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中國銀行業的“暴利”與改革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6日 0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銀行業的“暴利”與改革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劉永剛 | 北京報道

  如今的中國銀行業,就像一條慵懶的藍鯨,這是地球上生存過的體型最大的動物(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20%以上,中國工商銀行市值全球第一),靠吃食物鏈底層的磷蝦(銀行利潤70%以上來源於利差)維持自身一百多噸的身體(2011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産達到113.28萬億元,商業銀行凈利潤超過萬億元大關,達到10412億元)。

  説到底,銀行行長應該“不好意思”的並不是高利潤,而是銀行體制改革不力造成的壟斷亂象:金融業務偽創新、對實體經濟不作為、服務質量改進難……

  老百姓之所以罵銀行,也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暴利”,而是因為他們的錢並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暴利”不僅開始腐蝕中國銀行業本就艱難的改革動力,也在對目前脆弱的中國實體經濟産生負面影響。

  瑞士實業家喬安在1851年的遊記中曾這樣描寫當時一家位於倫敦的銀行:“我于9點前到了銀行,被帶到櫃臺前的座位上,5個出納員在櫃臺後忙碌著。8點55分,一個銀行職員坐在櫃臺前。我把支票拿在手中遞給他看。他一言不發,只是將一個小袋子中的幾枚金幣放在抽屜裏。然後他又拿出一個小鏟子,直到9點的鐘聲響起時,他生硬地問我需要金幣還是鈔票,在得到答案後,就再也沒有理我。”

  這是發生在161年前的銀行服務,也是一次完美且毫無感情色彩的機械性服務。

  161年之後呢?

  如果我們把這篇遊記中的櫃臺改為電腦,金幣改為人民幣,小鏟子換做兩隻手的話,這個情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目前中國銀行業整體的服務。唯一不同的是,那家倫敦的銀行或許在當時還要為自己的利潤苦苦支撐,而現在的中國銀行業則完全不需要為業務著急。因為,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利潤已經超過了石油行業。

  服務跟不上,掙的錢比誰都多,自然會引起人們的嫉妒。

  作為一家外資銀行駐北京辦事處的管理層,冼必儒每日的工作壓力非常大,即便如此,他也要比遠在英國倫敦總部的同事們要幸運得多。因為在那裏,他的同事們要頂著因歐債危機可能被辭退的風險繼續苦幹實幹。但在中國,冼必儒則完全沒有這樣的憂慮,因為他所在的銀行由於受益於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業務蒸蒸日上,但即便如此,他們的利潤也不能和中資銀行相提並論。

  2011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産達到113.28萬億元,商業銀行凈利潤超過萬億元大關,達到10412億元。冼必儒在被中國銀行業的超高利潤折服的同時,也驚詫地發現:這裡的銀行不需要充分競爭就能獲得他不敢想象的高利潤,儘管服務水平不高,但客戶仍保持忠誠。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冼必儒問道。要想解決這個疑問,我們必須了解中國銀行業利潤構成的特殊性。事實上,之所以每次在銀行業利潤數據公佈之後,都會引起人們的極大反感,原因就是中國銀行業目前旱澇保收的利息收入和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早已被公眾認定是銀行暴利的“源泉”。

  當下,這種“認定”更像説書人開場時的那一記醒木:提醒你,暴利不僅開始腐蝕中國銀行業本就艱難的改革動力,也在對目前脆弱的中國實體經濟産生負面影響。當然,也不完全都是壞事,暴利也無形中成為倒逼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動力之一。

  暴利是否存在?

  實際上,銀行能賺錢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之所以引起人們如此的關注則源於一個人的一句話。

  “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中國民生銀行行長洪崎的表述迅速觸及公眾那根敏感神經。一時間,嘲諷和質疑接踵而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更是公開表示:“銀行的資本利潤率已經不僅大幅高於工業,而且高於石油行業。”

  銀行利潤70%以上來源於利差

  雖然中國銀行業2011年的業績尚未完全出爐,但目前披露的業績仍可作參照。《中國經濟週刊》獲悉,3月25日,中國建設銀行(下稱“建設銀行”,601939.SH)發佈年報稱,2011年全年實現凈利潤1694.39億元,歸屬於該行股東的凈利潤為1692.5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5.48%、25.52%;3月22日,中國農業銀行(下稱“農業銀行”,601288.SH)2011年的年報顯示,全年實現凈利潤約1220億元,同比增長28.5%。此前,深圳發展銀行(下稱“深發展”,000001.SZ)發佈2011年度業績預告稱,公司預計2011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99.94億~106.1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0%;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下稱“浦發銀行”,600000.SH)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272.36億元,同比增長42.02%;興業銀行全年實現凈利潤255.1億元,同比增長37.74%。

  銀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173億元,同比增長35.4%,利潤接近於2010年全年的稅後凈利潤,平均資本利潤率為22.1%,營業成本增加2085億元,人均利潤近40萬元。相比之下,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2011年前三個季度實現利潤3.68萬億元,但這些企業有8700多萬人,人均利潤不到4萬元。

  有人或許會説,2011年是特殊的一年,因為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必然會推進這些在“溫室”中成長的中資銀行盈利大增。甚至有銀行業人士會認為,不能以2011年的數據就説我們暴利吧。

  那我們就看看2007—2010年銀行業的表現。《中國經濟週刊》聯合萬得資訊的統計顯示,2010年,16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達到1.4萬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為2978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7萬億元;2009年,16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達到1.1萬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為2252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4萬億元;2008年,16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達到1.2萬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為1796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4萬億元;2007年,16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達到9587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為1396億元,營業收入達到1.1萬億元。

  過去5年,在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中,利息凈收入和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一直都是他們利潤的主要來源。

  2007—2010年,16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最低為70%,最高甚至達到101%;中間業務普遍在20%以下,大部分都在10%以下。而據全球銀行與金融機構分析庫bankscope的統計,歐美甚至東盟地區的商業銀行,息差佔比一般只有50%~60%左右,中間業務則都在20%以上。

  2007年,在中國銀行業改制逐步進入佳境的時候,利息收入就已接近萬億。當年,利息收入超過1000億的有4家銀行,分別為工商銀行(2244.65億元)、建設銀行(1927.75億元)、農業銀行(1574.65億元)、中國銀行(1527.45億元);分別佔當年營業收入的88.32%、87.64%、87.85%、84.54%;當年,手續費及佣金收入達到1396億元,超過100億元也同樣是工、建、農、中四大國有銀行,佔當年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13.57%、14.27%、12.85%、15.21%。

  如果按照2007年利息凈收入佔營業收入比重排名的話,前5位分別為: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微博)、北京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到2010年,這一排名變為華夏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深發展、興業銀行。

  2007—2010年,4年當中,南京銀行、中國銀行在利息收入這一項下降最快,均為14.47%;而華夏銀行則上漲了14.11%。

  分析人士認為,南京銀行曾在2010年第二季度將大量資産投放到債券投資和同業資産運用等方面,使得生息資産收益率出現了較大的下滑。從其年報中也可以看出,南京銀行的債券業務是該行的特色業務,其利息收入佔營業收入的佔比從2007年至2010年分別為101.59%、80.53%、87.30%、87.12。雖然有反彈,但作為城市商業銀行,利息收入不斷減少也在反應其在業務拓展方面做了努力。

  而華夏銀行在息差佔營業收入比重方面則是逐年上升,從2007年的78.87%上升至2010年的92.98%,而其中間業務收入的佔比4年來始終處在6%以下。

  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16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達到1.2萬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09年則下降到了1.1萬億。數據顯示,這一年間,除去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的息差佔比保持上升之外,其餘12家銀行在利息凈收入佔比均發生了“回調”現象。

  利息收入佔比減少在外資銀行來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説則是遇到了實際困難。分析人士認為,當時是由於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盈利持續下滑,央行為了解決企業經營困難,下調了銀行貸款利率,但保持存款利率不變。這樣的“調控”有“喜”有“愁”,“喜”的是下調中小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銀根放鬆有利於銀行的信貸業務,“愁”的是單方降低貸款利率減少了銀行的利息收入。

  安邦諮詢研究員楊志榮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儘管利差水平可能還低於美國銀行業,更低於金磚國家,但如此高比率的來源於利差的利潤,顯示中國銀行業缺乏業務創新,躺著吃飯日子過得太舒服,而居民感受到的服務水平問題也很大。

  服務還是打劫

  中信證券分析師羅盛給《中國經濟週刊》提供的數據顯示,綜合2007—2010年4年間各行業的利潤總額可以看出,僅四大國有銀行的總利潤,就已接近兩萬億,而被公眾認為是“壟斷楷模”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企業的利潤總額僅為9927億元,還不足四大國有銀行的一半。

  不僅僅是公司賺得多,銀行業的豐厚薪酬和年終獎也同樣令其他行業“望塵莫及”。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在銀行工作3年以上的一般工作人員,年終獎大都在8萬元左右,加上半年獎、季度獎等,全年獎勵性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而供職中小型股份制銀行在這些數值上比大型國有銀行還要大。

  據萬得資訊相關統計顯示,2011年上半年職工收入排名第一的為民生銀行,人均發放薪酬高達19.07萬元;緊隨其後的是招商銀行,半年收入達到17.89萬元;寧波銀行、華夏銀行分別位列第三、第四,收入均超過16萬元。而在16家上市銀行中,除了四大國有銀行以及北京銀行沒有超過10萬元外,其餘11家銀行上半年人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這些錢本來應該用在哪兒?

  2010年,中國GDP佔世界比重只有9.5%,但中國銀行業利潤卻佔到了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20%以上,這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從實業獲取的利潤遠遠超過了國際水平。

  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林立日前稱,2011年該行凈利潤預計增幅達到42.02%,這主要得益於去年信貸規模控制從緊,資金成為稀缺資源,定價能力上升。

  2011年,銀行議價能力大幅提升,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了20%~50%。“部分銀行甚至將存款作為發放貸款的前提條件,在實體經濟面臨資金困境之時趁火打劫,這怎能不叫實體經濟心寒?”北京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盧峰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郭田勇(微博)認為,銀行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目前實體經濟虧損和銀行“暴利”冰火兩重天的現象,讓人不禁要質問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是否履行到位?

  “暴利”何來

  不管銀行願不願意承認暴利,現在看來已無多大意義。關鍵是,為什麼銀行利潤70%以上來源於利差?高利潤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高息差”是先天優勢

  相關數據顯示,利息凈收入長期以來都是銀行高額利潤的大頭。2011年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貸款利率卻高達6.65%。這樣的政策,確保了銀行業3%的利息差,可謂“坐等收錢”。

  在現行的利率體制下,銀行有了天然庇護,壟斷日漸形成。萬得資訊的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國有銀行利息凈收入佔總營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銀行利息凈收入佔總營收比例則超過90%。在利息收入方面,四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而其他股份制銀行利息收入增長則相對突出,除興業銀行增幅27.6%以外,其餘銀行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華夏、南京、民生三家銀行的增幅超過40%。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我們如果想打破信貸市場上的壟斷局面,就需要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郭田勇也表示:“既然無法簡單給出合理利差的標準,就應完全把利率放開,自動定價,充分競爭才合理。”

  也有分析直接指出,存貸款利差能餵肥銀行有其先天優勢,主要是因為這個利差是由國家規定的,國家給銀行較高的利差,銀行就能保證賺更多的錢。

  中間業務“被動增長”

  除去穩賺的“高息差”,還有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通俗的解釋就是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和佣金收入,這部分普遍高於“息差”增長的速度,佔銀行營業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日益成為銀行利潤重要增長極。

  萬得資訊的數據顯示,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達到3204億元,同比增長44.5%,增速明顯超過利息凈收入。

  據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銀行業的服務項目共計1076項,其中226項免費,佔比21%;收費項目850項,佔比79%。在銀行業服務項目中,個人業務服務項目共276項,其中個人有償服務項目共196項。

  據武漢大學法學教授孟勤國披露的《銀行卡收費不當問題調查研究》報告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臺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明確銀行收費項目僅300多種,而現在《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列出的收費項目已多達3000種,7年時間增長近10倍。

  “中間業務的高速增長並不能真實反映出銀行在推動中間業務的發展上做出多少實質性的努力,之所以會出現目前這種情況,根本原因還是由於監管層對信貸規模的控制。”羅盛坦言,近兩年,由於監管層對信貸規模的嚴控態度一直未有變化,為了能夠達到“收益持續增長”的目標,銀行只能被迫調轉方向,重點發展中間業務,希望這一部分收益能夠持續支撐銀行業績的“靚麗表現”。

  “這樣被動增長的中間業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短期行為,它非但不能改變中國銀行業盈利模式單一的現狀,還會給銀行一種錯覺:缺錢就可以在各種收費項目上做文章。”羅盛稱,如果不能夠正確認識中間業務服務為本的內涵,靠吃息差的銀行盈利模式很難終結。

  實際上,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間業務能夠成為與資産業務、負債業務並駕齊驅的銀行三大業務之一。但在國內銀行業,這三大業務並未真正理清主次,尤其是對發展中間業務的態度尚不明確。

  “你説它是市場化經營,可以給個人提供很多實惠的中間服務,但很多銀行都是國有控股,覺得普通百姓不是他們的主要客戶。當出現問題時,銀行表面要看監管層的眼色,但自身還是以壟斷企業自居。”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兩頭食利的“金融創新”

  上市銀行“兩頭食利”:一方面通過壓低儲戶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存錢的老百姓“收稅”;另一方面銀行還發明出“手續費”、“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業務”,對老百姓進行變相盤剝,這種“金融創新”能力想必已遠超西方銀行業。

  “這説明上市銀行的暴利並非來自它們的管理和創新,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行業壟斷和制度保護。”羅盛坦言。

  應該説,銀行業從世紀初被外界認為已經從“理論上破産”到今天年度資本收益率達到20%,表現是不錯的。“從絕對指標上看,年度資本收益率達到20%並非暴利,但相對於金融危機轉型下企業艱難的經營環境,稱當下的銀行暴利也並不過分,反差太過於強烈。”羅盛認為。

  “市場罵銀行的實質是金融資源配置不公平。”楊志榮坦言,銀行業的高利潤由來已久。資本收益率6年來行走在15%~21%的上升通道中。中國銀行業的資産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05年底的0.7%和15.6%,更于2011年底達到1.28%和20.4%。

  銀行業體制改革未完成

  “沒有約束的擴張不是有效擴張,沒有約束的發展不是科學發展。”近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其署名文章中直指過去幾年中國銀行業存在的痼疾,在他看來,“規模大不等於競爭力強,利潤高不等於機制好,網點多不等於服務優,一些銀行在許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回潮和改革不夠深入的問題。”

  監管者的無奈不言而喻。尚福林坦言,通過改革,銀行業曾改變了單純的“存款考核”,強化綜合效益管理,但近年來又開始追求單純的規模擴張;曾經被精簡了的機構、縮短了的管理鏈條,近年來又開始增機構、搶地盤。

  擴張下的兩大隱患

  銀行“暴利”僅僅是一個表象,來自中國銀行業擴張下的系統問題才是問題的實質。尤其在最近幾年,無論是銀行監管還是貨幣調控,都在遭受著來自各界的質疑。在2011年,與銀行信貸投放大增相對比,實體經濟的表現則是“一地雞毛”。

  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尹龍在一次會議上稱,“一方面信貸投放額很大,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幾乎拿不到銀行的貸款,整個社會必然缺錢。”

  在信貸資源稀缺下,銀行業的經營思路也逐步由“以量補價”向如今的“以價補量”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更加暴露出銀行的“為富不仁”。銀行高速擴張正在給金融體系埋下不穩定的隱患。

  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陸磊(微博)認為,資産擴張至少造成了兩大隱憂:對資本的極度消耗,銀行資産質量和撥備壓力的激增。

  “銀行的利潤高了,就會獲得更多資本的青睞,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向銀行體系,尤其是一些産業資本流向銀行系統;而另一方面,銀行在信貸增量有限的情況下,就可能通過一些渠道將資金投向信託或者其他虛擬經濟領域,‘以錢炒錢’。”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研究部門負責人分析稱,這樣的發展路徑“基本就和實體經濟沒什麼關聯了”。

  高利潤不僅會對實體經濟産生不利影響,追逐過高的利潤也會影響銀行自身的指標。

  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四季度,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環比三季度雙升,結束了2008年四季度來的連續季度雙降勢頭。分機構來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均出現了上升,幅度從2.7%至14.8%不等。

  不要壟斷要競爭

  現在來看,對於未來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方向,認為體制改革已經完成、只需機制改革顯然是不準確的。

  “因為金融空白村鎮還有1/4,高達1600多個;民間金融尚未陽光化,導致民間借貸風波時而氾濫;利率市場化未推動銀行改善服務和業務創新;信貸衍生工具不開放尚不能為銀行創新業務服務;利率市場化尚未完成的銀行業尚無法走向國際市場競爭。”安邦諮詢研究員楊志榮坦言,實際上,機制改革都是跟著業務創新走的,業務創新不充分,機制改革也不可能到位。

  “説到底是競爭還不徹底。”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教授吳念魯坦言,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充分競爭的金融體系,需要打破國有金融企業的壟斷。市場競爭將導致商業銀行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利差逐步縮小,從而使商業銀行源自信貸業務的利潤在總利潤中的比例也逐漸減小。

  一家國有銀行研究部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目前的問題是要解決壟斷,現在對銀行牌照控制已經事實上形成了銀行的壟斷地位。而只要這種地位存在,利於市場化非但不能把貸款利息降下來,甚至可能在銀行間“默契配合”下把貸款價格推得更高。

  在楊志榮看來,未來銀行業的改革路線圖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步,開放民間資本進入發展村鎮銀行和社區銀行。工行行長楊凱生也歡迎中小銀行參與市場為大型商業銀行補充。實際上,與其讓民間資本隔離在體制之外無法監管還不如讓其進入銀行業,反而更有利於監管並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如此一來,金融空白村鎮也可實現全覆蓋,而這正是大型商業銀行不願意參與的。當下政策過於謹慎,到2011年底三年規劃村鎮銀行達到1027家實際只完成70%。

  第二步,在金融市場開放的同時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否則很可能會加強現有銀行談判地位導致利差更為畸形),促進銀行市場競爭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逐步釋放金融衍生工具創新,讓銀行得以發展貸款業務之外的産品和服務創新。

  第四步,支持銀行業走出去,結合中國商品出口和海外投資向海外釋放過剩的貨幣,繼而填補歐洲銀行主導的國際貿易融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中外銀行盈利模式對比

  現實地看,目前中國銀行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在收入結構上差距明顯,利息收入幾乎是國內商業銀行收入和盈利的唯一來源,而國際一流銀行的收入主要來自於中間業務收入和表外業務。

  美國花旗銀行提供的資料顯示,存貸業務為其帶來的利潤佔總利潤的20%,而承兌、資信調查、企業信用等級評估、資産評估業務、個人財務顧問業務、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中間業務卻為花旗銀行帶來了80%的利潤。

  相比之下,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佔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平均起來還不到10%。中國商業銀行表面上看起來中間業務品種很多,但實際上主要是一般性代理收付業務、跟單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等與貿易密切相關的業務,品種單一。

  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看,投資銀行業務、金融衍生業務在西方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收入佔比越來越高。

  我國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剛剛起步,由於國內金融體制仍處於分業監管以及法律法規的限制、現行商業銀行內部體制和組織結構的制約、專業人才的缺乏,真正能夠開展的投資銀行業務品種並不多,實際上僅僅是財務顧問方面的業務。

  但顯然,投資銀行業務應該是中間業務收入最大的增長點,是改善商業銀行收入結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商業銀行為了迎接全球性競爭和混業經營挑戰所採取的戰略性步驟。

熱詞:

  • 暴利
  • 利差水平
  • 銀行主導
  • 合理利差
  • bankscope
  • 改革動力
  • 中國GDP
  • 銀行業金融機構
  • 銀行業改革
  • 中間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