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從看得見的美國窮人説起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9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鐘雪萍

  來波士頓18年,從始至今,每每走過“哈佛廣場”等地(“square”,廣場指市區那些商店相對集中的地方),總能見到乞討者,以及一些手持一份叫作 Spare Change(給點余錢)的週報叫賣的人。這些人年齡各異,男性多於女性。乞討者大都形影只單,在不同商店出入口附近,席地而坐,有的拿個塑料杯或紙杯,直接向路人要錢,有的默默坐著,手持廢棄紙板箱紙,上面寫些字,大意是,自己或者還有家人挨餓,希望行人施捨些錢。

  初到波士頓,正值克林頓任總統。新鮮中常去哈佛廣場。不過,每次看到乞討者,感到難將那景象與代表“現代文明”的哈佛大學聯絡起來。有一次跟兩三位認識不久的老美一起,走過一位乞討者。一起走的其中一位目視前方,卻脫口而出:“get a job”(找工作去),明顯是丟給那位乞討者的。頗感一震的我,想,怎麼那麼不同情?當然,以後的我,也只能做到看到Spare Change 儘量買一份,看到乞討者,口袋裏有零錢就給一點。

  不過,只要稍微了解美國資本主義的政經關係,即可明白這位熟人態度背後的邏輯和問題。

  克林頓執政的199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但這位民主黨總統的各類政策,卻讓人明白,緣何“自由主義”和“進步”沒有必然聯絡。其時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繼所謂裏根革命,進一步埋下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惡果的種子,在市場神聖的邏輯下,出臺各種向資本傾斜的政策和法規,而大多善良的美國人卻對此全然不了解不明白。而其時媒體上大肆宣傳,並得以家喻戶曉的,卻是所謂“大政府”和“窮人”之間的社會福利問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謂 “well-fare mothers”, 特指那些沒工作,靠國家福利生存的年輕的單親母親問題。必須指出,媒體有意無意給出的印像是這些年輕女性大多為黑人,而事實上大多是白人。輿論説“大政府”的福利政策讓窮人有機可乘,當中産階級辛勞工作時,他/她們卻好吃懶做,成了社會的寄生蟲。輿論的力量確實大,在不斷的宣傳下,“納稅人”不高興了,意見也統一了:窮人窮是因為懶惰,必須要求她們/他們找工作,也必須改變政府的福利政策。在輿論如此一片倒的1990年代,克林頓簽署的社會福利修正案,抬高可享受福利的門檻,讓很多稍處貧困線之上的窮人失去原來就不高的福利。如此,聯邦政府通過的法規,更大聲的對窮人説:get a job!

  什麼樣的工作?能掙多少工資?掙不到足夠養家糊口的怎麼辦?靠借債度日,靠寅吃卯糧?1970年代以來工資增長緩慢,家庭和個人債務大增的現實下的繁榮,誰贏?誰輸?是“市場”而為還是政策而為?伴隨這些問題的,是佔美國人口近三分之一的,看不見的窮人,外加比他們也好不了太多的下中層,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關於這些問題,已有不少的書和文章,有心人可作進一步了解、分析和判斷。

  與此同時,每次走過戴維斯廣場,哈佛廣場,或者開車至一些要道路口,總會繼續看到不同的乞討者。看著他們衣衫不整的樣子,無法釋懷的仍然是財富如此之多的國度裏,大多數人漠然接受這樣的現實。也許人們不僅早已見怪不怪,更多的是接受了這樣的邏輯: 這就是資本主義,有人贏,有人輸。望著碧藍的天空,我仍可以聽到那位熟人的聲音,可能還會再加一句:“活該,誰讓他們酗酒,吸毒。”

  有時,還會想到很多羨慕美國這片碧藍天空的人們,在他們羨慕的余光裏,不知有否窮人進入視線,進入又怎樣。

熱詞:

  • 窮人
  • 乞討者
  • 美國經濟繁榮
  • 納稅人
  • square
  • 自由主義
  • 現代文明
  • 碧藍
  • 2008年
  • Spare
  •