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西湖龍井曝出一斤要價18萬元 獨特稀有抬高價格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商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春茶集中上市價格普漲,“天價茶”接連濃墨重彩接連登場。西湖龍井曝出每500克18萬元,河南一款名茶500克13萬元,更有所謂的“熊貓糞便茶”要價500克22萬元,相當於每克440元,堪比金貴。記者走訪發現,除了這些格外引人注目的“天價”茶,在馬連道茶葉一條街在售的高價名茶也並不少見,500克開出兩三千至萬元比比皆是。茶葉怎麼了,原本與柴米油鹽並列的開門七件事之一,緣何開始向奢侈品靠攏?

  缺人手

  人工成本推高價格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發佈的春茶産銷報告顯示,每年茶葉都會因為各種成本上升而有一定漲幅,尤其今年,雲南、廣西部分茶葉主要産地由於遭受持續低溫雨雪天氣的影響,一些茶葉産品上市晚近半個月,導致茶商和茶廠集中採茶壓力陡然增大,人工價格上漲近20%,在此基礎上,茶葉價格普遍上漲5%-10%。

  以信陽毛尖為例,清明節後,信陽毛尖大面積開採。目前信陽毛尖採茶工一天的工費普遍在80元左右,而在兩三年前,採茶工一天的工費不超過50元。信陽毛尖採回來之後的工序就進入制茶階段了,炒茶師傅的工資也隨著這兩年的物價上漲而上漲。茶葉炒好之後就是要進行擇茶,擇茶就是把好的信陽毛尖茶葉與次一些的進行分開。擇茶工一天的工費目前在信陽大概是70元左右,而在去年價格還在50元以下。

  “信陽天氣盤旋式升溫,偶爾有小雨回調,這樣非常利於信陽毛尖春茶的生産。如果升溫太快太急,茶葉就會採摘不及。”信陽國際茶城總經理歐陽道坤説。“近幾年擴充的新茶園陸續投産,今春新茶大豐收,但生産成本不斷上漲讓茶農心中都有焦慮。”

  而在江南産茶區,2010年,浙江省因採摘勞動力短缺造成失採的比重達15%,2011年該省春茶需採茶工180萬人,實際到位132萬人,缺口達27%,採工人均工資150元/天。2011年,湖北恩施州採摘工工資為80元/天/人,宜昌為100元/天/人,襄樊地區為120元/天/人,隨州為80元/天/人。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南、鄂南等地採工成本較上一年出現10%的漲幅。

  沒標準

  獨特稀有抬高價格

  在茶葉産區,人工成本自然是要歸到生産成本裏計算的,只是茶葉價格上漲的一部分,且並非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茶葉銷區,茶葉到底該定個什麼價,説到底需要標準的支撐,茶行裏通常的説法是按品質定價。“好茶自然貴。”然而究竟什麼是好茶,茶行裏還有一種説法,“適合你自己的就是好的”。兩句話連在一起,茶價怎能不成糊塗賬。

  以鐵觀音為例,“市場上關於鐵觀音的等級標準比較混亂”。在馬連道經營多年的鐵觀音商戶楊文凱表示,“要跟客戶解釋清楚什麼是一級很費勁。為什麼那麼多茶葉叫一級,一級的茶葉什麼價才合理?同是一級為什麼有的貴有的便宜?”楊文凱經常被這樣追問,這時候惟一能迅速解圍的答案就是,“選適合你自己的”。

  定價必先定級。根據現行茶葉評定標準,雖然有感官評級法,但並不能普遍適用,還要結合到不同季節、不同山頭、不同風格的具體情況而論,這樣才能較全面對安溪鐵觀音的審評。結果成了只為評級而評級,在指導價格上基本不具備參考價值。

  “目前的鐵觀音茶葉還沒有一個統一可執行的標準;在産地福建安溪來説,商家去茶農家收茶,同樣沒有嚴格的級別標準。而市場上的很多級別、標準多是商家自定,每個商家都有自己的標準。當然不同商家不同級的茶葉價格也就不同。”

  與鐵觀音不同,普洱茶的價格多半由大茶廠控制,“普洱在標準方面算是茶葉中比較完備的,一個批次的茶葉質量相同,拼配茶餅配方相同,比較容易進行價格對比”。多年收藏普洱茶的常浩告訴記者,但是普洱茶也有獨特之處易造成價格亂象,以大益廠70年長慶茶餅為例,“由於是限量生産,原廠專營店、經銷商手裏都未必會有存貨,很多是為藏家代賣,藏家定價,完全由其心理價位決定,所謂貨賣識家,原本百元上市的茶餅,可能賣500元到上千也有人收”。常浩説,“茶葉這東西價格沒辦法定,就看你敢不敢賣了”。

  送禮茶

  攀比心理追高價格

  成本、品質帶來的茶價上漲與概念茶、送禮茶帶來的漲幅相比,不過九牛一毛。以“頭鍋茶”為例,在傳統的“明前茶”、“雨前茶”概念之外,“頭鍋茶”更具現代奢侈享受的標誌性。不久前,“頭鍋龍井”在京銷售價每斤高達9800元,而且還供不應求很快脫銷。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表示,“顯而易見,一些高價茶的性價比是有問題的。那不是愛茶人自己喝的茶。天價新茶的背後並非是價值與價格的合理配置,而必定是畸形消費的暗中支撐”。

  高價茶葉的出現,讓人們對其與公務消費的關聯産生遐想。天價茶葉有多少是購買者買來供自己消費的?喝者不買、買者不喝幾成社會一致評判。著眼于上層人士、豪華級消費,沒有適應一般公眾消費,勢必無法走進大消費視線。

  婺源茶葉專營店的一位工作人員在銷售中有這樣的體驗,“有些顧客有著這樣的心態,同一款茶葉,如果聽説是800元一斤的,就會感覺不高檔,連試都不願試。如果説是8000元一斤,馬上就會換一種心態,積極地去品嘗。‘高價茶就是好茶’,這是很多高價茶消費者普遍存在的心態,高價無疑是給消費者的一種心理暗示,讓人感覺既然賣得高,品質肯定不會讓人失望”。

  受鉅額利潤的驅使,一些商家抓住顧客們的心理,以次充好,用一些中低檔茶冒充高檔茶來賣,並且在時尚消費風潮的帶動下,一度熱賣。茶企著眼于爆炒天價,以為如此才是提高茶葉身價的絕招。殊不知,卻令廣大消費者望茶興嘆,一般百姓只能做茶葉飯後的談資,根本無能力購買國內名茶。

  另外,一些天價産品往往都是靠包裝出來,有禮品屬性。“貴的茶葉主要都是送禮的。”高端茶葉往往為了茶商的品牌形象需求而打造,同時作為禮品,更看重外包裝,比如黃花梨的盒、景泰藍的內罐等,這佔去了很大一部分成本。

  業內觀察

  流通渠道整合品牌化是惟一齣路

  “同質化競爭、商家良莠不齊、缺乏影響力的品牌、電子商務平臺嚴重缺失、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是目前茶産業的通病。”王慶表示,延伸到消費市場,業內有這樣的形容,60%的茶商是假裝懂茶,80%的消費者是真不懂茶,到都市消費者面前,茶葉銷售成了搖頭晃腦的推銷。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茶行業是典型的啞鈴狀結構。産能大、消費大,中間環節薄弱,流通不暢。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有數據,雖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五六年,但還是很能説明問題。中國茶葉種植和加工的産值是320億元,消費者為喝茶消耗的成本卻高達1000億元,中間有近700億元在流通中消耗掉了。

  這説明賣茶很賺錢嗎?其實不然。“關鍵是渠道過多、沒規模、效率低。如果能減少流通的消耗,上遊茶農可以多賺點兒,終端百姓也可以少花點兒。種茶人有積極性,能踏踏實實安安心心種好茶,也不用出去打工了;消費者能明明白白消費,同時花錢少了,喝茶群體會增加,茶葉生産和消費才能進入良性循環。”歐陽道坤認為,消費者喝茶需要支付的包括了解茶、購買茶、存放茶、沖泡茶等在內的綜合成本過高。必須進行産業鏈分工,佈局一條界限清晰的茶産業鏈,最終將提高茶産業的整體運行效率。改變從産業鏈源頭起步的做茶習慣,現代營銷應該從把脈當代都市生活和都市消費者需求開始,茶企如果細細體味,便會找到商機,品牌化是惟一齣路。爆炒高價茶概念,並不會真正有利茶葉市場的健康發展,爆炒天價茶對茶葉市場而言是一種內耗,茶葉企業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升級産業和提高品質上來。商報記者 姜琳琳/文 代小傑/製表

熱詞:

  • 西湖龍井
  • 鐵觀音茶葉
  • 天價
  • 價格上漲
  • 信陽毛尖
  • 雨前茶
  • 頭鍋茶
  • 春茶
  • 漲幅
  • 茶葉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