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十二五醫改路線公佈 縣級公立醫院成醫改試驗田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金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公立醫院改革是個世界難題。一個是公立醫院體制問題,比如四個分開、比如治理結構問題。此外,公立醫院特別是面向基層的公立醫院,像縣級醫院,能力也不夠。

  ——衛生部部長陳竺

  3月21日,國務院印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下稱“《醫改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在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制、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三個方面取得重點突破,同時,統籌推進其他領域改革。

  分析人士認為,在上一輪醫改,前兩項任務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效,惟有公立醫院改革遲遲未動。從《醫改規劃》可看出,公立醫院改革將是未來幾年內的重中之重。

  國務院醫改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十二五’時期,改革的重心逐步從基層上移到公立醫院,涉及到體制機制改革的問題更多更複雜。這是利益格局調整的深水區,醫藥衛生體制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在這一時期集中暴露,需要逐一破解。”

  以藥養醫成改革頑疾

  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終端的公立醫院已成醫改必須攻克的“堡壘”

  “胃一直不舒服,去看醫生,但是看到醫院排隊看病的隊伍長度,胃更‘疼’了,還是回去買點胃藥吃了算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小劉滿腹抱怨,“排了好長的掛號隊伍,輪到我,才知道還要先去預檢那領號,可預檢隊伍也很長。”

  小劉的看病經歷是目前“看病難、看病貴”醫療現狀下的縮影。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終端的公立醫院已成醫改必須攻克的“堡壘”,其中“以藥補醫”機制最受詬病。

  相關部門曾經制定過很多政策試圖解決此問題,但成效並不好。比如,2010年年初,《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指導意見》出臺,選取全國16個城市試點公立醫院改革。從試點情況看,現在改革大多是圍繞著外圍項目轉,如住院醫師培訓、信息化、醫院管理等,對深層次的問題鮮有觸及。

  對此,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曾表示,公立醫院改革在體制機制改革、結構性調整等方面仍然任重道遠,主要表現為:補償機制改革滯後、公立醫院內涵建設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的運行機制缺位、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佈不平衡、公立醫院改革配套缺失以及藥品生産流通體制、藥品定價機制、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推進緩慢。

  縣級醫院成改革試驗田

  力爭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對於這塊難啃的骨頭,此次《醫改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把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採購機制、價格機制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力爭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2015年要實現縣級公立醫院階段性改革目標。

  而對於縣級以上的大醫院,《醫改規劃》鮮明提出“限制擴張”的思路。落實政府辦醫責任。扭轉公立醫院逐利行為。合理確定公立醫院(含國有企業所辦醫院)數量和佈局,嚴格控制建設標準、規模和設備配備。禁止公立醫院舉債建設。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4張的,原則上不再擴大公立醫院規模。

  《醫改規劃》還強化了相關部門的監管智慧。規劃表示,醫保經辦機構和衛生監管部門要加強對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管,制止開大處方、重復檢查、濫用藥品等行為。強化醫保對醫療服務的監控作用,採取總額預付、按人頭、按病種付費等複合支付方式,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製成本。

  此外,《醫改規劃》積極鼓勵社會資本發展醫療服務業,首次提出“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的目標。

  改革不看政策看療效

  最後能達到怎樣的效果,與當地執行機關的水平和其對政策的理解有很大的關係

  “從《醫改規劃》的內容來看,中央政策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最後能達到怎樣的效果,與當地執行機關的水平和其對政策的理解有很大的關係。”英國Intertek天祥醫學檢驗所總經理陸培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陸培以醫師多點執業的政策為例具體闡述,2009年底,衛生部下發《關於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表明,醫師受聘于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執業的行為,應當向當地衛生部門申請增加註冊執業地點。此舉被視為盤活醫院資源的有效舉措。然而,政策頒布以後卻鮮少有人主動申請註冊,成為衛生部門備案的“多點執業醫師”。

  “中央擬定政策的初衷很好,希望好的醫生能到民營醫院、一級和二級醫院去,增強基層的醫療實力。但實際情況是,一個醫生如果要下基層,必須要在自己本職工作完成且有精力的情況下才能去,甚至還要和自己的醫院報備、得到審批,這個在現實情況下很難做到。”陸培表示,這也説明了其實很多政策是好的,但是關鍵是執行。

  陸培認為,由於醫療資源和信息的不對稱,基層醫院病人較少,人們更願意相信大醫院,這也加劇了大醫院的看病難度。但這些問題不是簡單地改善待遇、取消藥品加層、增加診療費收入就能夠解決的,還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比如,一些保險公司只有二甲醫院以上的診斷才能受理,在二甲以下的病例根本不納入理賠,這些情況如果不配套上去的話,要病人下基層很難”。(本報記者 史燕君)

熱詞:

  • 縣級醫院
  • 醫院管理
  • 醫改規劃
  • 堡壘
  • 國際金融報
  • 十二五
  • 大處方
  • 醫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