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中美貿易博弈:中國應主動出招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商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從掄起“反傾銷”大拳,到舉起“反補貼”屠刀,從撒開徵收懲罰性關稅的大網,到聯合盟友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內,美國對中國動用的“火力”不僅量級兇猛,而且手段彪悍。

  美中貿易逆差的真與偽

  美國之所以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大打出手而且接連出招,按照其政界和商界人士的一致解釋,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存在大量的貿易逆差,而且這種貿易不平衡導致美國企業遭受衝擊,失業率居高不下。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貿易逆差達5580億美元,為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對華貿易總赤字超過2950億美元,也為歷史最高水平。

  客觀分析,中美貿易的失衡有著深厚的國際産業分工背景。中國的加工貿易是屬於兩頭在外的生産與貿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賴進口、最終産品主要用於出口,大部分由外商投資企業進行。據中國海關統計,2011年外資企業出口占全國出口的52.4%,而在這些外企中,美資企業佔約60%。這就意味著,組成中國順差的許多利潤流進了外資尤其是美資企業的腰包,而中國只不過是一個缺乏實際意義數據的佔有者。

  導致美中貿易逆差的因素其實並不只來源於中國。一方面,迄今為止美國在高科技産品等領域對中國存在著出口限制,特別是軍用品和軍民品的限制更為嚴格,由此拉低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對來自於中國的直接投資屢屢設限和控制,導致資本項目長期逆差。由於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建廠受阻,不僅使得美國可以擴張的出口動能受到抑制,更使美國可以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削減貿易赤字的空間也得不到伸展。

  “山姆大叔”的陽謀與陰謀

  金融危機以來的美國政府始終在為復蘇和提振經濟左衝右突。儘管借助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美國經濟開始顯露曙光,但前行腳步依然緩慢而乏力,而且目前美國國內失業率仍保持在8%以上。與此相對照,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一直居高不下,在自身産品國際競爭力短期內很難得到提升的情況下,怪罪中國産品似乎就成為最容易也是最省心的辦法。

  由於勞動成本和環境成本的高企,美國企業在國內的利潤空間很難得到有效的增大,而低端製造業又是美國國內非技術工人失業的主要産業地帶。基於此,在美國具有競爭優勢的“中國製造”就成為被驅逐和被排擠的主要目標。

  “非市場經濟地位”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心痛之處,同時也是美國扼制中國最簡單的砝碼。資料顯示,中國當年是以“轉型國家”身份加入世貿組織的,並且按照約定在2016年之後中國將自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而隨著中國自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的期限越來越近,美國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撈一把”的心態會加速發酵。

  商業問題政治化在美國歷屆總統手中是一個百玩不厭的棋子。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日前一篇文章所説,“常識告訴我們,每逢雙年,美國‘羞辱’中國的事情就要發生。因為不是總統大選,就是國會中選”。

  被動接招與主動出招

  應當承認,中國存在著讓美國能夠挑起“貿易戰”的“口實”。長期以來,支撐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成本之上;同時,我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一直推行和維持著出口退稅政策,致使一些出口企業依靠財政補貼壓低出口價格,甚至出現國內外商品價格“倒挂”的現象。也正是如此,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

  最近十年間每當美國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時,中國往往採取增購美國國債或者超大規模採購美國産品的保守方法以換取對方的讓步。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維護中國的利益,反而會令美國政客形成一種不合理的預期。為此,中方必須挺直腰桿,並在必要的時候以牙還牙。

熱詞:

  • 中美貿易
  • 貿易不平衡
  • 貿易赤字
  • 貿易摩擦
  • 貿易問題
  • 中國海關
  • 貿易方式
  • 中國對外貿易
  • 中國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