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不應倉促打開利率市場化的泄洪閘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1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銀行業是否存在暴利一題令眾人打得不可開交。

  甲方認為,得益於利率管制帶來的息差收入,多年來銀行業背靠吃不盡的金山銀山。乙方則認為,“暴利”一詞過於偏激。銀行業利潤主要得益於資産規模擴張,其總資産回報率並不高。

  口水戰還在繼續。矛盾的核心則進一步轉移:既然利率管制是銀行鉅額息差收入的保障,那麼打開“閥門”自然是萬能的泄洪方式。

  公眾對“拉閘釋壓”充滿期待。利率市場化並不是個新鮮詞。上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已放開同業拆借利率;緊隨其後是國債利率的解鎖;2000年以來,我國外幣管理體制改革啟動,金融機構可自行確定貸款利率及結息方式。數日之前,央行數位負責人也表態,利率市場化進程仍將繼續向前。

  按照理想預期,當更多的市場競爭走入金融領域,銀行業理應更加主動地自我調節,促進金融産品創新、優化資産結構等等。但當前,在我國金融市場構架並未健全、法律及制度漏洞眾多的前提下,瞬間拉下泄洪閘不僅不是萬能的方法,甚至可能擊垮脆弱的經濟生態。看看在金融改革領域走在前端的國家,一蹴而就的副作用便顯而易見了。

  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啟利率市場化之路。然而與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人們期待的活力、健康的市場氛圍很快被混亂所取代。為爭奪市場,各大銀行紛紛不計代價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一批身體孱弱的小型銀行率先倒下。不僅如此,利率閥門的鬆綁瞬間激發了資本市場的潛在能量。大量熱錢涌入高風險高利潤領域。房地産、股市火暴異常,泡沫比比皆是。然而美麗是短暫的。不久後,泡沫破裂。市場遭受重創,股價、樓市全面暴跌。最終,這場始於1977年的改革,歷經17年方宣告完成。

  很多國家都曾出現類似情況。即使是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美國,利率改革也歷經波折持續了十幾年。反思自己,我們的利率改革之路更應當走得穩健。

  首先,利率市場化需要銀行具備獨立性。當前我國銀行業股份制改革仍在進行當中。倉促放開市場並不具備前提條件;其次,為應對市場需求,提高存款利率、下調貸款利率是爭奪市場的必要手段。這意味著銀行利潤降低的同時,市場風險大增。屆時,整個金融體系是否能夠應對急劇的變化?歷史上,利率市場化過速而引起經濟受挫的事例並不少見;最後,很多人期待利率市場化能夠根除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但當前,在我國資本市場並不成熟的前提下,金融機構瞬間的身份轉換無法匹配成熟的制度跟進。屆時,作為經濟體,銀行業自然會選擇風險小、回報穩定的融資對象。真正面臨困境的中小企業仍不具備融資優勢。

  利率市場化是一場需要瞻前顧後的金融改革。在此之前我們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準備。比如,在國有銀行的商業化進程中,應當逐漸完善競爭及監管機制,逐步擴大商業銀行自主決定貸款利率的權利範圍。比如,我國可逐步減少法定利率的種類,為行業發展穩步提供寬鬆環境。比如,在融資領域,應逐步完善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如果在監管缺失、信用體系不健全、銀行改制不明朗的前提下盲目地猛烈變革,公眾不僅無法贏來期待中的“市場化科學定價”,反而可能看到金融行業更加放大的逐利本性。

熱詞:

  • 利率市場化
  • 利率改革
  • 泄洪閘
  • 利率管制
  • 信用評級體系
  • 暴利
  • 閥門
  • 貸款利率
  • 金融改革
  • 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