不少收入。本刊獲得的一份京東廣告報價單顯示,其首頁焦點圖一天的“刊例價”為4 萬元。
不過,隨著京東業務規模的擴大,其剛性支出也將大幅增長。其中最顯而易見的是人力成本。前述前京東管理人士指出:“京東的人均産值一直在150 萬元左右徘徊,銷售收入和僱員數量基本保持正比例關係。比如,倉儲人員稅前工資大概是3000 至3200 元,不含四險一金,配送人員基本在4000 塊錢以上。這些人佔公司總人數的60% 以上,這部分成本未來會剛性增長。”
截至2012 年2 月,京東商城員工總數超過2.4萬人。劉強東宣稱,2012 年,京東還計劃招聘2.5萬人。而據魯振旺估算,京東2011 年的人力成本已高達15 億元。
那麼,京東能夠按照劉強東設定的路線繼續高歌猛進嗎?
在王治全看來,京東當然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這依賴於一系列“概率性事件”同時發生:市場環境相對理性,京東自營業務大體盈虧平衡或者微利;POP 平臺發展順利,貢獻盈利;供應商維持信心,賬期是持續而穩定的;人員規模激增的同時,內部管理是可控的;最後,資本市場回暖,京東的高估值能夠兌現,在有資金需求的時候,能夠順利IPO。
但是,所有的好事,京東都能趕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