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2年3月26日,世界首座青花瓷塔亮相江西省景德鎮市昌南湖。瓷塔高59米,共11層,成為千年瓷都景德鎮新的標誌。
景德鎮瓷器規模生産已退化成手工小作坊。蔣錚 攝
景德鎮十大國營瓷廠之一的光明瓷廠廠房裏,當年留下的機器已經荒廢了近十年。蔣錚 攝
■國營瓷廠改制“硬着陸”,規模生産退化為單打獨鬥,競爭力銳減
■傳統工藝用於“高倣品”,金字招牌蒙上假貨陰影,市場越來越小
羊城晚報記者 蔣錚 實習生 武麗魁 楊強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江西景德鎮的千年窯火,曾將“瓷都”的金招牌鍛煉得光芒四射。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景德鎮都是中國陶瓷“老大”,但2011年,景德鎮陶瓷産值已經不及廣東潮州的一半:景德鎮192.6億元,潮州則超過500億元。潮州陶瓷基地已成為世界陶瓷生産規模最大、品種門類最齊全、産業鏈最完備、市場覆蓋面最廣的陶瓷主産區。
桂冠褪色之際,景德鎮更成為陶瓷造假的“典型”。3月中旬,一則被眾多媒體爭相轉載、百度搜索結果達到20萬條之巨的消息,赫然以《景德鎮成造假重災區》為標題,直指“景德鎮專門製造元明清官窯高倣品……北京各大古玩市場的作舊瓷器大都出自這裡。”
瓷都,真的已如風中之燭?景德鎮的今昔,能給陶瓷産業大省廣東帶來哪些啟示?
壹 瓷廠改制,樹倒猢猻散
1995年,景德鎮十大國營瓷廠一夜之間改制,只有關停,沒有並轉,被老百姓稱為“猝死”。改制之後,幾萬名國營瓷廠工人每人得到6000元,從此自謀生路。
景德鎮的前身———浮梁縣被宋代皇帝以年號“景德”賜封。1982年,國務院公佈全國首批2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是其中唯一一座以單一傳統手工業著稱的城市;2006年,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和“景德鎮傳統瓷業營造技藝”均被列入其中。
在廣州,幾乎每條商業街上,都能看到一間“景德鎮陶瓷大甩賣”的商鋪。商鋪老闆總是自稱景德鎮人,將半人高的粉彩、青花、或釉裏紅的大瓷瓶擺在門口充當“門神”,裏面則大大小小地堆滿了凌亂的餐具和瓷器擺設。老闆一定會告訴你:“租期臨近全部甩賣,都是景德鎮的好東西。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但真的端詳起來,瓷胎的繪畫是貼的,釉面手感粗糙,款式也無非是老氣的龍鳳呈祥、花開富貴。景德鎮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這些瓷老闆,很多都是當年國營瓷廠下崗的工人。
猶如旋風掃過,自上世紀末以來,一向只能在大商場才能買到、被視為精品的景德鎮瓷器,一下子成為“甩賣貨”。曾以皇家血統自傲的“官窯”景德鎮,在如今的消費者面前常常一副衣衫襤褸、粗製濫造的面孔,景德鎮精品,緣何一夜成了大路貨?
在景德鎮,説到陶瓷産業的沒落,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及兩個字———“改制”。1995年,景德鎮十大國營瓷廠一夜之間改制,只有關停,沒有並轉,被老百姓稱為“猝死”。瓷胎還曬在場裏,瓷窯依然火燙,一紙令下,幾萬瓷業工人全部遣散。上下班常常塞車的瓷廠重地珠山路、朝陽路,一下子門前冷落車馬稀。據了解,當時十大國營瓷廠産量大約是景德鎮全部陶瓷産能的80%,瓷廠關停,無異於自廢武功。
沒了生計的工人們,只能自尋生計。很多人不得不開窯進行小作坊式生産,一件瓷器燒出來,賣幾元錢或者幾十元錢,掙個口糧。曾經的“集團軍作戰”,一下子倒退回小作坊生産,卻再也沒有井然有序、品牌悠久的上游供應鏈,景德鎮陶瓷水準徹底失控。
景德鎮的關氏兄弟,以燒制出口韓國的小擺件謀生,一件東西從捏到曬、上釉燒成要花十多天時間,只賣三四元錢,刨掉材料費、燒制費,一件掙不到1元錢,關家老大無奈地告訴記者:“小東西沒啥技術含量,競爭的人太多,開價高一點點,馬上就有其他人來搶生意。”
相比關氏兄弟,科班學徒出身的黃選華算是幸運者。4月12日,景德鎮紅店街,一間簡陋小舖子裏,年約六旬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選華正在為一隻倣清粉彩瓷瓶打草稿,用小毫在瓶身上畫着一株蘭花,筆鋒流轉、手腕如定。1995年瓷廠改制,黃選華供職的景德鎮藝術瓷廠也是其中之一,當時廠裏像他這樣的專業工人有超過3000名,如今像他這樣還在陶瓷業堅持的老同事,只剩下不足500人。
改制之後,幾萬名國營瓷廠工人每人得到6000元,從此自謀生路。黃選華説:“當年廠裏有專門的設計部門,圖樣可以創新,現在都是單幹,怎麼創新?只能畫老東西。”
現在,黃選華每月大概能掙3000多元,他正在畫的粉彩瓷瓶,總共需要畫三個月才能完工。“過去在廠裏,一個月工資只有200多元,比現在低很多。但是如果給我選,我還是想回到過去,通間的大廠房裏,幾百個同事們一起作畫,累了抬起眼來,都是和自己一樣專注的人,特別有感覺!遇到什麼問題,大家有商有量,畫出一件得意作品,同事們會誇你,他們都是真行家。那種歸屬感,再也沒有了。”
貳 瓷都旁落,倣古嘆奈何
2004年4月,中國輕工聯合會和陶瓷工業協會授予潮州“中國瓷都”稱號。潮州是目前全國陶瓷出口量最大的地區,是全國最大的日用瓷和衞生潔具出口基地。但是,和景德鎮一樣,也存在管理方式落後的問題。
近年來,景德鎮的高倣瓷也名聲漸響。但和曾經的美譽不同,高倣瓷帶來的更多是尷尬。
在景德鎮,藝人們製作高倣産品,都是賣高倣的價格,但出了景德鎮,很多就被不法商人以古董騙人,價格一下躥高幾百上千倍。不少景德鎮官員常以景德鎮“官窯”文化自豪,一旦被問及“高倣”,卻似乎被觸及痛處,不願承認,但也無法否認。
樊家井是景德鎮市區緊鄰火車站的一個城中村,街巷逼仄,房屋殘舊,卻在全國古董商圈子中大名鼎鼎,因為這裡是景德鎮官窯贗品的集散地。
上世紀80年代,有商人看中這裡交通便利,開始在此租房製造倣古瓷,幾年後,倣古行業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房租也水漲船高。“那幾年生意太好了,待燒的坯都在各家窯口排隊,哪有空窯的時候!來樊家井買倣古瓷的商家,連窯坊主都要巴結,請吃飯、送煙酒,就希望你趕緊幫他燒好了,拿出去賣大錢。”曾經在樊家井燒窯的林之行現在已經離開了那裏,但對當年的盛況依然記憶猶新。這些買走倣古瓷的商人,是不是就當古董賣?“他們怎麼做生意,我們不好問,但景德鎮人是正正噹噹賣倣古瓷。”
有千年制瓷工藝的景德鎮人,倣古瓷製作水平也令人折服。古瓷是手工繪畫,高檔倣古瓷請專門畫匠臨摹,畫匠手藝嫻熟的,還可以領會當年的畫風,根本不用臨摹,隨手畫來便底蘊猶存。然而,高超的倣古瓷技藝,並沒有讓景德鎮人一夜暴富,卻讓整個市場變了味。如今,在北京的古玩市場,願意花高價買老瓷器的人越來越少,藏家們的説法是:“認不了真假,就當全假!”同樣品質的倣古瓷,價格也一跌再跌。稀世國寶、元代“蕭何追韓信”青花將軍罐,在景德鎮買個似模似樣的倣品,售價不到千元。而真偽難辨、有實力上拍賣會的高倣品,以前藝人出手價是十多萬元,現在也只能賣幾萬元。“光手工繪畫就要幾個月時間,還不用説配瓷土、燒制,真正算下來,都是辛苦錢。”一位做高倣的師傅説,現在再也掙不到早年那麼多,但自己又只會做倣古瓷,眼看市場越來越差,無可奈何。
2004年4月,中國輕工聯合會和陶瓷工業協會授予潮州“中國瓷都”稱號,讓景德鎮人至今心有芥蒂。
根據潮州市政府網站的介紹,潮州是全國最大的陶瓷産區。2004年,全市已經有陶瓷生産廠家10000多家,並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條。潮州是全國陶瓷出口量最大的地區,是全國最大的日用瓷和衞生潔具出口基地。記者了解到,1995年,潮州陶瓷産業的規模與景德鎮大致相當,但目前潮州在日用瓷生産上充分利用現代化大批量生産手段,産能遠遠超過了仍停留在手工階段的景德鎮,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但是,和景德鎮一樣,潮州的陶瓷企業也面臨一些問題。很多老闆都是由上世紀80年代一些掌握了陶瓷生産工藝及國營陶瓷廠的技術工人轉化而來,沒有經過系統的管理知識培訓,憑藉經驗來管理的不在少數。而且家族企業盛行,很多工廠連人力資源部都沒有,管理方式較為落後。而相比景德鎮的近20萬陶瓷産業人口,據潮州陶瓷協會會長蔡鎮城介紹,當地有錢都招不到人,有些企業甚至因為找不到人才而倒閉,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瓷器和藝術
“相比外國人,景德鎮人依然有自己的優勢,外國人不熟悉瓷器燒制的特性,成品有‘撞大運’的成分,我們不同,我們可以預計出不同的效果,瓷土更聽中國人的話。”
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學生何磊,剛剛本科畢業半年,他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去陶院的目的是當藝術家,但陶院卻要把他變成手工藝者。“進了學校,以前自己的想法就很難堅持,老師重視的是‘工’,也許是明清官窯、外銷瓷文化太強勢,如果學生想突出自己的風格,老師就會不喜歡,説你的‘工’不好。假如我做了一個很抽象的作品,老師就會問這是什麼東西、看不懂,分數會很低。在完成作業的時候,你也要根據老師給的樣板臨摹,畫得越像、得分越高,幾年下來,原本的靈感早被磨光了。當然,如果你繼續深造,讀研究生,老師就會倡導你解放思維,但那時候已經被束縛了幾年,怎麼解放?”
這種過分重“工”的理念,讓何磊在遭遇一位丹麥藝術家的時候感覺到了“寒毛直豎”的震撼。“我會拉坯,他要我隨意拉幾個圓罐形狀的瓷坯,我很嫻熟地就拉出來,他在旁邊看著,搖搖頭,要我再拉,我又拉了4個。5個濕淋淋的坯拉好後,他讓我去買一串鞭炮。他把坯端到曬場上,點起一支香煙,拆出一根爆竹,點着引線就往坯裏扔,炸完5個坯,只見原本規規矩矩的瓷罐全部變形了,但是因為瓷土的粘性,有些並沒有破,而是顯出難以描述異常形狀,當時我就覺得腦子被炸過一樣:這才是藝術。”
丹麥藝術家把那幾個變形的坯留在曬場裏。幾天之後晾幹,他又買來各種顏色的瓷釉,很寫意地在上面描描畫畫。
“從技術上來説,我可以説丹麥人噴彩釉一點也不專業,但是從藝術品角度來看,那種天馬行空才是脫離了鍋碗瓢盆的、真正的瓷藝術品。”燒好了瓷罐,丹麥人如獲至寶全部托運回國。何磊想出重金買下一個,丹麥人拒絕了。“他説,坯是你拉出來的,我沒有你的技術,但是創意是我的。”何磊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丹麥人。現在我一年希望能做出一件真正的瓷藝術品,而不是‘器’。從年初開始,我就在想創意,現在還在不斷篩選,7、8月份是景德鎮制瓷的黃金季節,我會着手創作。相比外國人,景德鎮人依然有自己的優勢,外國人不熟悉瓷器燒制的特性,成品有‘撞大運’的成分,我們不同,我們可以預計出不同的效果,瓷土更聽中國人的話。”
【訪談】
不可能重新組織
大規模生産
景德鎮瓷局副局長劉子力:
不可能重新組織大規模生産
景德鎮瓷局副局長、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總經理劉子力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政府不可能重新組織大規模生産,而是把重點放在搭建平臺、建設更加注重陶瓷文化創利的陶瓷産業創意園。
羊城晚報:景德鎮産業發展的重心是什麼?
劉子力:以瓷興市、以瓷立市。景德鎮現在要打好三張牌:第一張就是陶瓷牌;其次是航空(直升機)和旅游。陶瓷要優先發展。陶瓷是個寬泛的概念,原來景德鎮提過“大陶瓷”格局(是不合適的),現在很清晰,不要求大:突破口是高技術陶瓷和日用陶瓷。
羊城晚報:2009年3月,在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上,有景德鎮。這是否意味着景德鎮陶瓷業將受到很大威脅?
劉子力:我們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國家每年對我們有2億多元投入,幫助我們把傳統的陶瓷産業實現産業轉型和提升。我們是資源枯竭型城市,但陶瓷肯定不是枯竭型産業。
羊城晚報:景德鎮的陶瓷優勢和劣勢在哪?
劉子力:我們把陶瓷分成幾類來看。目前全國産業規模最大的是建築陶瓷,景德鎮2011年産值接近47億元,但是佛山建築陶瓷的産值是700億元,號稱千億,佔了全國建築陶瓷的60%。
羊城晚報:遭遇這種挑戰,景德鎮政府能做些什麼?
劉子力:搭建平臺、加強溝通。比如説,景德鎮前不久跟中科院合作氧化鋯類陶瓷(高科技陶瓷),就是政府出面和中科院談判,組織企業抱團,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
景德鎮的優勢很明顯。第一,雖然景德鎮不是最大的産瓷區,甚至不是最強的産瓷區,但是門類齊全。比如説我們有高技術陶瓷,別的地方沒有。佛山建陶産值700億元,但藝術陶瓷沒有我們強,高技術陶瓷沒有我們豐富,日用陶瓷幾乎沒有。第二是我們的文化歷史最豐厚。第三是我們的創新能力最強,全市有近20萬人從事陶瓷行業,還有包括景德鎮陶瓷學院在內的“三(研究)所兩(學)院一校”,本科每年畢業大概4000-5000人,再加上各種學校,一年能培養6000多陶瓷專業人才。第四是小微企業多,景德鎮有3000多個作坊和工作室,這種分散的、個體的,甚至還稱不上小微的企業,具備巨大的抗風險性,船小好調頭嘛。
【觀點】
千年古城卻留不住歷史
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周思中:
千年古城卻留不住歷史
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周思中認為,景德鎮遭遇困境有這樣一些原因———
一,沒有好的城市環境。景德鎮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生産性城市,而不是一個消費生活性城市,更不是旅游城市。所謂“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人們來到景德鎮幹活,掙了錢拿回故鄉,在景德鎮安居樂業的人少,生財不聚財,就一直無法把城市規劃好,所有的都是散亂的,雖然它有千年曆史,卻不能留住歷史。
二,小作坊生産。國營瓷廠解體後,成了小作坊的天下,但當面臨其他城市大規模生産的競爭衝擊時,完全沒有優勢。“瓷廠改制不力,實際上也凸顯了政府組織機能的失控。既然本地找不到飯吃,大批的技術人才便流向廣東、福建。廣東原本沒有制瓷基礎,但是廣東的經營理唸有前瞻性和組織性,當年陶瓷研究所的所長,都被廣東的企業請去做瓷磚專家”。
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歷過近十年的痛苦調整後,憑藉千年的文化遺存和技術積累,景德鎮似乎啟動了“自救程序”。周思中説,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到景德鎮開廠制瓷,很多廣東、台灣品牌也在景德鎮開設分廠。這些企業或是看中“景德鎮制”的金字招牌,或是看中景德鎮廉價熟練的制瓷勞動力,還有一部分企業家來景德鎮打拼則是源於景德鎮情節:“很多企業家就是陶院畢業的學生,心裏多少藏着一個夢想:振興景德鎮”。 蔣錚、武麗魁、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