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千億地産私募起底:大部分是變相高利貸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9日 09: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繼浙江的高利貸危機之後,下一個引爆的炸彈,會是地産私募基金嗎?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由於樓市調控效應顯現,與上月相比,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8個,持平的城市有22個。與去年12月份相比,1月份環比價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增加了2個。

  在此背景下,房地産業的資金鏈持續惡化,在IPO、發債、外資等融資通道對房企繼續關閉情況下,地産私募成為房企籌集資金的唯一通道。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今年早些時候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人民幣房地産私募基金總規模已達千億,較2010年增長了1倍。

  而最大的危機在於,這些以債權形式投資于房地産項目的地産私募,實際上成了變相高利貸,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説,其風險處於不可控狀態。

  “目前大概只有5%的房地産私募是規範的,其他都是‘高利貸’,”一位地産私募資深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地産創新融資”外衣下,在高達25%的預期收益率承諾背後,是正在燃燒的危機導火索。隨著各地中小開發商破産、跑路的消息不斷傳來,私募的風險正浮出水面。

  高利貸角色

  沈明(化名)的開發公司在2009年中以8億元拍得一幅土地。自有資金4億,私募借了4億。受樓市調控影響,至今該地塊未動一鍬,而私募計劃于2012年2月到期。

  無奈之下,沈明以6億元將土地轉讓。私募拿回4億元本金及約1億元利息;沈明僅拿回1億,損失3億。

  回想起2009年樓市的瘋狂,沈明很後悔當時與私募的約定,30%的年息拖垮了他。

  沈明的境遇並非個案。長沙一大型開發商人士告訴記者,本地開發商很多都借了高利貸。而這種高利貸的形式,往往以地産私募的名義出現。“在二三線城市,一些中小開發商發起的私募基金,主要是為自己的項目提供過橋貸款。”

  “市場上叫房地産私募的,本質上95%都是融資顧問公司,” 金地集團穩盛投資總經理吳濤對記者説,“有人去借錢,有人想往外借,高利貸有生存空間。金地原來只做股權投資,後來發現,投資者有這種需求,被投資方也有,他們不需要分股份,所以也做了一部分債權投資。這種債類的業務只要有10%的收益率,很多人都願意做。”

  年間興起的所謂房地産私募,是由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和理財部門的客戶作為LP(有限合夥人)進行債權投資,大多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進行回購。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今年年初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多數私募對房企或項目進行股權形式的投資,獲取股權收益,但實際上僅承擔了債權的風險。“整體上看,多數基金認為目前的貨幣環境和政策環境適合做債權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回報率較高。”

  前述私募人士透露,這些房地産私募中,大部分實際是以“過橋貸款”為主營業務。

  所謂過橋貸款,是指一般情況下,私募以股權形式介入項目的部分環節,如拿地、開發或是銷售。當項目獲得銀行貸款,或是進入前期銷售後,開發商即以約定價格回購股份。“在這類案例中,所謂的股權投資實際上扮演了高利貸的角色。”前述地産私募人士解釋説。

  “40%預期收益率”背後

  據本報記者調查,從過去三年的情況看,地産私募給投資人的預期收益率一般都達到15%-25%,更高的有30%以上。

  “我見過最高的超過40%,”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喬文駿告訴本報記者,過去兩年,大多數但凡有點門路的房企,都是寧願高成本融資,也不願輕易降價。

  此外,較為普遍的形式是,地産私募以股權或者土地作抵押,與項目方簽訂對賭協議,達不到25%的預期收益率,就把股權轉讓給投資者或者其他懲罰性措施。

  “多數情況下,這是在欺騙投資者。”在吳濤看來,一旦在項目運作過程中出現問題,達不到的預期收益率,大多數私募並不及時和投資人溝通、商議,也不告知投資人所發生的一切。

  前述地産私募人士介紹説,目前比較普遍的是,很多私募就是把錢給開發商了,等著回報,而不管運營,到時候不行了就把(抵押的)東西拿來。如果當初有對賭協議,還可以把抵押物給投資者。如果沒有,對投資者來説不虧損就算好的了。

  這位人士表示,真正的私募是股權投資,投資人和開發商,共同分擔和控制項目風險,而目前高利貸式的地産私募,基本上沒有風險控制可言。

  在目前的樓市調控和樓價下行的趨勢下,這種風險正在釋放。國土部4月17日的最新公告顯示,一季度土地市場量價齊跌,其中住宅用地自2009年後首次出現負增長,地價引發房價下跌的效應已經顯現。

  “現在很多資産管理公司有房地産項目,五折打包賣,還是沒人接,打五折都不一定賣得掉。”吳濤告訴記者,因為買的時候不是現房,是一塊地,或者建到一半。

  4月17日,綠城將其上海綠城廣場置業全部股權及貸款出售給SOHO中國,套現16.16億元。本報記者查詢發現,從2009年開始,綠城多次進行信託融資,後期部分信託産品出現了類私募傾向。如平安信託安城財富1號房地産信託基金信託産品,預期收益率為大於等於20%。

  在地産界,像綠城這樣的大開發商以私募融資的不多見,過去兩年,私募融資的主體是中小開發商。“大開發商旗下項目多,打折賣掉幾個就有現金流,而中小開發商迴旋餘地小,資金風險更形突出。”資金德信資本董事長陳義楓對本報記者説。

  今年以來,廈門、長沙、珠海等地頻頻傳來中小開發商“跑路”的消息。“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已經發生5起,無一例外都是資金鏈斷裂,”前述長沙大型開發商人士説,“這些小開發商都是借了以地産私募等形式出現的高利貸。”

  “混亂中等來春天”

  “因為缺少專業知識,地産私募今後3年至5年內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尤其投資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間可能有很多大的糾紛。”原美林中國主管、安泰盤實基金創始人蓬鋼對地産商發起成立的地産私募不看好。

  依託于2007年生效的《合夥企業法》,私募有了合法地位,但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尚未有任何條例或指引,作用於地産私募,行業監管是完全空白的。

  除了上述風控缺失,在地産界,開發商主導的私募基金和獨立私募基金之爭,以及如何規避開發商旗下私募和開發商之間利益輸送的問題,始終存在。

  建銀精瑞基金董事長李曉東認為,與開發商合資成立的基金解決不了利益衝突和關聯交易,開發商出於自身利益,希望基金的成本越便宜越好,最好只有6%;但是作為管理公司,又希望獲得的回報越多越好,恨不得每年獲得30%的回報。

  “開發商兩頭都有表決權,那麼開發商肯定會壓基金公司的收益。這種模式的治理結構本來就有問題,沒有任何的監管和風險隔離。”李曉東説。

  但吳濤對地産私募持樂觀看法。他認為,儘管問題叢生,今年是專業的房地産私募發展的好時機。房地産行業極端惡劣的資金緊缺情況是暫時性的,但以前那種寬鬆也不會再有。在不遠的未來,行業會有並購重組,那些真正具備專業能力、能幫助房地産業重組的私募將應運而生。“去年我們都在找人、找資源、織網,基本保持空倉,現在機會來了。” 吳濤説。

  “很多人看準了今年房企缺錢,轉型或者兼做私募。”北京一位地産界人士介紹,以首創置業董事長劉曉光為首的北京某地産俱樂部成員,今年也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個私募基金,預計投資規模超過10億元。

  一些大型開發商也致力於房地産私募的轉型,保利地産董事長宋廣菊對本報記者透露,保利的房地産基金,一般都是5年以上的長期股權性資金,保利擁有其40%的股權。

  不過,吳濤認為,地産私募能否真正迎來春天,最終取決於行業的監管和凈化。“地産私募的業務模式,不像銀行、信託只是個放貸的人,真正的私募,不管是股份還是債的投資,都要管著項目方,爭取每個項目實現封閉式運作,抓好對財務預算、現金支出的審批。比如派個財務經理過去,就可以及時制止資金的調集。”

  “私募如何監管是個問題,監管並不是消滅虧損,而是使它的風險收益更加透明化,使投資人更加成熟。”中航證券首席地産分析師杜麗虹表示。

熱詞:

  • 私募基金
  • 風險隔離
  • 保利地産
  • 私募融資
  • 起底
  • 高利貸
  • 中小開發商
  • 房地産基金
  • 基金管理人
  • 跑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