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投資當代書畫 重在沙裏淘金
作者:牟建平
自2011年秋拍始,當代書畫已開始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熱點受到市場的關注,市場熱度明顯升溫,許多畫家都拍出了不菲的高價。但隨著2012年春拍的開始,面對著這個被業內人士稱之為藝術市場調整年的“拍賣小年”,當代書畫可否進行收藏投資?怎樣才能規避風險?學術性與市場性如何把握?未來的升值空間有多大?針對收藏投資者的諸多疑問,本文將一一剖析。
當代書畫有升溫跡象
其實,這幾年當代書畫板塊高價一直就沒有斷過,零零星星總有高價誕生,但市場對當代書畫好像始終不買賬不認同。一方面,沒有拍賣公司對當代書畫真正進行過學術梳理;另一方面,藏家們覺得當代書畫投資價值不高,人為炒作成分太重,大家都扎堆玩近現代和古書畫去了。所以,當代書畫就沒有真正熱起來。
記得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當代書畫,雞肋還是金礦?》的文章,對當代書畫表示過幾分擔憂,也寄予過不少希望。眼下當代書畫再次引人關注,首先要歸功於保利在2011年秋拍大力推出了“現當代水墨回望三十年”夜場,對當代書畫在市場的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個專場中,不少當代畫家的拍品都有出色表現,劉大為《相馬圖》1437.5萬元;馮大中《林泉之樂》805萬元;史國良《滿地汗水一地金》345萬元;賈又福《太行風情》333.5萬元;何家英《藏族少女》322萬元。由此大家真正開始從學術角度關注當代書畫的收藏價值和市場價值,一些藏家也開始側目當代書畫板塊了,當然仍然不乏一些不屑,但當代書畫逐漸升溫並受到市場的重視已是不爭的事實。
收藏投資選擇很關鍵
我始終認為,當代書畫並非沒有投資機會,關鍵要選擇對路,做好甄別非常重要。選擇那些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名家如史國良、何家英、賈又福等,遠離那些靠炒作成名的偽當代名家、偽當代大師,只有這樣藏品才能保值增值,否則套牢縮水是必然的。
有人講“當代書畫一概沒有收藏價值,都是垃圾!”我覺得這個説法過於片面了,也有些武斷。任何“歷史名家”都是從當代走出來的,都是由“當代名家”成長為“百年名家”的,少數人甚至成為了大師。“當代有沒有大師”,這個我覺得可以爭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標準不一樣,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但是當代有沒有“大師”,並不妨礙我們去收藏當代書畫,只要是有特色、有傳統的,或有創新的、有功力的,都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資價值,只是價值高低罷了。吳冠中嚴格講也是當代名家大師吧,如果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收藏一批他的畫的話,現在藏品不知要升值多少倍。所以當代書畫是有機會的,關鍵看藏家有沒有眼力,如何去挖掘,怎樣去選擇。
精品代表作最具投資價值
由於當代書畫的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所以收藏時一定要首選精品和代表作,唯有精品和代表作保值升值的機會可能最大。買古代書畫,精品大都珍藏在博物館了,藏家無奈只能選擇古代大師名家一般的作品,買近現代書畫,藏家也可以買近現代大師泛泛的作品,但買當代書畫若還買“普品”的話恐怕就要砸鍋了。
由於當代名家的作品數量多,上拍量大,所以要盡可能挑選其中的精品代表作去收藏才更靠譜。比如,史國良的《盧溝橋事變》(276萬元)、何家英的《淑女像》(759萬元)等。總之要選擇有機會將來進入畫家《回顧展》的作品,那樣的精品目前即便價格稍高一點也是物有所值。如果買了一堆當代名家的“應酬畫”,升值保值只能是奢望了。收藏當代書畫,應儘量選擇畫家成熟期的作品,因為畫家的畫風、筆墨在成熟期已經成型固定,達到一定高度。對於早期作品最好回避,通常早期作品畫家還處在探索階段,各方面尚顯幼稚,但早期作品題材獨特的,價格如果不高也可以買。當代書畫應著重選擇畫家大展獲獎、個人作品集著錄過的作品,這樣風險就非常小了,升值的空間也更大一些。
學術性、創新性、市場性要綜合考量
哪些當代名傢具備收藏價值?衡量當代書畫具備收藏投資的標準是什麼?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考慮——即學術性、創新性和市場性,這三點一個都不能少。學術性是選擇前提,創新性是畫家賣點,市場性是升值保證,“三者合一”就可以考慮收藏入手。
為什麼強調“學術性”是前提?有些買家缺乏眼光,選擇“行畫家”的作品進行收藏,最終真金白銀買回的是垃圾。這些年,國內的拍場有沒有“行畫家”出現招搖?我認為是有的。回望一下,近現代大師名家,哪個沒有學術性?我這裡講的“學術性”並不等同於“學院派”,因為“學院派”並不等同於“學術性”,就像齊白石和溥儒沒進過美術學府,但依然很學術。反觀當今的人物畫,光強調“寫生”了,筆墨精華都丟失了!一點學術性都沒有,所以我只提“學術性”而不提“學院派”。“創新性”是指畫家在繼承前人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市場性”指的是畫家還要有較高的市場活躍度,僅有學術性和創新性是遠遠不夠的。“億元”天價不靠譜
我們談當代書畫可以收藏投資,但並不忌諱當代書畫的投機性炒作。在2011年,當代國畫的市場炒作可以説空前瘋狂。有的當代國畫家的單幅拍品竟然成交價超億元大關,已經非常不理性、不健康了。一些當代國畫動輒百萬、千萬,與古代和近現代書畫價格已嚴重倒挂。
近兩年,當代國畫一直有資金在暗中炒作。畫價飆升的背後都有莊家資金在運作,但凡事總要有個度,否則過猶不及,適得其反。一個當代畫家,畫價100萬元,甚至幾百萬還能理解,拍價一個億,就不可理喻了!難道你的藝術水平都超過了八大山人和鄭板橋不成?有人把炒股票的那一套手法來“作市”,通過大幅拉高拍場畫作,來快速提高身價。記得前幾年採訪史國良老師時,他曾提及有機構想跟他合作“坐莊”被拒絕了。史老師説背靠機構,畫價可能短期升得很高很快,但一旦莊家拋盤,價格下跌得也快,還是分散在多數藏家手裏好些,雖然畫價漲得慢些,但畫價不會大起大落,市場更穩些。
筆者以為,就目前來看,當代書畫千萬元以下更合理些,畢竟像吳作人、葉淺予、李苦禪等許多近現代大師的畫價還徘徊在幾十萬、百萬呢,收藏總要講個“比價效應”,把當代書畫炒得比古書畫、近現代書畫還高,是明顯違背價值規律的,違背規律的東西都長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